《Whitewall》专访|走进封面艺术家李禹焕 Lee Ufan 的工作室

学术   2024-08-07 17:31   北京  



李禹焕在他的工作室。摄影:Tetsuo Kashiwada



今年,佩斯艺术家李禹焕(Lee Ufan)在全球多地迎来了一系列展览项目,他的作品正在第 60 届威尼斯双年展同期开幕的博古睿艺术文化中心(Berggruen Art & Culture)群展“雅努斯”中展出;荷兰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花园正在展出其户外雕塑作品展,并持续至 10 月27 日;9 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New South Wales Museum)即将为他举办绘画和雕塑个展。在繁忙的2024年到来之前,《Whitewall》杂志前往李禹焕的工作室对其进行了专访,同他聊了聊最近的一些展览项目、他在工作室的工作方式,以及关于未来展览的一些期待与设想。




走进封面艺术家李禹焕的工作室

Go Inside the Studio of Cover Artist Lee Ufan


作者:Andrew Huff

原文刊载于《Whitewall》

发表于 2024 年 5 月 30 日

已获转载、翻译授权


很少有在世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能像李禹焕这样经历丰富。1936 年,李禹焕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咸安郡,他以发人深省的艺术创作和涵盖了多种材料和艺术工艺的公共装置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李禹焕身份多元,不仅是画家、雕塑家、哲学家、作家,还是突破者和漫游者,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观察周遭持续变化的环境,以便创作出敏锐地回应他所遇到的各种因素的作品。


李禹焕早期的艺术生涯并非按部就班地开始。1956 年,刚刚进入首尔国立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两个月的李禹焕踏上了一次计划之外的日本之旅,从此留在了日本,并转至位于东京的日本大学修习哲学。李禹焕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在日本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渴望通过有形的形式和行为来创作出将无形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作品。这促使他发起了“物派”(Mono-ha)运动,在日本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物派”运动专注于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方式进行探索。恰此时期,全球其他艺术团体也在设法回应类似的概念和问题,例如意大利的“贫穷艺术”(Arte Povera)。


现场观看李禹焕的作品着实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他的作品有一些触及内心的元素,比如材料的触感、极其细致的颜料用色,以及并置物体之间的张力,但也有虚无的空间。这些作品将观者的观看方式纳入考察范围,为此增添了丰富的体验。李禹焕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能用他那看似复杂的组合和作品,捕捉到时间的流逝以及世界各地的运动。无论是站在李禹焕的大型公共雕塑前,还是面对他悬挂在墙上的极简主义绘画,这位艺术家都能创造出一个兼具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空间,令观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从 5 月 28 日到 10 月 27 日,李禹焕邀请全年龄段的观众来到“李禹焕在荷兰国立博物馆花园”(Lee Ufan in the Rijksmuseum Gardens),进行一场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之旅,聆听一场宁静祥和的城市间奏。


Whitewall:去年,您在德国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回顾展,汇集了 60 件多年来的创作。可以和我们谈谈那次展览的筹备过程吗?

李禹焕:我的艺术实践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当时现代世界观逐渐走向终结,人们正在寻找新的起点。换言之,前卫艺术被要求解构自我中心,尝试与外部或他者对话。我的作品大多涉及暴力或破坏行为,比如用石块砸碎玻璃,破坏中性钢板等。这种创作方式始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追求事物的存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作品。我在自己的绘画中通过行动将事物基本要素的现象视觉化,而非个人形象的表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令既造之物和未造之物、既画之物与未画之物相遇,成为了我的基本态度。


李禹焕在他的工作室。摄影:Tetsuo Kashiwada


Whitewall:虽然出生于韩国,但是您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工作、生活。这些经历是如何不断影响并构建您的观念的?

李禹焕: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生都处在漂泊之中,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外部性和他者感。从哲学的角度看,我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化,强调的是可变的关系,而不是固定的存在。


令既造之物和未造之物、既画之物与未画之物相遇,成为了我的基本态度。

李禹焕


Whitewall:您不仅是一位创作观念严谨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您认为自己最好的写作是在哪里完成的?

李禹焕:我没有专门写作的地方。在日本的家里,我被家人和朋友簇拥着,沉浸在日常生活中;而在巴黎,我更容易发挥想象——尽管我常常受到许多刺激、孤独和语言障碍。


“李禹焕在凡尔赛”展览现场

2014年6月17日至11月2日

凡尔赛宫,法国

©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4

图片由艺术家、Mennour 画廊(巴黎)和佩斯画廊(纽约)提供


Whitewall:可以描述一下您的工作室环境吗?维持创作空间的一致性或均衡性对您的艺术创作过程有多重要?

李禹焕:我在日本镰仓和法国巴黎各有一个工作室。我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画最大尺寸的画作。每天独自工作,没有助手。我会有意识地呼吸,集中全部精力,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的创作量非常有限。


李禹焕在他的工作室。摄影:Tetsuo Kashiwada


Whitewall:身为一名画家,您在职业生涯中已经创作了大量精心构思的系列作品,并且仍在持续,包括“From Winds”、“With Winds”、“Correspondence”,以及正在进行的“Dialogue”系列。您认为一个系列会在何时完成,新的系列又会在何时出现?

李禹焕:我的创作主题主要来自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所以当这些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我的内心世界组织、塑造时,它们也就被分离开了。然后,另一个外部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我会有意识地呼吸,集中全部精力。

李禹焕


Whitewall:在一件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中,您最喜欢哪一部分?

李禹焕:我的作品不是自成一体的,而是在与一个场地或一名观众的关系中升华、完善了自身的表达。因此,观众面对我的作品时所处的场景是一种现象的景象,其中发生着某种神秘的现象。


李禹焕在他的工作室。摄影:Tetsuo Kashiwada


Whitewall: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您与包括安藤忠雄在内的多位建筑师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作为一名雕塑家、画家,建筑与建筑环境对您的创作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禹焕:当我的作品被展出时,那里就打开了一个空间。作品不是一个完成的结构,而是一个可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Whitewall:最近,您在法国阿尔勒迎来了一家非同寻常的美术馆。能有机会在您亲自设计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作品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禹焕:普罗旺斯是我最喜欢的一些艺术家的故乡,比如塞尚、高更、毕加索和马蒂斯。我尤其能感受到阿尔勒的异域风情,尽管它是法国的一部分,但罗马文化却在这里发扬光大。作为古代文化的推崇者,我被它独特的历史和远离巴黎的地理位置所吸引,因此决定在那里创建一个空间来展示我的作品。我觉得不是我选择了阿尔勒,而是阿尔勒感召了我。


李禹焕在他的工作室。摄影:Tetsuo Kashiwada


Whitewall:您能够以非常严谨且深入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融入物质环境。我很想知道您与策展人之间是否存在着特别的关系,他们会不会帮助您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作品,或者帮助您重新考虑自己作品的展览方式?

李禹焕:画廊的展览要么是由策展人发起,要么是由艺术家提出想法,要么是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协调策划。我经常与策展人沟通设计我的展览,但有时我也会采取主动。一场展览的设计还取决于展览的时间和地点。无论如何,我的作品都不是以物体为中心的,而是与空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因此它应该是一个充分利用空间的展览。


Whitewall:有没有您希望展示自己作品,但此前没有机会去实现的展览场合?

李禹焕:我想在一个城市空间,甚至是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元素的沙漠中做一场雕塑展,而不是传统的白盒子空间。我还想在一个灵活的空间里同时展出我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个空间要是当代艺术的典型场所,比如泰特现代美术馆。



我想在一个城市空间,甚至是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元素的沙漠中做一场雕塑展,而不是传统的白盒子空间。

李禹焕

“李禹焕:回应”展览现场,卡迈勒·梅隆赫画廊,巴黎,2022

© 李禹焕,Adagp,巴黎,2022

图片由艺术家与卡迈勒·梅隆赫画廊(巴黎)提供


Whitewall:您在今年还有什么展览项目吗?

李禹焕:今年 4 月中旬,威尼斯新设立的博古睿基金会(Berggruen Foundation)将展出我的绘画、雕塑和天花板画;5 月中旬起,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将举办户外雕塑展;9 月,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博物馆(New South Wales Museum)将举办绘画和雕塑个展。


李禹焕作品“Beyond Venice”展出于“雅努斯”展览现场

2024年4月19日至11月24日

博古睿艺术文化中心,威尼斯

摄影:Massimo Pistore

© 李禹焕工作室、里森画廊与博古睿艺术文化中心:迪多宫

“李禹焕在荷兰国立美术馆花园”展览现场

2024年5月8日至10月27日

荷兰国立美术馆花园,阿姆斯特丹

图片由荷兰国立美术馆/Albertine Dijkema 提供

关于艺术家

Lee Ufan aux Alyscamps, 2021

Photo by Claire Dorn © StudioLeeUfan

李禹焕

Lee Ufan


1936 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

李禹焕以其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而广为人知,他因其强调了观者、作品和他们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的创作过程,及其挑战流行的艺术创作观念、关注空间和时间条件的哲学写作而享有盛誉。


Lee Ufan

Dialogue, 2017

acrylic on canvas

227.3 cm × 181.6 cm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ee Ufan

Dialogue, 2018

acrylic on canvas

161.9 cm × 130 cm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ee Ufan

Dialogue, 2016

acrylic on canvas

227 cm × 181.9 cm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67 年,李禹焕在东京的佐藤画廊(Sato Gallery)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同时出版了《自相矛盾的美学》(The Aesthetics of Self-Contradiction),这是他对美学、文化生产和民族身份的批评著作。他创作于 1960 年代中期的绘画以视觉形式表达了这种批判,是他在 1984 年结束的“从点到线”系列的先行试验。这些作品展示了一种基于东西方美学和哲学杂糅的凝练视觉语言,通过点或线强调系统、结构和过程,在其动作和画面之间制造张力,同时记录下时间的流逝。


1968 年,李禹焕经人介绍结识了关根申夫(Nobuo Sekine)、高松次郎(Takamatsu Jirō)和菅木志雄(Kishio Suga)等艺术家,他们一起组成了“物派”(Mono-ha)团体,李禹焕是主要理论家和实践者。“物派”运动摒弃了西方的再现概念,强调材料、感知以及空间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原始、自然和工业材料创作作品,很少进行加工。同年,李在东京国立现代美术馆展出了《现象与感知 B》,这是他的第一件现场特定地面雕塑作品,由一块掉在玻璃板上的沉重石头组成。后来,他将自己的三维作品追溯命名为“Relatum”(1968-),以暗示空间和物体关系中的个体元素。


Lee Ufan

Relatum - the cane of titan, 2015

steel and stone

124.5 cm × 304.8 cm × 74.9 cm, overall installation

100.3 cm × 105.4 cm × 74.9 cm, stone

7.6 cm × 300.4 cm × 7.6 cm, steel pole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ee Ufan

Relatum - expansion place, 2008

steel, stone

25.4 cm × 221 cm × 26.7 cm, 2 steel plates, each

38.1 cm × 45.7 cm × 40.6 cm, dark stone

38.1 cm × 38.1 cm × 30.5 cm, light stone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ee Ufan

Relatum - The Arch of Versailles, 2014

stainless steel and two stones

1,113 cm × 1,500 cm × 200 cm, overall installed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到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李禹焕被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任命为教授(1973–2007),这促使他重新回到绘画领域。在此期间,他成为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运动的核心人物,以行动和过程为定义,作品以重复的极简主义姿态为特征,表示身体与时间性之间的联系。


Lee Ufan

From Line, 1979

glue and mineral pigment on canvas

162.6 cm × 130.2 cm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ee Ufan

From Line, 1979

glue and mineral pigment on canvas

162.6 cm × 130.2 cm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李禹焕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创作了四个绘画系列,分别是“From Winds”(1982–1986)、“With Winds”(1987–1991)、“Correspondence”(1991–2006)与“Dialogue”(2006–),均在探索时间性、姿态和空间之间的动态关系。他继续创作“Relatum”系列中的特定场所装置,并于欧洲和日本的众多美术馆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2008 年,佩斯画廊在纽约空间举办了李禹焕的首次个人作品展。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接触陶瓷后,李禹焕在 2014 年开始在法国塞夫勒制造厂(Manufacture de Sèvres)展开了为期两年的驻地创作,并在那里制作了陶土和瓷器作品。通过烧制粘土来探索偶然性、坍塌和碎片的概念,李禹焕大胆采纳火的化学反应,将其视为创作过程中不可预测和自主的角色。


Installation views

Lee Ufan

Sep 16 – Oct 25, 2008
Pace Gallery, New York

Installation view

Lee Ufan: Ceramics

Mar 10 – Apr 8, 2017
Pace Gallery, New York

Installation views

Lee Ufan and Claude Viallat: Encounter
Jun 2 – Jul 28, 2023

Pace Gallery, London


2010 年,专门展出其作品的李禹焕美术馆(Lee Ufan Museum)在日本直岛开馆。李禹焕在其艺术生涯中出版了超过 17 本图书,内容涵盖诗歌、艺术史、哲学和评论等不同领域,其中包括他的文集《从物体到存在》(1969)——他曾因此获评论写作奖。


Pace Gallery

1960 – now

佩斯画廊创立于1960年,它是全球最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代理了众多二十至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及艺术家基金会,始终扮演着艺术界生力军的角色。佩斯画廊如今已步入第七个十年,将继续秉承其使命,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提供支持,并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艺术创作。



香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12层

12/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T +852 2608 5065

hongkong@pacegallery.com


pacegallery.com


Galleries

New York纽约 

540 West 25th Street and

510 West 25th Street
+1 212 421 3292


London伦敦

5 Hanover Square

London W1S 1HQ
+44 (0)20 3206 7600


Hong Kong香港

12/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852 2608 5065


Seoul首尔

267 Itaewon-ro
Yongsan-gu
+82 2 790 9388


Geneva日内瓦

Quai des Bergues 15-17, 1201
+41 22 900 16 50


Los Angeles洛杉矶

1201 South La Brea Avenue
+1 310 586 6886


Tokyo东京

1F; Azabudai Hills Garden Plaza-A

5-8-1 Toranomon, Minato-ku

佩斯画廊
佩斯画廊是一家国际顶尖画廊,自1960年创立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1家分支空间。佩斯画廊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扮演着领军角色,代理了众多享誉世界的20世纪和21世纪艺术大师及作品,成功举办过近千场展览,并出版发行了近500本画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