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文选自拙撰《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增订本(未刊)上卷第二章《父辈与舅家》。钱福烔的妻子、钱基博的母亲孙氏是无锡石塘湾孙竹筠之次女。孙氏出身在一个大户人家兼书香门第,因为是女儿,未能从师读书,但耳濡目染,却自能“通字义,辨句读”,其秉性勤敏能干,不自暇逸。二十岁时,嫁与钱福烔为妻。如果从当时两家的经济条件来看,这桩婚姻不能完全算是“门当户对”,因为“孙故高赀富室,而祖耆先生家素贫寒”[1]。但孙氏一俟过门之后,即摈除服饰,烹作浣濯,教子课读,将一门之内的上下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孙氏持家,御下严而有惠。对其“严”的一面,她的四哥孙振烈曾有这样的描叙:“稍有失误,虽成人不宽贷,故诸子终岁在外,不敢妄费一钱,一切嗜好毋敢染。”[2]在钱锺汉的一篇文章里,对这“严”的一面有更详尽的记叙:“我祖母以大乡绅世家之女下嫁,而丈夫终身只是个小秀才,为此颇遭母家兄弟轻视。于是她一心想让儿子成才,替自己争回这口气……三伯父(按:指钱基博)和父亲(按:指钱基厚)最初识字读书,都得于母教,而且督教甚严,稍大则由母亲和长兄一起执教。她还把娘家的全套封建官绅礼节规矩都带到我家来了。”“祖母在锺书出生后不久即去世,所以我们孙儿女辈中,只有大伯父所生的最年长堂姐(钱梅安)跟这位老祖母有过真正的接触。听说堂姐十岁左右时,有一次在祖母面前跟人说笑,没忍住笑出了声,竟遭到祖母严厉斥责,说她全无家教,不知女儿自爱,要是长此以往,‘还不如拿条绳吊死了好’!这件事在我家长久流传。”“据我母亲说,祖母在世时,众人在家里都格外小心,唯恐触犯了祖母的大家规矩。屋里总是保持肃静,只有祖父和祖母说话声音响一些。”[3]或许也正是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致使她到了晚年,与丈夫钱福烔的感情不是十分融洽。这有钱福烔自己说的一段话为证:“性实高亢,不肯为人弱颜,年迟暮,论事多与余左。余又躁急善怒,往往至失欢。”[4]孙氏生前抱孙之情甚切,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长孙钱锺书出生,当时孙氏病情已较重,但她“襁褓之属纤悉料量,靡所不周至”[5];又据钱基博在《先母孙宜人述》一文中记:“于是博擗踊而号曰:‘痛乎!吾母殁,先儿生方二十三日耳。余兄弟久不育,母之抱孙甚切。疾革,家人环侍,呼博妇:“抱先郎,予视。”抚儿额,絮泣曰:“天乎!吾冀妇生儿,吾一弄孙焉。乃今竟不及儿弥月也;是命也夫!”斯则人伦缺陷,博不能不抱恨于终天!’”[6]在长孙出生后的二十三天,孙氏即因病辞世,其兄孙振烈有挽联云:“病由亡女,殁才抱孙,六十年花甲将周,只此月余天胡蕲;春既哭兄,冬还丧妹,一匝岁同胞俱尽,纵教老健我何堪。”[7]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男权话语中心的社会。惯常的家谱作法,注重的是父族的血缘传承。其实在这种血缘的传承中,母族的基因遗传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无锡历来有一句俗谚,叫“外甥不出舅家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且说钱基博的二哥钱基恒,早岁即十分聪慧颖悟,基博、基恒的大舅孙勋烈就曾和钱福烔开玩笑说:“谚曰:‘外甥不出舅家门’,此子无愧吾甥,然不似君家子。”[8]再看石塘湾孙家的“烈”“圻”两辈和钱家的“福”“基”“锺”诸辈,无论是参与地方事务,还是谈诗衡文,都有着很密切的来往联系。所以考察钱氏的家世,石塘湾孙家,也应该是一个被关注的对象。说起石塘湾孙家,也是当时无锡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杨绛曾说:“锺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9]钱锺汉则说:石塘湾孙家“是当时无锡最有势力的大地主家庭之一”,“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石塘湾的孙家和荡口华家是无锡、金匮两县北乡和南乡的两家最大的地主,当时人称‘北孙南华’。”[10]钱福烔的岳丈孙元楷(1819~1868),字用修,号竹筠,清道光二十年(1840)补博士员弟子,旋入资为训导,叙选教谕。咸丰三年(1853)为溧水县教谕,后以军功擢同知衔浙江候补知县。孙元楷一生中曾大力从事地方慈善事业,清光绪《金匮无锡县志》总纂秦緗业在《孙君家传》一文中记孙元楷“凡掩埋、抚恤、给籽种、制纺具、浚河道、修桥梁,咸躬亲其事;而于同族,则兴复义庄义塾,规制尽善,视旧有加。”并称叹说:“同人中足以当大受、济大艰者,无逾君。”[11]民国十一年(1922)九月至次年六月,钱基博在《无锡新报·文学月刊》上连载《无锡人物志稿》,计“吾邑六七十年来之历史人物”九人,附传十人,孙元楷是九人中的一个,属“义侠”类。此传同样也记叙了孙元楷的许多善举,并突出其“遇事敢为,不恤嫌怨”的特点,文中说:“其尚气任事,不避豪强,敢为鹰鸷击,一时有孙无敌之称。后卒府众怨,为县有力者齮龁亦以此。”[12]在孙元楷所从事的地方慈善事业中,颇值一提的是兴修杨家圩一事。明宣宗宣德年间,江南巡抚周忱曾大规模治理芙蓉湖,以上堵下泄之法,使大片水面成为圩田,杨家圩就是从芙蓉湖中开垦的两大圩区之一,有圩田四万七千余亩,当地人后来在杨家圩建周文襄公祠祭享周忱,感念他对百姓的惠政。到了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从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二十日连降大雨,河水猛涨,杨家圩堤溃,农田尽淹,房屋倒塌。孙元楷主持兴修之工,三度寒暑而竣工。他的三子孙鼎烈在为自己的父亲写的一篇传记中,对孙元楷率众救治水患曾有这样的描叙:道光二十九年,议叙以教谕遇缺即选。邑故有杨家圩,为明周文襄抚苏时因湖筑隄以围民田者也。隄形如覆釜,遇水辄溃。盖自道光三年至是不三十载,而圩三溃焉。元楷尝引为己任。一日隄溃,则冒雨驰往,督众遏。而土轻水急被冲去,万众呼号无为计。适有三舟从隄外过,元楷即令众挽就隄遏水。舟人号泣,元楷言:“汝舟值几钱?货值几何?必一一偿汝。”舟人固求免,而元楷已实土舟中,沈缺口。舟重,水不能冲,用土四围填之,缺口立平,圩赖以全,而舟人之泣未已。盖其遇到事敢为,不恤嫌怨,大率类是。[13]后邑人乃附祀孙元楷于周文襄公祠中;再到后来,孙元楷之孙孙藩圻辑成《杨家圩周文襄公祠考略》二卷,既用以汇聚芙蓉湖、杨家圩治理和变迁的史料,同时也以此“诵先人之清芬,惧潜德以弗彰”[14]。孙元楷共有六子二女。长子也即钱基博的“伯舅”孙勋烈(1836~1892),字伯瑜,幼字玉汝,清咸丰二年(1852)壬子应江南乡试,中七十六名举人,曾官至内阁中书。勋烈有五子:镇圻、靖圻、光圻、开圻和观圻。次子孙靖圻(1876~1959),字稚孙,号子远,晚号次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后清季废科举、兴学校,乃致力于创办地方教育,曾任无锡、金匮二县劝学所总董,在城区成立竢实、东林两学堂,在乡区成立石塘湾惠北、荡口果育等六所小学,并联系武进、阳湖、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县设立常州府中学堂。据钱锺汉说,孙靖圻是同盟会会员,无锡光复后成立锡金军政分府,孙靖圻曾担任民政部的总务课长,后来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被推任为江苏省议会首届议员。著有《中华民国二十年之痛史》及诗集《焦尾集》《飞鸿集》,卒后其子辑其遗著为《次玄老人诗文遗稿》,钱基厚为之作序。序中引荣县赵熙氏对其诗作的评论,谓其“意境足以拓古人之心胸,而锤炉足以夷今人之壁垒”。又孙靖圻文中多论诗之作,而诗集中则有论文绝句二十五首,钱基厚称其“于文章利病,抉摘靡遗。以诗论文,以文论诗,一炉而治,前人未有,亦见其于诗文致力甚深,非率尔操觚比也。”[15]孙勋烈三子孙光圻(1879~?),字咸山,号曜青。民元后无锡成立县议事会,孙曜青当选为议长,不久首届江苏省国会众议院议员复选,他又以共和党人的身份被选为省议员,所以钱基厚后来说“(孙靖圻)与弟孙曜青先后蜚声国省议坛,一时有兄弟白眉之目。”[16]孙勋烈的幼子孙观圻(1884~?),字补生(又作补笙、谱笙),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县学生,后入上海震旦大学、交通大学,辛亥革命前赴日本游学,在《民报》上发表《敢死论》一文,孙中山特引为同盟会员,后回国,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科。无锡光复后,曾在锡金军政分府担任过司法部长。后在法律界服务多年,担任过法官、推事、评事等职,并兼任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教职,著有《刑事诉讼法讲义》《民事诉讼法讲义》《民法要论》等。孙元楷的次子孙昌烈(1837~1906)字味畊,号仲雅,监生,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衔、浙江候补同知员外郎衔,刑部广西司主事。昌烈有五子:尚圻、泰圻、协圻、鸣圻和捷圻。四子孙鸣圻(1868~1928),字鹤卿[17],以字行。光绪年间贡生,曾任江西同知,后捐升道员。清末在担任沪宁铁路勘路委员时,因经营地产而获得巨利,一跃成为孙氏家族中的首富。清宣统元年(1909),与薛南溟等人集资在无锡光复门外创办耀明电灯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理,翌年六月竣工发电,此为无锡地区用电照明的开始。钱锺汉说:孙鹤卿“不仅在孙氏家族中成为首富,在无锡地区也仅次于薛南溟。而他对薛南溟一切马首是瞻,薛南溟也把他看作是控制无锡地方工商业和政治势力的主要合作者之一。薛南溟担任县商会会长,孙鸣圻就担任副会长。辛亥革命后,薛自己不担任了,就推孙为继任。”[18]无锡光复后,孙鹤卿曾任锡金军政分府财政部长。在无锡国专的办学历程中,孙鹤卿也是一个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民国十年(1921)二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馆,当时国专还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租赁无锡惠山之麓五里街原锡商山货公所作为临时校址。不久后,孙鹤卿被聘为国学专修馆馆董,他和杨翰西捐资于无锡学前街训导署旧址重建尊经阁,建新楼五楹;不久陆起又筹款建宿舍楼五楹,延请专修馆迁入,无锡国专这才有了自己的校舍。民国十八年(1929),无锡国专新建的图书馆落成,而这图书馆也是由孙鹤卿遗命捐建。孙元楷的三子孙鼎烈(1841~1910),字味谙,号叔盉,晚号四槐老人。清同治壬戊(1862)秀才,光绪戊子(1888)举人,己丑(1889)连捷一百二十五名进士,殿试二甲,得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浙江新昌、会稽、太平、临海等县知县,为政精敏,尤善折狱,对治所教民案处置得当,颇著循声。后应征入京,任职礼学馆,光绪二十年、二十七年两度出任乡试同考官。编著有《孟里孙氏家谱》《墓祭琐言》《四槐寄庐类稿》《扈从纪程》《四西斋决事》《荔香斋诗词》《蓬园清华科举文》等。孙鼎烈有二子:孙锡圻、孙藩圻。孙藩圻(1871~?),字君芋,号屏东,光绪二十八年(1902)捷江南乡试,官内阁中书,宣统退位,遂南归家居。著有《杨家圩周文襄公祠考略》《斐瑟斋存稿》《联语录》等。钱锺汉说孙藩圻的“父亲是原来担任恒善堂堂董的孙氏大地主家族的代表,孙藩圻自己也中过举人,他继任父亲的势力,既非国民党,也非共和党,但辛亥光复后,却一直担任着本乡的图董、乡董,一直到1927年北伐军到达无锡,才被打倒。孙藩圻对辛亥革命及以后的进步势力,一直抱着顽固抗衡的态度。”[19]孙元楷的四子孙振烈(1843~1919),字醉墨,号季芳,晚号秃翁。附贡生,敕授儒林郎,候选光禄寺署正。且说钱基博小时候曾随母亲坐船到石塘湾省谒诸舅,每次在船上时,其母就要再三告诫,说到了之后,千万不要随便到四舅的书房里去,这是因为基博的这位四舅,性狷介,有洁癖而不谐于俗。振烈喜藏古书画,室外环植竹石,室中藏书数千卷,皆手自校定,古鼎法书,陈列左右,吟啸其中,平生足迹不履官府。著有《芹藻余氛图》《次皙次斋遗文》《次皙次斋主人年谱》等,后二书都有钱基博所作的序。钱基博在《次皙次斋主人年谱》的序文中称自己的这位四舅在“仕宦有声”的诸舅中“孤标特立,容与其间,如清风澄露,涤濯轩冕”[20]。《次皙次斋主人年谱》对太平军在无锡活动记载较详细,并记述无锡地主如何组织武装抗拒太平军的具体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孙振烈著《次皙次斋主人年谱》
孙振烈有五子:孙襄圻、孙肇圻、孙省圻、孙康圻、孙规圻。次子孙肇圻(1881~1953),字北萱,号颂陀,晚号蒲石居士。少时读书于家塾葑溪书院,从唐健伯学诗古文辞,光绪二十八年(1902)秀才,宣统元年(1909)拔贡。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而章太炎和张謇则成立共和党。孙肇圻参加了共和党,并以共和党员身份被推选为江苏省议员。孙肇圻后来从事工商业,参加了荣氏茂福申新企业,在公司里担任高级职员终其身。孙肇圻虽从事工商业,但工书善画,尤雅好诗词,又喜游名山大川,所至辄有诗记,曾印行有《箫心剑气楼诗存》《箫心剑气楼诗续集》《箫心剑气楼联语》《缀珍集》《箫心剑气楼记事诗》《雁荡记游》《甲申杂咏》《灵犀曲》等。钱基博曾为他的《缀珍集》(是书为集龚自珍诗而成)、《箫心剑气楼诗存》等书作序,在后一序中钱基博说:“仆孙氏之所自出,外兄弟二十二人,独颂陀与余论文相契。自余成童以逮今日,逾二十年无间。”又说:“颂陀好为诗,每有作,必以示,顾余不能诗,无以酬也。”钱基博自称“不能诗”,而他的儿子钱锺书却是性喜作诗的,因此钱锺书和比自己年长近三十岁的表舅之间早有诗作唱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有他作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颂陀表丈见拙诗题一首奉答》,当时已从清华大学毕业、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的钱锺书,还将包括此诗在内的几首旧体诗抄录给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欣赏,诗云:“耽吟甘做诗人了,伤别伤春勿惮烦。敢诩文章千古事,略工感慨一家言。不删为有真情在,偶读如将旧梦温。涂抹风花安足数,漫劳无佛处称尊。”[21]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孙肇圻将自己的《黄山雁荡山纪游诗》《箫心剑气楼诗存》等寄赠给时在上海沦陷区的钱锺书,钱锺书乃赋二律“敬呈”表舅。其一曰:“市朝大隐学湛冥,阅世推排验鬓星。得助江山诗笔敏,难浇垒块酒杯停(丈止酒有诗)。纫蒲转石征心事,说创修箫足性灵。此日生涯惭故我,廿年辜负眼长青。”其二曰:“不屑酸吟饭颗山,自然真气出行间。纸穿用必狮全力,管测文曾豹一斑(丈以余未睹其已刊诗,故悉举相赠)。换骨神方参药转,解尸仙术比丹还。语言眷属犹堪结,况许姻亲两世攀。”[22]孙肇圻著《箫心剑气楼诗存》
孙元楷的五子孙学烈(1849~1883),字聚宿,号懋先,少时与兄鼎烈同补县学生员。孙鼎烈曾说:“余诸弟中,惟弟学业笃实有根柢。”[23]学烈治方舆家言,本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参以近今中外疆域形势图说,每有心得,思有所著述,但因读书太过刻苦,年仅三十五岁时便因喀血病而去世了。学烈共有四子:洊圻、守圻、寿圻、恒圻。孙元楷六子孙祖烈(1854~1899),字寅清,号虎峰,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江南乡试五十五名举人,而其兄孙鼎烈也于同年中顺天乡试十九名举人,“兄弟南北同登,一时传为盛事。”[24]后任内阁中书,叙劳由同知晋阶知府,加盐运使衔,分发江西,持官清廉,因操劳公务过度而卒于差次。祖烈有子三:保圻、复圻、巩圻。长子孙保圻(1875~1945),字希侠(一作侠庵),号审懿,晚号慨翁。孙保圻是无锡籍的革命党人秦毓鎏所发展的同盟会会员,曾于清宣统元年(1909)与秦毓鎏、吴廷枚、蒋曾燠(也是同盟会会员)共同集资创办《锡金日报》,担任主笔,这是无锡的第一张日报。在清宣统三年光复无锡的过程中,孙保圻是其中的一名骨干分子。无锡光复后,成立军政分府总理处,以后总理处改为军政分府司令部,孙保圻先后担任副总理和副司令。后军政分府撤消,成立民政署,孙保圻即退出无锡地方政府。孙保圻亦善作诗,钱基厚曾说:“余外兄弟多能诗,而慨翁名最著……兄弟济美,一门竞爽,庶亦一时诗人之家,求之近今,岂易得哉!”[25]保圻于诗酷好王半山(安石),而所作却以清切为主,人询其故,则谓初学诗用笔太滑,用字太浮,可以借半山而药之。著有《慨翁诗录》《振奇阁杂录》《慨翁笔记》等[26]。孙祖烈另有一女,名叫孙敏庄,后来嫁给了钱锺汉所谓“北洋军阀时期交通系军阀官僚势力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袁世凯手下的所谓‘一龙二虎’之一”的叶恭绰[27]。注释:
[1]张一麐:《钱母孙太君墓表》,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又见张一麐著《心太平集》卷三。[2]孙振烈:《适钱二妹墓志铭》,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3]钱锺汉编写、钱汝虎整理:《钱锺书旁记》,中华书局《掌故》第九期。[4]见钱基博:《先母孙宜人述》,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又钱基博编《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行述第三》。[5]孙振烈:《适钱二妹墓志铭》,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6]钱基博:《先母孙宜人述》,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又钱基博编《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行述第三》。文中的“先郎”指钱锺书,钱锺书小名阿先。[7]见钱基博、钱基厚编《北堂永感录·挽联七则》。[8]钱基博:《春申君墓里碣》,钱基博编《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行述第三》。[9]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将饮茶》,第136页。[10]钱锺汉:《〈无锡光复志〉拾遗》,《无锡文史资料》第三辑。[11]秦緗业:《孙君家传》,秦緗业著《虹桥老屋遗稿·文三》。[12]钱基博:《无锡人物志稿·孙元楷》,钱基博著、郑娉校订《方志汇编》,第294页。[13]孙鼎烈:《孙元楷传》,《无锡新报》1923年3月1日第6版。[14]钱基博:《〈杨家圩周文襄公祠考略〉序》,孙藩圻辑《杨家圩周文襄公祠考略》卷首。[15]钱基厚:《次玄老人诗文遗稿序》,《孙庵晚年文存》,第54页。[16]钱基厚: 《次玄老人诗文遗稿序》,《孙庵晚年文存》,第54页。[17]孙鼎烈编《孟里孙氏家谱》作“字鸑卿,号鹤青”。[18]钱锺汉:《〈无锡光复志〉拾遗》,《无锡文史资料》第三辑。[19]钱锺汉:《〈无锡光复志〉拾遗》,《无锡文史资料》第三辑。[20]钱基博:《〈次皙次斋主人年谱〉序》,孙振烈著《次皙次斋主人年谱》卷首。[21]见罗厚辑:《钱锺书书札书钞续一》,牟晓朋、范旭仑编《记钱锺书先生》,第326页。[22]钱锺书:《颂陀表文[丈]惠赠〈黄山雁宕山纪游诗〉〈箫心剑气楼诗存〉,并以蒲石居未刻诗属定,敬呈二律》,《国力月刊》1943年第3卷第7、8期。按《国力月刊》刊此诗属补白性质,故在该期目录中没有标出。[23]孙鼎烈:《弟懋先改葬墓志铭》,孙鼎烈著《四槐寄庐类稿》卷七。[24]钱基厚:《书六舅墓志铭后》,《孙庵晚年文存》第79页。[25]钱基厚:《次玄老人诗文遗稿序》,《孙庵晚年文存》,第54~55页。又参郑逸梅:《味灯漫笔·光复无锡之孙慨翁》,《郑逸梅选集》第四卷,第490页。[26]文中所叙无锡石塘湾孙家“烈”“沂”两辈的排行,皆据孙鼎烈编《孟里孙氏家谱》。而以往的一些文献资料中,涉及“烈”“沂”两辈之人物关系者,抵牾悖谬之处甚多,这里略作辨正。为了条理的清楚,先再把“烈”字辈和“圻”字辈的人物关系简列如下:孙元楷共有六子,长子孙勋烈。勋烈有五子,依次为:孙镇圻、孙靖圻、孙光圻、孙开圻、孙观圻。次子孙昌烈。昌烈五子:孙尚圻、孙泰圻、孙协圻、孙鸣圻、孙捷圻。四子孙振烈。振烈五子:孙襄圻、孙肇圻、孙省圻、孙康圻、孙规圻。五子孙学烈。学烈四子:孙洊圻、孙守圻、孙寿圻、孙恒圻。人物关系既明,再来看一些相关的文献记载中的舛误之处:《无锡名人辞典》(首编)“孙鼎烈”条中说鼎烈是“孙竹筠长子”,误,应该是第三子。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无锡卷》一书中亦沿袭此误。《无锡名人辞典》(首编)“孙振烈”条中说:振烈之“弟邦烈,增贡生,与兄鼎烈同举戊子顺天乡试,同官内阁中书”。实际上,与孙鼎烈“同举戊子顺天乡式”的,是其六弟孙祖烈。孙振烈著《次皙次斋主人年谱》“光绪十四年”下载:“是科,六弟中式五十五名,叔兄北闱中式十九名,为一时之盛。”又钱基厚《孙庵年谱》“光绪十四年”条下也提到“三舅孙鼎烈”与“六舅孙祖烈”同时中了举人。《江苏艺文志·无锡卷》“孙振烈”条下说振烈“光绪十四年(1888)举顺天乡试,官内阁中书”,似是承《无锡名人辞典》而来(在此书的《主要参考文献》中,就列有《无锡名人辞典》一书),却又没有看清“弟邦烈”三字,那就更是错上加错了。钱基博、钱基厚昆仲的“圻”字辈的表兄弟多达二十几个,且先不说让别人记住不太容易,就是对于钱家的“锺”字辈来说,也已经是不能分辨得很清楚了。如钱锺汉在他的《〈无锡光复志〉拾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孙保圻就是石塘湾孙氏大地主家族中的一员……他的胞兄弟孙肇圻(号北萱),曾中过举人。孙保圻的堂妹夫叶恭绰(号誊虎),是北洋军阀时期交通系军阀官僚势力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袁世凯手下的所谓“一龙二虎”之一的人物。这段话中有两处把人物关系都弄错了:第一,孙肇圻是孙振烈之子,孙保圻是孙祖烈之子,两人是堂兄弟而非胞兄弟。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钱锺书生平与学术》一书中曾说到孙肇圻与孙保圻,都是孙振烈的儿子,当即是受了钱锺汉文的“误导”。第二,嫁给叶恭绰的是孙祖烈之女、孙保圻之妹,这在孙鼎烈《四槐寄庐类稿》中的《六弟虎峰改葬墓志铭》(虎峰为孙祖烈之号)以及《孟里孙氏家谱》中都有很清楚的记载,所以叶恭绰是孙保圻的“亲”妹夫而非堂妹夫。[27]参钱锺汉:《〈无锡光复志〉拾遗》,《无锡文史资料》第三辑。按:孙保圻曾作有《〈遐庵汇稿〉序》一文(见《锡报》1930年12月23日第4版,署名慨翁),文中叙及叶恭绰和自己妹妹的婚事:“余年逾冠,随侍先君子于南昌,始识玉甫(按:叶恭绰字玉甫)。玉甫少于余者六岁,识局朗拔,相亲如兄弟。玉甫尊人仲鸾先生与先君子同年同官,契合无间,遂为玉甫聘余女弟。洎先君子见背,余奉母絜弟归江南,玉甫亦及期而就婚余家,歌呼诙调,或赋诗饮酒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