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年第08期
作者简介
【高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美术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会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多项课题研究,科研成果2次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市级奖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担任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美术》教材、教参编委,人美版普通高中《工艺》教参副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特邀专家。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优秀美术教师”“丰台区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
摘要:落实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和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理论论述和实践探讨:一是国内外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二是美术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评的建议,三是美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界定、实施路径和教学案例,四是如何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来提高美术课堂质效。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美术学科 教学实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美育工作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为落实《美育工作意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美育的育人、化人、培元功能,提升丰台区中学美术学科教学质效,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美术学科组于 2021 年申请立项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美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拟在初高中美术课堂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实践,从而提升美术教学质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美育工作意见》。下面,笔者就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国内外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价原则,它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学评一体化不应只是表象上的“一致”与“相对应”,真正的一体化应该是教与学—教与评—再教与学相互融通的循环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即学、即教即评”的过程,是一种不断诞生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新的评价的过程。不同于教师主动传输型、流水线型的课堂形态,它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能够持续评价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度、教与学的进步程度,决定教与学的需求并使之做出调整和完善。此类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丰富,使教学和评价更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国教育家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指出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随后,世界各国也先后开展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研究,教学评一体化思想逐渐渗透到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崔允漷、夏雪梅在《“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一文中论述:“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课程实施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2]。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就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全方位地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明确教学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力求真实地评价教学效果,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评一体化,从而提高教学质效。
(二)美术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评的建议
美术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是教学评价水平的参考依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不仅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针对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要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随时发现和改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评价中指出,评价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欣赏、表现和创意实践等过程中的学习进程、行为表现,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学习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评价反馈应注重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从高中美术课标和义教艺术课标对教学评价的建议可以看出: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要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和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随时发现和解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美术学科组申请立项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美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国内外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新版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评的建议,对美术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作出概念界定。我们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要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美术学科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同时,将评价嵌入每个教学环节的师生活动之中,即教、即学、即评,运用过程性评价随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效,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具体而言,对于教,我们用大概念统领教学,遵循一系列行为链条进行,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单元化、单元学习任务化、任务学习问题化、问题探究情境化、情境学习生活化、学习评价全程化;对于学,我们引导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通过师生合作的探究,采取“做中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评,要对应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多元化、多样化、多主体评价,将评价嵌入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促教促学,实现教与学质量的螺旋式提升。
(二)美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课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程方案模板,教师们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结合学校特色及学生学情,按照学期课程方案模板进行教学整体规划设计。模板主要包括单元名称、大概念、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知识要点、单元任务、评价要点这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执行方案。我们课题组设计了教学设计模板,老师们按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进行教学设计,模板主要包括单元(或主题)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作业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特色分析以及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路径,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探索实践”“展示交流,评价反馈”“知识迁移,拓展新问”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意图,确保教学评价嵌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习手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记录。我们课题组设计了学生学习手册模板。学习手册主要包括知识积累、名作品读、灵感笔记、创作掠影、成长收获几部分,星级评价嵌入每个部分中。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参照学习手册模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手册,每名学生使用学习手册进行过程性的学习、记录和评价。
(三)美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案例
基于以上理论,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下面分别以初中和高中的一节课例加以说明。
初中:主题单元课程《穿越时空遇见你——展作品为母校添色彩》
图 1 《穿越时空遇见你——展作品为母校添色彩》单元设计框架图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任艺老师依据课标整合九年级部分课程内容,完成了主题单元课程《穿越时空遇见你——展作品为母校添色彩》,该课例获得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展示一等奖、北京市“京教杯”作业设计优秀奖。
在设计层面,本单元课程方案以大概念“主题创作”为统领,以举办“‘再’创中西韵校园美术作品展”为任务,通过“追:艺术家的共同追求”“品:中西博物馆集萃”“创:文化融合思维碰撞创新创意”“探: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博:博采众长再提升”“展:展作品为母校添色彩”六个课时完成。前五节课学习人美版《美术》教材中《艺术家的共同追求》《中国博物馆集萃》《世界博物馆撷英》的课程内容,第六节课学习教材中《为母校留下美术印记》的课程内容。评价要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本课时学习目标的实际完成度、自我任务完成度进行的自我评价及组内评价,另一部分是单元完成后对整个单元目标、美术核心素养落实情况的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及教师评价。评价分别通过个人成长手册、平板电脑、电子问卷三种形式完成。
在实操层面,老师以举办“‘再’创中西韵校园美术作品展”为项目核心,分别以“艺术家为什么要进行艺术创作?”“创作以‘再创中西韵’为主题的作品,需要积累什么创作内容?”“如何通过内容和形式表达艺术追求?”“选择什么艺术表现形式?”“如何让作品突出主题、增强美感?”“如何策划符合展览主题的美术作品展?”六个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建立立体的“追—品—创—探—博—展”的项目任务架构,通过“我有我追求”“我为艺术品代言”“思维导图大碰撞”“我有我选择”“穿越时空的来信”“我的空间我做主” 六个课堂活动串起整个单元的课程,通过囊括本单元六课时的个人成长手册完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解决项目问题所需的关键能力,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核心素养。
图 2 学生单元作品展示
本单元课程在教学时既注重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又注重过程评价设计,一体化地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师“教”的环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核心问题为驱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学生“学” 的环节,学生从主题、欣赏、构思、技法、创作、展评活动中体验主题创作过程。个人成长手册改变了单一的作业形式,针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记录学生成长足迹,落实素养的进阶式培养,也增强了学习过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实践性,提高了学习质效。在课堂 “评”的环节,将评价嵌入各个环节之中,课堂中应用电子问卷及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展览中进行现场的投票活动,利用美育展览平台进行线上的点赞及评价。利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让线下学校展示、线上平台展览的形式相互补充,实现评价形式的丰富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外联动、家校社共育,实现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个人成长手册设计了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知识能力作出综合评价,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整个单元课程的评价既坚持素养导向,又综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 价,形成多元立体的评价结果。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逐步形成了热 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全面且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学评一体 化实现落地,基本达成素养进阶的目标。
高中:主题单元课程《人居 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一中学的姜璐璇老师设计了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四单元主题三《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课例,该课例获得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展示一等奖、北京市“京教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一等奖。
在设计层面,本单元课程方案以大概念“当今城市建设发展应在保留其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为统领,以“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为主题,分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题为“忆往昔,知古都旧容”,探究任务为“探究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第二课时主题为“探闹市,感古巷今貌”,探究任务为“认识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第三课时主题为“寻古迹,绘旧城往事”,探究任务为“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达所思所想”;第四课时主题为“论当下,建言发展路”,探究任务为“学习中外案例,探究科学的改造方法,完善学习手册,展示学习成果”。
本单元课程主要通过《高中美术学科单元活动手册》完成。学生每人一册,包括知识积累(课堂笔记)、名作品读、实践建议(一)、实践建议(二) ,共四个部分内容,后三个部分均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在实践层面,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即北京市“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然后提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怎样保护历史街区”这个核心问题,逐一分解成四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历史街区?为什么要保护?第二,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是什么?第三,怎样用美术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达?第四,保护历史街区的方法有哪些?第一课时是社会实践活动前课,主要解决第 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街区的基本印象,方便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况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第二课时是社会实践活动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情境中,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胡同保护的现状。第三课时是美术创意实践课,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第四课时是实践成果展示课,在展示过程中深入思考历史街区的价值,在讨论中生成问题的答案,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图 3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主题学生作品展示
教师通过随堂指导评价和《高中美术学科单元活动手册》完成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单元课程教师使用“百街千巷”的新闻引出“在城市建设开发中怎样保护历史街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深度讨论,教师适时引导评价。学生分组走进北京鼓楼周边的历史街区,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发现问题、评价判断、梳理总结的过程中自主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最终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街区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文化自信。在课程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北京市的相关政府网站的人民意见征集板块 将自己考察的评价和建议发布出 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最终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明确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以及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评的要求。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以及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进行概念界定、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证明了在中学美术课堂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可行性,可以让教学评一体化落地,让一体化评价赋能美术课堂,切实提升美术教学质效。
注释: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新华日报,2021-10-18(9) .
[2]崔允漷, 夏雪梅.“教-学-评—致性”: 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 No.266(01):4-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审核 | 张丽莉
编辑 | 何 云
您也可以从新浪微博上找到我们
◎学术交流 |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教师困惑需求和指导策略的研究
◎学术交流 | 支梅: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学习的丰台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