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80+岁。
主诉: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11小时,加重伴右侧凝视4小时于11:35入院。
既往病史:既往高血压15年,自服药物不详,未监测血压。
查体:神清、言语欠清晰,双眼右侧凝视,左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右偏,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共济检查不配合,左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13分。
术前影像
入院前头部核磁检查:右侧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及右,侧底节区多发急性脑梗死。
术前准备:
入院前检查: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初步诊断:
1.入脑前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发作24小时内
2.高血压3级
3.乳腺癌术后
病例重点:患者CTA可见右颈内动脉C5段以后闭塞,再三询问下患者既往房颤病史,虽然患者头部核磁显影与患者症状不匹配,但患者发病事件偏长,结合房颤病史,考虑心源性栓塞事件。
临床诊断: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取栓策略:近端血流控制,远端采用带有闭合网篮的取栓支架,配合新一代BGC,端到端血栓控制。
耗材选择
EMBOGUARD神经血管球囊导引导管
6F 125 血栓抽吸导管
EmboTrapIII 6.5*45mm取栓支架
2m TARVOS微导丝
Prowler Select PLUS灌注导管
治疗经过
左侧颈动脉正位
右颈侧位
右颈正位
泥鳅导丝、125cm MPA及EMBOGUARD球囊导引导管同轴,将EMBOGUARD球囊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位,泥鳅导丝带血栓抽吸导管超选右侧颈内动脉。
EMBOGUARD球囊导引导管辅助抽吸导管到位。
EMBOGUARD位于较低的位置,球囊充盈,短时间内即刻充盈较粗血管。
反复抽吸手推造影C7仍有血栓,可见对于该类大负荷血栓,抽吸导管的作用依然有限。
微导丝带微导管到位大脑中M2段。
EMBOTRAP取栓支架定位完成后(支架近端标记点与血栓起始部位重合),释放取栓支架。
EMBOTRAP支架释放后手推造影。
EMBOTRAP支架铆定后抽吸导管上行准备夹栓。
充盈EMBOGUARD,EMBOTRAP取栓支架回撤。
EMBOGUARD近端控流,搭配EMBOTRAP取栓支架以及大口径抽吸导管,取栓一把再通。
穿刺到再通时间:30分钟。
取栓后正位:
取栓后侧位:
术后影像:
1.治疗术后患者当下左上肢肌力IV、左下肢肌力IV-,初始转入监护室治疗,未予抗凝抗聚、对症补液、改善侧枝循环药物治疗。
2.第3天由监护室转至本科,出院时患者左侧肌力IV+。
总结
该病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次抽吸导管到位后取栓未能开通,遂采取支架结合抽吸导管抽拉结合方式。
病例总结:
1、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考虑血栓负荷量比较大,对于这部分病例,要求支架有比较好的捕获效率以及防逃逸的功能,远端带有相对更密闭合网篮的取栓支架或许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对于合并房颤的大负荷血栓患者,近端采用BGC充盈,能够起到比较好的近端保护作用。
3、新一代的球囊导引导管解决了过往BGC的一些问题,可以兼容更多的6F导管,同时到位迅速,充盈效率高,整体使用几乎与长鞘相当。或许未来可以帮助在大负荷血栓的取栓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术者简介
霍晓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卒中杂志》编委,审稿专家
《Stroke》、《SVN》等杂志审稿专家
执笔《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等多个专家共识、指南及教材
以第一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JNS、SVN、JNIS、SVIN等杂志发表SCI文章30余篇,影响因子300+
从事神经介入治疗16年,每年独立完成手术量800台+
熟练掌握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