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指发生在海绵窦硬脑膜组织中的动静脉异常交通的血管疾病,属于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Barrow分型B、C、D型),绝大部分为低流量型。CS-DAVF导致高压的动脉血进入海绵窦,从而使海绵窦内压力增高,使引流的眼上、眼下静脉压力也增高,导致患者出现耳鸣、结膜充血、突眼,甚至脑出血等临床症状。患者往往因眼部症状为主要或首发症状而就诊,相对于其他常见的脑血管病来说,CS-DAVF更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本文所述患者症状不典型,主要以癫痫起病,眼部症状不明显(入院时基本消退),更容易发生误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将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期更好的疗效。
左滑查看更多
C A S E
本 期 病 例
01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72岁。
现病史:肢体抽搐伴意识障碍反复发作2月余,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治疗,控制可。入院前有过右眼结膜充血红肿,后自行消退。
既往史:2月前脑外伤并清创缝合病史,外伤时是否癫痫发作不详。有胃炎病史,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治疗。
入院查体:神清,语利,查体合作,眼球无突出及震颤,眼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双眼视力粗测基本正常,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运动正常。听诊眶周未闻及明显杂音,四肢活动可,肌力、肌张力、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02
术前影像
8.27头颅MRI+MRA:1.右侧额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异常信号影,陈旧性灶并皮层层状坏死?请结合临床及其它相关检查综合分析;2.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 2级;3.老年脑改变;4.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较对侧纤细稀疏;5.MRA所示右侧海绵窦见稍高信号,平扫显示不清,请结合临床随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8.29头颅CTA:1.右侧额顶颞叶皮层下少许斑片状稍低密度影,局部见斑点状稍高密度影,考虑陈旧性病灶可能,请结合临床;2.右侧海绵窦较对侧稍饱满。
术前造影。
03
术前讨论
术前诊断
右侧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
供血动脉:双侧颈内及颈外动脉分支
引流静脉:右蝶顶窦-侧裂静脉-(Trolard静脉-上矢状窦/Labbe静脉-右侧横窦)
分型:Barrow D型、Corgnard III型、Borden III型
治疗方案策略
侧裂静脉逆流为主,出血风险较高,手术指征明确,无手术禁忌。拟行经静脉入路栓塞(岩下窦不显影,需开通岩下窦。
04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
6F 动脉鞘×2 单弯造影管、泥鳅导丝等 6F Heralder® DA远端通路导管 Echelon-10微导管×2 ASAHI-14微导丝 Jasper®弹簧圈:4mm*12cm(2枚)、3mm×8cm、2mm×8cm Onyx-18
05
治疗经过
全麻插管成功后,常规双腹股沟、大腿根部及会阴部消毒、铺巾,穿刺右股动脉及左股静脉,均置6F鞘。全身肝素化后,泥鳅导丝携5F造影导管经右侧股动脉鞘至左颈外动脉起始部,以备术中造影。泥鳅导丝携6F Heralder® DA远端通路导管经左侧股静脉鞘至右颈内静脉,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工作角度。
在Roadmap下,用泥鳅导丝开通右侧岩下窦,泥鳅导丝成功超选至右侧海绵窦内。
造影证实泥鳅导丝位置。
在Roadmap下,用0.014" 微导丝携第1根Echelon-10微导管超选通过开通的岩下窦进入海绵窦内,远端位于瘘口附近,微量造影证实微导管位置。
然后撤出泥鳅导丝,在Roadmap下,用0.014" 微导丝携第2根Echelon-10微导管超选通过开通的岩下窦进入海绵窦内,在3D造影辅助下选取工作角度,将第2根Echelon-10微导管成功超选至右侧蝶顶窦开口处,微量造影证实微导管位置。
调整第2根Echelon-10微导管位置后,先向蝶顶窦开口处填入Jasper®弹簧圈。
然后通过第1根微导管向瘘口处海绵窦注射Onyx栓塞剂。注射过程中通过造影导管在左侧颈外动脉反复造影,直至该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不显影。最后做双侧颈总动脉造影,见右侧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不显影,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其它分支显影良好。行CT示颅内未见明显出血。
逐级撤除各导管,拔除动脉鞘并用封堵器封堵股动脉后加压包扎,拔除静脉鞘后压迫止血并包扎。结束手术。
06
术后情况
术后全麻苏醒,无神经功能障碍。予以激素、补液及对症等治疗。术后3天恢复良好,出院。
术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局部异常低密度范围同术前MRI。
术后3月随访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GOS 5分,mRS 0分。
本例海绵窦DAVF无典型的搏动性突眼、眼球红肿、耳鸣等症状,而是以癫痫为主要表现。其症状与引流模式直接相关,该患者引流静脉以皮层逆流为显著表现,诱发了皮层淤血、癫痫发作,同时增加了病变出血的风险。
该患者眼上静脉无明显逆流,岩下窦不显影,可供选择的入路非常有限,需要开通岩下窦,所幸术中开通并不困难。术中蝶顶窦超选存在一定的困难,3D旋转可较清晰显示,必要时辅以3D路图。如介入开通岩下窦失败,可选的方案包括复合手术下开颅穿刺侧裂静脉等。
合理的治疗策略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该例海绵窦DAVF,我们首先选择闭塞蝶顶窦开口,以解决侧裂静脉逆流的问题,降低后期的出血风险,然后才着手栓塞瘘口。这需要置入两根微导管,增加了手术难度。如果能用单微导管完美地精准栓塞瘘口而无需先栓塞静脉开口,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但需警惕栓塞材料弥散至侧裂静脉,引起闭塞。
良好的通路建立为手术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例采用加奇生物 Heralder® DA远端通路导管置于颈内静脉,可提供良好的支撑并利于术中岩下窦的开通及微导管超选海绵窦。该导管的性能较为优越,在其他的如动脉瘤病例中,我们常将该导管超选至海绵窦段以提供足够的支撑,从而使系统稳定,帮助使用Jasper®弹簧圈等栓塞材料按预定栓塞策略完成治疗,达到满意的栓塞效果。
曾春辉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30余年,主治脑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等)、颅脑肿瘤、颅脑创伤、脑出血、脑积水等神经外科疾病
主要从事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开颅及介入治疗、烟雾病等缺血性疾病的搭桥手术等;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的显微外科及微创介入手术,对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的微创治疗及烟雾病搭桥手术等有独到之处
谢光斌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南京大学
江西省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主要从事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及介入诊疗,以及烟雾病、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治疗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沛嘉加奇品牌专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