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生在工作中经常会处于被
“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临床医生的灵魂拷问:
“这个病变我到底该怎么处理?”
而另一边是患者“亚历山大”地询问:
“医生医生,我是不是得癌啦?”
下图是一位34岁女性患者的乳腺MRI增强图像,右乳实性强化结节(黄箭头)。
放射科医师如何写好乳腺MRI报告,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合理的处理意见?
图1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一、正常乳腺MRI表现
1. 纤维腺体组织的评价:根据乳腺纤维腺体组织的致密程度分为4类,通常于T1WI观察。
(1)脂肪型;
(2)散在纤维腺体型;
(3)不均匀致密型;
(4)极度致密型。[1]
图2:A脂肪型,B.散在纤维腺体型,
C.不均匀致密型,D.极度致密型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2. 背景实质强化(BPE):指动态增强第一期相的纤维腺体组织的强化。
按强化程度分为:
(1)极轻度强化
(2)轻度强化
(3)中度强化
(4)明显强化。[1]
(1)多灶性强化是BPE的一种表现,不要误认为病灶。
图3:增强剪影图像示双侧乳腺多发灶状强化,为BPE的表现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2)BPE主要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有关,而与纤维腺体组织的致密程度无关。在非紧急情况下,一般推荐在月经周期的第二周做乳腺MRI检查,以减少BPE对病变的遮挡。[1]
图a 图b
图b示腺体强化不明显,BPE与腺体致密程度无关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图a 图b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6:增强剪影图像示:BPE明显增加,右侧乳腺病变容易被掩盖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3)双乳对称性强化:为BPE的典型特征。
非对称性强化: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单侧乳腺的放疗病史。[1]
(4)哺乳期乳腺BPE增加,可以不对称,主要因激素变化所致血管增多、通透性增加。[2]
图8:图a.36岁女性,哺乳期,
BPE明显增加,双侧不对称
图8:图b.同一受检者,
停止哺乳后6个月,BPE减少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二、乳腺基本病变影像描述
书写报告时对病变的描述非常重要。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2013年出版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MRI(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Magnetic Resonance Imaqinq, BI-RADS-MRI)详尽阐述了病变特征以及良恶性病变描述的标准术语。
1. 局灶性病变(Focus)
指斑点状强化灶,病变较小(小于5mm),甚至难以描述其特征,T1WI平扫无异常改变。多为良性,与激素水平有关或为既往存在的良性病变(如小纤维腺瘤)。极少数恶性病变早期也可以有类似表现。[1]
图9:A图增强剪影MRI图像示局灶性病变(红色箭头),B图T1WI对应区域无异常发现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2. 肿块(Mass)
病灶较大,有一定的轮廓、形态,有占位效应。[1]
(1)形态描述包括: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
图10:A椭圆形肿块,B圆形肿块,C不规则形肿块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2)边缘特征描述包括:光滑、不规则、毛刺,其中边缘毛刺提示恶性病变。
图11:A肿块边缘光滑,B肿块边缘不规则,C肿块边缘毛刺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3)增强特征描述包括: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内部低信号分隔。
除囊肿合并感染(T2WI高信号)以及脂肪坏死(结合病史及X线表现)外,环形强化高度提示恶性肿瘤,内部出现分隔样低信号提示纤维腺瘤。
图12:图A为均匀强化,图B为不均匀强化,
图C为内部低信号分隔,图D为环形强化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3.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enhancement)
既不符合局灶性病变特征,又不符合肿块的特征,同时又不属于背景实质强化[1,3]。对其描述时重点关注分布特征,包括:
* 注意:弥漫性强化多见于良性病变,而段性或线样强化多见于恶性病变。
(1)局限性强化:强化区域局限在单一导管分布区,范围不超过1/4象限;
(2)线样强化:强化区域为单一或分支的线样表现:
(3)段性强化:强化区域呈三角形或锥形,尖端指向乳头;
(4)区域性强化:强化区域累及至少1/4象限,呈地图样,其边缘不向轮廓外突出;
(5)多发区域性强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性强化中间有正常乳腺组织分割;
(6)弥漫性强化:遍布整个乳腺,广泛散在的强化。
除分布之外,非肿块样强化还需关注其强化的特点,包括: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簇状结节样强化(也可呈串珠状)、簇状环形强化。
* 注意:簇状结节样强化和簇状环形强化提示恶性病变。
图13:图A.局限性强化;图B.线样强化;
图C.段性强化;图D.区域性强化;图E.弥漫性强化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4.恶性肿瘤其他伴随征象[1]
(1)乳头内陷:提示肿瘤侵犯乳头,对手术方式有影响;
(2)胸肌、胸壁受侵犯;
(3)皮肤增厚水肿;
图14:图a增强剪影图像示右侧乳头内陷,
图b增强剪影图像示右侧皮肤增厚、水肿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4)腋窝淋巴结增大:中心脂肪信号消失,强化不均匀;
图15:T2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示右侧腋窝
淋巴结增大,中心无脂肪信号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学习完正常乳腺及乳腺基本病变的MRI表现后,下面还要介绍两个重要的影像观察指标:动态增强曲线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这两个指标对乳腺病变的定性有辅助作用。
三、动态增强曲线
动态增强曲线指注入对比剂后,病变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如果乳腺内有强化病变,需对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进行评价。该曲线包括两个期相[1]。
(1)初始期:指注药后2分钟内,信号强度变化分为:缓慢(信号强度增加小于50%)中度(信号强度增加50%~100%)快速增加(信号强度增加大于100%)。
(2)延迟期:指注药2分钟以后,信号强度变化分三型:持续型(信号强度持续增加)、平台型(信号强度保持不变)、廓清型(信号强度下降)。
图16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注意:一般而言,良性病变多表现为持续型,恶性病变多呈廓清型。但动态增强曲线不是绝对的,仅作为参考,病变形态才是判断良恶性的主要依据。
四、弥散加权成像(DWI)[2]
DWI可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恶性肿瘤在DWI通常呈高信号,ADC值降低,而乳腺良性病变ADC值较高。
注意:不能仅观察DWI的高信号,同时ADC值减低才有意义。部分乳腺病变DWI呈高信号,同时ADC值升高,考虑为T2透射效应。
图17:图a.增强剪影图像示右乳腺癌,图b.DWI呈高信号;图C.ADC信号减低
图17:图d.T2WI示左乳囊肿;图e.DWI呈高信号;
图f.ADC呈高信号,提示为T2透射效应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五、最终的BI-RADS分级确定[1]
以上介绍了乳腺基本病变的描述,最终需要结合MRI影像特征,对病变做出BI-RADS分级。乳腺MR BI-RADS分级如下:
0级:影像资料不完善,需额外影像学评价;
1级:阴性,无异常发现,无需处理。
2级:良性,如纤维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等。
3级:良性可能性大,恶性概率一般小于2%,建议随访(一般 6个月)。
4级:良恶性不确定,怀疑有恶性可能,建议活检。一般细分为 4A(恶性可能3~8%),4B(恶性可能9~49%),4C(恶性可能50~94%)。
5级:高度怀疑恶性(恶性可能大于95%),需要手术切除。
6级:穿刺证实恶性,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治疗前评估或治疗后疗效判定。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的病例。
患者影像检查示:右乳实性结节呈椭圆形,边缘光滑,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红箭头),符合纤维腺瘤的表现,考虑良性可能性大,结合DWI无明显弥散受限表现,可以报BI-RADS 3级,后续随访即可。
图18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六、关于对比剂的使用
不少患者会问能不能先做MRI平扫,发现问题再做增强?
乳腺MRI检查必须使用对比剂,平扫容易漏诊,对诊断价值不大。MRI使用的钆类对比剂,主要通过减少T1弛豫时间,来增强组织的信号强度。
1986年,全球首例乳腺增强MRI,马根维显®精准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4]。
图19:常规乳房X片病变疑似癌,使用马根维显®前后病变未出现显著增强,诊断为良性病变,可能为硬化性腺病[4]
马根维显®如今仍在持续发表高质量文章,助力乳腺影像诊断及鉴别。高质量研究的涌现,如同强心剂一般,极大地推动了乳腺癌诊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5-7]。
小 结
本篇主要包含了乳腺MRI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判断。
通过对病变大小、形态、轮廓、边缘、分布、强化特征方面的描述,再结合动态增强曲线以及DWI成像的特点可以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大致的判断,给出合理的BI-RADS分级,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信息。
撰稿专家: 郑作锋 副主任医师
马根维显® Magnevist®
简明处方
-仅供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沟通使用-
PP-MAG-CN-0279-1
未经拜耳影像学苑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