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荨麻疹频繁作怪,干细胞提供治愈希望!

文摘   2024-10-11 08:12   重庆  

当秋风吹起,不少人开始经历皮肤的不适感,而荨麻疹也仿佛随着这股风气,在这一季节频繁造访。因此,你或许好奇:荨麻疹究竟为何物?又为何偏爱秋冬时节?

荨麻疹,亦称风疹块,是一种普遍的皮肤病征,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冒出大小各异的红色斑块与隆起的风团,并伴有难忍的瘙痒。

然而,荨麻疹易复发且可能转为慢性,这让众多患者苦恼不已。特别在春秋换季之时,气温频繁波动,加之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剧烈变化,这些都可能触发体内的免疫反应,进而诱发荨麻疹的爆发。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每天或几乎每天均有发生的风团和瘙痒,病程大于6周。

慢性荨麻疹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 0.02–5%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干细胞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


慢性荨麻疹发病途径中的核心事件涉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这一过程伴随着包括组胺在内的介质释放。值得注意的是,高达30–50%的特发性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或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异常功能有关

有趣的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效果。

MSCs通过产生TGF-β1来抑制肥大细胞上的FceRI表达,这是一种关键成分,对于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至关重要。IL-4诱导的肥大细胞FcεR1表达,在MSCs的作用下,通过其STAT6信号通路产生的TGF-β被有效降低。此外,MSCs的条件培养基能够降低肥大细胞的活性和募集,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组胺的释放(尽管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探讨)。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MSCs均显示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能力。它们通过COX2依赖机制抑制肥大细胞功能,其中肥大细胞上的多种PGE2受体(EP受体)通过PGE2的刺激,以不同的方式调节肥大细胞的反应。具体而言,MSCs通过NOD2-RIP2-COX-2信号通路产生PGE2,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MSCs还能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这些ROS通过FcεRI和组胺H4受体(H4R)依赖性途径触发肥大细胞活化。MSCs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来降低H4R的表达,后者通常与H4R启动子区域结合,驱动H4R的上调和激活。

鉴于这些免疫机制,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人体临床试验

土耳其马尼萨Merkezefendi国立医院的ZGül zde mir等人开展了一项实验性、开放性、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旨在探索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慢性荨麻疹(CU)治疗中的效果

该试验涉及10名患者作为治疗组,并设置了另外1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接受了两次静脉注射MSCs治疗,剂量为1 × 10^6,两次注射间隔2周。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1年前被确诊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尽管接受了奥马珠单抗和/或环孢菌素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但疾病仍未得到控制,且每周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大于20。

结果显示,MSCs治疗在难治性CSU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报告任何不良反应。根据临床反应,患者在第14天时,有2人达到良好控制状态,8人表现出部分应答。到第6个月时,又有3名患者进展到良好控制的状态,最终只有2人未表现出临床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MSCs治疗组在第1、3和6个月的UAS7评分均显著下降

此外,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治疗组的CD4 + IFNγ +和CD4 + Gata3 +细胞在第14天的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第14天测量的TGF-β1和IDO值方面,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免疫效应可能源于瞬时细胞因子变化所触发的机制。


该临床研究认为干细胞治疗带来的改善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持久和有效。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15-020-10059-w


细胞plus
为细胞治疗普惠中国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