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货币政策的力度与节奏

财富   财经   2025-01-06 08:55   北京  

肖斐斐  彭博  林楠  李鑫

近日,央行召开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和2025年工作会议,会议表述指向下阶段货币政策强度有望保持,“择机”指引下降准降息推进有望前置,建议关注银行负债成本节约空间与年初信贷开门红力度。1月份进入中期分红季,前期部分博弈“填权”行情的交易型资金存在撤出可能,但中期看,稳定回报型资产仍属稀缺资产,仍有绝对收益型资金存在加仓银行板块空间,因此短期回调反而给配置型资金带来空间。年底年初市场存在一定的时点波动,但预计下周开始进入政策-经济-市场-预期的再平衡期,预计红利资产仍是短期看确定性强的方向,银行板块仍具明确价值空间。


事项:


2024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2025年1月3日至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央行召开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和2025年工作会议,两大会议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基调,其中四季度例会定调“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并突出“择机降准降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防范资金空转”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等重要表述,重点分析如下:


1)货币定调:加强度、重前瞻、提效率。四季度例会定调下阶段政策思路要“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政策调控表述从过往相关会议的“力度”变为“强度”,从“精准性”变为“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我们判断,前者不仅反映货币政策从规模与范围的加大,亦或暗含政策频度亦保持高位,而后者紧跟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基调而调整,进一步预示2025年货币政策或有望进一步前置且前瞻发力。具体而言,2025年货币政策力度与储备或进一步扩容,定向与结构性的新工具有望出台,且更为前瞻和及时地落地。


2)货币工具:“适度宽松”下“择机降准降息”,节奏有望适度前置。两项会议均延续经济工作会议“适度宽松”、“适时降准降息”表述,并新增“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表述。结合例会对国内外形势判断的“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外汇管控方面的三个“坚决”,以及“加强利率政策执行”等新表述,我们判断2025年降准降息节奏或倾向于前置,如配合信贷开门红存在发力空间,但亦取决于汇率窗口期、开年财政发力节奏、债市走势以及银行负债端利率的配合情况。银行经营而言,后续息差影响的核心,在于存贷降息对称度以及银行负债成本管理空间。


3)信用扩张:关注配合财政发力下的信用修复,防空转监管持续夯实。四季度例会提到“保持流动性充裕”,并提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而三季度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我们判断,货币当局或将引导银行聚焦“开门红”期间的信贷供给,降准等积极政策亦有望配合。此外,本次例会前置表述“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新增“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和“加强利率政策执行”,亦首次提及“防范资金空转”,结合近期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相关指引的落地及监管对于债市的引导,宽信用下对于信贷资金使用和同业资金的监管仍将延续。


4)地产金融政策:稳地产基调一致,关注增量政策方向。四季度例会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的定调,并首次提及“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我们判断,地产金融政策有望聚焦“盘活存量”来进一步强化出台并加快落地生效,原有政策及相关运作机制亦有望得到优化。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监管与行业政策超预期变化;各公司发展战略执行不及预期。



投资观点:银行板块短期仍具较强确定性价值空间。


近日,央行召开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和2025年工作会议,会议表述指向下阶段货币政策强度有望保持,“择机”指引下降准降息推进有望前置,建议关注银行负债成本节约空间与年初信贷开门红力度。1月份进入中期分红季,前期部分博弈“填权”行情的交易型资金存在撤出可能,但中期看,稳定回报型资产仍属稀缺资产,仍有绝对收益型资金存在加仓银行板块空间,因此短期回调反而给配置型资金带来空间。年底年初市场存在一定的时点波动,但预计下周开始进入政策-经济-市场-预期的再平衡期,预计红利资产仍是短期看确定性强的方向,银行板块仍具明确价值空间。个股组合方面,短期组合推荐具备高分红收益率标签的银行,中长期组合在此基础上建议关注具备中长期绝对收益空间的银行。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