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潜在应对和反制措施

财富   财经   2025-01-05 16:02   北京  

杨帆  玛西高娃  张黎阳

参考上一轮贸易摩擦的经验事实,如果2025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落地,中国可能会采取较为迅速的、规模或者比例大致对等的加征关税反制措施。近期中国针对进出口关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2024年12月底对进口关税的调整和11月中旬对出口退税的调整,其中既有出于保障国内产业链供给、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考虑而进行的常规调整,也有针对未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的提前安排和应对。此外,我国还可能通过加强实体清单管控和稀土、镓、锗、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管制来应对海外贸易摩擦。如果后续加征关税后,中美之间可能展开谈判接触,并可能达成中国增加自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等品类进口规模以及美方取消或者暂停部分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等双向受益的协议。本周市场关注12月PMI数据和央行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下周关注中国12月物价数据和美国12月非农就业数据。


如果2025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落地,中国可能会采取较为迅速的、规模或者比例大致对等的加征关税反制措施。


但考虑到当前中国自美国进口规模要明显小于对美国出口规模,我国最终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总体商品规模可能会小于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在上一轮贸易摩擦中,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出台速度非常快,并且落地时间和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落地时间高度接近或重合。规模上,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第一轮、第二轮的商品规模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第一轮、第二轮商品规模是一致的。中国对美国第三轮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为600亿美元,约占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规模的39%,与美国对中国第三轮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占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例(46.5%)十分接近。经历过四轮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后,中国对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2018年初的8.0%增加至2019年底的21.8%左右。从行业来看,中国对美国前两轮反制加征关税多分布在农产品、汽车、水产品、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行业,后两轮关税加征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近期中国针对进出口关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既有常规例行动作,也有针对未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的提前安排和应对。


2024年12月底发布的进口关税调整方案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有利于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保障国内产业链供给。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此次进口关税调整给予优惠税率的经济体多为带路经济体和RCEP成员国,因此可能存在以促进贸易多元化应对2025年关税冲击的考虑。同时在上一轮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在对美国反制加征关税的同时,也在降低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税税率。结合当下的地缘政治环境,我们判断2024年11月15日公布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可能也是出于减少贸易摩擦同时兼顾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考虑。在未来我国可能在化学品、塑料制品、服装、机械和电气产品、交运设备等领域跟进调整出口退税方案。



我国还可能通过加强实体清单管控和稀土、镓、锗、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管制来应对海外贸易摩擦。


中国商务部于2019年5月31日宣布将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对不遵守市场规则、背离契约精神、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制裁。2023年2月至2025年1月,我国将参与对中国台湾地区军售的总共15家国外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方面,2023年中国在全球稀土储量占比和全球稀土矿山产量比重分别达到38.1%和67.9%。中国的镓、锗、锑等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球比重也较大。若海外对我国大规模加征关税落地,中国也可能会通过加强稀土、镓、锗、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管制来进行反制。



如果后续加征关税后,中美之间可能展开谈判接触,并可能达成中国增加自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等品类进口规模以及美方取消或者暂停部分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等双向受益的协议。


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在2020年和2021年需要扩大自美国进口特定工业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服务的规模。中国扩大自美进口,是有自主原则的。根据协议,美国应确保采取适当举措,以便有足够的美国商品和服务供中国采购和进口,中方将基于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开展采购活动。根据PIIE的研究,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基于中国的进口统计数据计算,中国完成了62%的货物采购规模,即在按比例计算的3564 亿美元目标中,已采购2219 亿美元的货物。其中中国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能源产品方面分别完成了76%、62%和47%的采购规模。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也推动美方实现对华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折,包括暂停原定2019年12月15日要加征的关税,并将2019年9月1日生效的对华已加征关税税率从15%降至7.5%。



宏观经济运行跟踪:12月产需两端指标有望保持较快修复。


在近期一揽子增量宏观政策组合效应继续显现的大背景下,12月制造业PMI录得50.1%,连续三个月保持在荣枯线水平之上,较过去五年季节性水平均值高0.4个百分点。分项中,12月产需两端指标均延续修复,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分别较过去五年同期均值超出1.4、1.6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2月消费品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非制造业方面,12月服务业PMI读数自今年7月以来首次回到季节性水平之上,显示服务业修复动能继续上行。12月建筑业PMI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的差距收窄至3.8个百分点,反映出基建实物工作量落地效果有所改善。本周市场关注12月PMI数据和央行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下周关注中国12月物价数据和美国12月非农就业数据。



风险因素:


国内经济运行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变化超预期,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5日发布的《一周宏观专题述评(第一百三十四期)—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潜在应对和反制措施》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