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聚焦|债市供给高峰中,机构行为演绎分化

财富   财经   2025-01-08 08:19   北京  

明明  章立聪  史雨洁  杨宏宇

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披露的数据,2024年11月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总规模为151.97万亿元,环比上涨1.39%。机构行为方面,商业银行供给压力下提前调降仓位,广义基金负债端资金回流,驱动机构交易性增持利率债,成为市场主要的买盘力量,其余机构中证券公司同样大幅增配利率债,而保险机构作为配置盘,在债市利率下行中增配规模有所收敛,外资机构则延续对利率债和存单资产的减持。


市场总览:年末政府债发行继续放量。


2024年11月,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总规模151.97万亿元,环比上涨1.39%;增量结构上,11月利率债托管规模继续大幅增长,连续四个月增量超万亿水平,企业类信用债规模高增,金融类信用债增量缩减,而同业存单净融回正;商业银行逆转8月以来的大幅增配趋势,创年内最大减配额度,广义基金11月成为最大增配主体,险资增配规模则有收窄,境外机构继续止盈;利率债方面,11月国债发行继续放量,地方政府债和政金债发行节奏也有加快;信用债方面,金融类信用债供给有所减少,普通金融债供给增量缩减,公司信用债供给大幅增长。



商业银行:供给高峰中大量抛售地方债。


11月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规模为84.37万亿元,占全市场比重55.52%,规模环比-0.40%,大幅减配地方债、政金债等利率债;11月商业银行对利率债及企业类信用债增配规模由正转负,金融类信用债增配规模大幅缩减,同业存单减配规模增加;利率债细分品种中,商业银行对国债延续增持,增持规模较上月持平,对地方政府债及政金债由增转减,对地方政府债减持规模达近两年内最高水平;信用债细分品种中,商业银行延续增持金融债,对企业债延续减持,对公司信用债和ABS由增转减。



广义基金:市场主要买盘,交易性增配利率债。


11月广义基金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规模为41.50万亿元,占全市场比重27.31%,环比增加3.42%,11月权益市场行情逐渐降温,叠加债市利率随利率中枢下行,资金重回固收市场,广义基金配债大幅增加,成为主要增配主体;广义基金11月对利率债和同业存单延续增配,增配规模大幅扩大,对企业类信用债及金融类信用债由减转增,增配规模处于年内较高水平;利率债细分品种中,广义基金延续增持国债和地方债,对政金债由减转增;信用债细分品种中,广义基金延续减持企业债和ABS,对金融债、公司信用债由减转增。



证券公司:大幅增配利率债。


11月证券公司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规模为3.30万亿元,占全市场比重2.17%,规模环比增长3.46%,主要集中在国债、地方债等利率债;证券公司主要增持利率债,对同业存单延续减配,对企业类信用债由减转增,金融类信用债延续增持;利率债细分品种中,证券公司对国债和政金债延续增配,国债增配规模扩大,对地方政府债由减持转为增持;信用债细分品种中,证券公司延续增持普通金融债并减持企业债,对公司信用债和ABS则由减转增。



保险机构:11月增配规模有所缩减。


11月保险机构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规模为4.59万亿元,占全市场比重3.02%,规模环比增加0.08%,保险作为配置盘,债市利率下行使其资产吸引力减弱,单月增配规模大幅缩减;险资延续增持利率债,企业类、金融类信用债增持量再度转负,对同业存单延续减持;利率债细分品种中,保险机构延续增持地方债,对国债和政金债由增持转为减持;信用债细分品种中,保险机构对普金债、企业债和公司信用债均由增持转为减持,ABS持仓保持稳定。



外资机构:汇兑性价比收敛,机构延续止盈。


11月外资机构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规模为4.09万亿元,占全市场比重2.69%,规模环比下降2.46%,延续减持利率债和同业存单,同业存单单月减持规模为近两年最高;外资机构延续减持利率债及同业存单,金融类信用债由减转增;利率债细分品种中,外资机构延续减持国债和政金债。



债市展望:


债市供给: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24年2万亿增发地方专项债已于11月快速启动发行,12月供给扰动则逐步收敛。往后来看,参考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披露的一季度发行计划,开年地方债发行尚未出现明显的提速计划,但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25年一季度三家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量预计高达2万亿元,或对市场形成一定扰动。长期来看,新一年政府债供给的趋势提升在所难免,但考虑到目前相关部门和资金运用更聚焦化债领域,其实际带来的稳增长效能和对经济预期的改善作用仍待观察,同时信用端融资的弱势表现或也较难快速改善,市场供给利率化趋势下,债市资产荒逻辑或仍将延续。


机构行为:年末随着以基金、保险等机构资金抢跑入场,市场旺盛买盘叠加机构对2025年较大的宽松预期,共同推动长债利率快速下行。开年后,若社会整体风险偏好未出现明显提升,在历史业绩的加持下,理财、债基等非银固收资管资金或将继续流入债券市场。同时随着年初头寸、负债限制的解除,预计中小银行、保险对债券资产的配置积极性也将进一步提升。整体来看,我们判断2025年上半年债市在机构行为角度整体利多,尤其在配置盘托底支持和市场学习效应下,利率上行调整的空间或较为有限,市场下一轮趋势性的判断时点或需留待全国两会以及更多经济数据公布后。



风险因素:


统计模型存在偏差;债券市场超预期调整;货币政策大幅收紧。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6日发布的《债市聚焦系列—债市供给高峰中,机构行为演绎分化》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