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祥: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

文摘   教育   2024-05-07 18:59   北京  

《结构变迁与经济动态》

两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担任过编委

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期刊发表论文

被SSCI收录,影响因子为6.1,Q1区





文章导读


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


摘要:

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大规模减少碳排放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考察中国能源效率的长期趋势,本文采用分布动态方法对2002年至2014年中国286个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收敛性的存在更多地来自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城市的效率下降,而不是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城市的效率提升。尽管少数城市在能源效率方面表现良好,但大多数城市已经收敛到低效率点。本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中小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本文的分析为中国正在进行的节能环保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效率的提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不同城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之间的收敛趋势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布动态方法,研究中国城市能源效率的收敛特征,以期为未来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中国286个主要城市在2002年至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分布动态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情况。本文将样本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和环境政策分为不同的组别,对不同城市组别之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时段内,中国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但大多数城市在能源使用效率上仍相对较低。具体而言,东部城市的能源保护表现最佳,而东北部城市在长期内可能进入高能源效率俱乐部。此外,研究还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重点城市和非重点城市组别之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趋势,结果显示大规模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转变更具有持久性,而小城市组呈现更强的收敛趋势。最后,本文指出,严格的环境治理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重点城市在能源消费方面更加高效。


模型数据:

本文使用了2002年至2014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中286个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变量包括总要素能源效率、劳动、资本、能源、GDP、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本文通过构建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评估了不同城市的能源效率水平,并利用分布动态方法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趋势和分布状态。本文采用了分布动态方法来研究中国城市总要素能源效率的演变过程和分布状态。与传统的能源效率收敛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非径向、非定向的松弛型测度模型,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用于评估样本城市的能源效率。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不同城市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特别是,中国东北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双峰俱乐部收敛特征,而东部城市组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组。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城市能源效率的演变过程,为未来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趋势:在2002年至2014年的研究期间内,中国286个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尽管存在一些高效率城市,但大多数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整体呈现出向低效率端收敛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待加强。(2)地域差异:东部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表现最佳,其平均非投入型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群体。与此同时,东北部分城市虽然存在明显的双峰趋势,但大多数城市仍然进入了低效率群体,说明该地区仍有提升空间。这表明了中国各地区在能源利用效率上的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3)城市规模影响:中等规模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不如其他两组。小型城市组显示出较强的趋同倾向,而中型城市组则表明一些城市将在未来进入更高的非投入型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提示了不同城市规模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城市规模因素下的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严格的环境治理对于提高能源效率至关重要。本文认为政府应继续推进当前的能源战略,并根据地区差异调整环境保护政策。同时,可以借鉴东部和东北部城市在能源性能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小型和中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投入,以促进这些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这为未来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张中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和政策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政策能源资源与环境税环境与国际贸易和创新与经济增长等。




原文信息


Citation information:

Fan, D., Peng, B., Wu, J., & Zhang, Z. (2024). The convergence of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cross Chinese cities: A distribution dynamics approach.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Link:

https://doi.org/10.1016/j.strueco.2024.02.008



内容:熊宇翔

审核:叶濯缨

校对:汤恒运

编辑:金   顶





结构变迁与经济动态

微信号|SCEDJournal

联系:成璐 lu.cheng.19@ucl.ac.uk


结构变迁与经济动态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SCED) 期刊被SSCI收录,影响因子为5.0,位于Q1区。两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担任过编委,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期刊发表论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