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夫爸爸

文化   2024-11-04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立春后,强劲的西北风像驯服的野马,气势锐减,少了一些张扬和肆意。气温上升没几天,又骤然下降。天阴沉沉的,路边已渐柔软的柳枝孤寂地垂着,任风摆动。
我裹了裹羊绒大衣,想起姨夫常说的“打了春别欢气,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笑了。姨夫晚年生活很滋润,孩子们都出息有用,没让他操心的,还都孝顺。姨夫平常看看新闻,抄抄写写,溜溜弯,忙忙吃的,幸福指数挺高。
刚到单位,手机响了。屏幕上闪烁着父亲的名字,这么早啥事?
父亲说:“你姨夫去世了,我和你弟弟去趟。”
啊?我怔住了,眼睛落在电子日历上:2023年2月10日,阴历正月二十。
姨夫去年五月底查出胃癌,做了手术,治疗效果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怎么说走就走了?
心一下像压上了石头,沉甸甸的,我脱口而出:“我也去!”
父亲说:“你去啥,闺女家家的。姨夫姑父这类事,我和你弟弟去就行了!”
“你这是什么年代的观念?”
父亲总用老观念左右孩子,不听不行,听了不符合自己内心,这让我经常头疼。
可是亲姨夫啊!父亲的思想居然还这么落伍,愧对他年轻时的超前意识。
想当年,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父亲结识了一位做橡胶的老板。老板帮父亲在家安装一台小机器,制作一种橡胶垫,赚加工费。我至今还记得橡胶呛人的气味,还有磨具哐当哐当的声响。父亲做了“老板”,本来笔直的腰板更直。他到姨家拢着背头,炫耀他的“企业”。姨和姨夫都很高兴:“亲戚还是都有了好,只沾光不背累。”
父亲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意干体力活。家里那几亩薄田,要不是姨夫帮着种,大概颗粒不收。就这样,青黄不接也得去姨家背粮食,才不至于饿肚子。姨和姨夫看到父亲能踏实做点啥,能不高兴?
“亲故亲故,十亲九故。”姨夫和姨对亲情看得很重,常这样说。
父亲种地离不开姨夫,干买卖也离不开姨夫。小作坊的燃料是煤粉掺和红土。姨夫隔三差五就得放下手里的活,去拉土。装卸都是自己,一锨锨的。每一次卸完,连口水都顾不得喝,就赶回家忙。
父亲的算盘敲得啪啪响,不到仨月,便想着扩建,赚更多钱。姨夫劝他沉住气,等回回本,要不风险太大。父亲不听,说姨夫保守,不跟形势,哐哐上了一顿思想课。姨夫笑笑,不再言语。
父亲有事总喜欢和姨夫说说,像是找姨夫商量,但每次都不听姨夫的建议。
几天后,父亲穿戴整齐,背头梳得倍亮,怀揣四处借来的钱,去对接设备,开始扩建。没等出村,一股黑烟在低矮的小屋里弥漫,火苗跟着蹿了出来。干活的女孩站院子里大声呼救。邻居们听到慌忙赶来,提着桶的,端着盆的。一阵忙乱,总算扑灭了。小屋里黢黑一片,东西全烧毁了,屋顶塌陷。父亲站在一片废墟前发呆,几绺头发耷拉在额前,垂头丧气。
父亲的“老板梦”以背负一身债告一段落。要债的追得紧,把父亲堵在家里。是姨夫垫付一部分,才解了燃眉之急。那时候他也不富裕,都是和姨出大力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幸亏你姨夫帮忙。”之后,这话时常挂在父亲嘴边。
 “你听我的就行,我还能安排差了?”父亲向来自负。这辈子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上你的班吧,就是给你说一声,我这就去了!”啪一声,父亲撂了电话。
我拿着手机出神。姨夫的好,这辈子忘不了,也不能忘。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去姨家背粮食回来,一撒手,粗布口袋扑通一声蹲地上,母亲便长出一口气,说:“又够吃几天的了。”又说:“可别忘了你姨夫啊。”母亲十天半个月不去,姨就背着干粮来送。是啊,如果姨夫不支持,姨能说照顾就照顾吗?
姨夫个子高,健壮,也能干。生产队时,什么工分高干什么,从不嫌累。白天挣工分,晚上打理自留地,没日没夜地忙。
分田到户后,姨和姨夫便长在了地里,除去村里分的十几亩地,又开了十几亩荒。不但地多,姨夫还肯下大工夫,种得也好,不管麦子豆子,亩产都比别人家高。边边沿沿上还种豆角、甜瓜、大蒜等,吃不了的就拉到集上卖,补贴家用。
父亲不出力,母亲看孩子没力可出,如果没有姨家接济,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天沉着脸,如我的心情越来越阴郁。童年的日子那么远,又那么近。远得那么不真实,近得仿佛刚刚发生。
父亲不安分,尽想着不出力气,倒腾点啥赚大钱。他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自行车擦得锃明瓦亮,出出进进像个忙大事的人。地里忙的时候更不着家,蹁上自行车就跑,头也不回。他有各种理由避开那些体力活。没干活的,母亲就去姨家求救。
母亲小姨5岁,是在姨的背上长大的。长姐如母,姨对母亲关心胜过她自己,不求都想着法子帮助,何况有求?姨夫心地善良,按他的话说,外人需要帮忙咱还得快着点呢,别说自家亲戚。
每一次,姨和姨夫自家地先放着,也得先帮我家干完。
父亲的发财梦天天做得好,就是不见往家拿钱。
母亲和父亲经常吵架,吵完了赌气,好几天不做饭。我就领着大弟弟,背着小弟弟去姨家,一待几天,直到母亲消了气去接。
我喜欢住姨家。姨脾气好,姨夫脾气也好,他们从来不吵吵。不管多忙多累,姨夫从不发火,天天慈眉善目的。每次看到长自己两岁的表姐在姨夫的怀里撒娇,我就羡慕不已。有时候忍不住,上前拽姨夫衣角,嗲嗲地喊“姨夫爸爸,姨夫爸爸”。姨夫便笑着,伸出胳膊,也把我揽在怀里。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多想亲亲姨夫啊,可不好意思。我用手轻轻摸摸姨夫的脸,咯咯笑,觉得成了姨夫的孩子,很幸福。我的梦想是成为姨夫的孩子,天天和他在一起。
这个梦想,一直到我大学毕业。虽然从上高中和姨夫见面少了,但我经常想起姨夫温暖的怀抱。这温暖一直传递到今天。
姨家四个孩子,我比表弟老四大俩月。我和弟弟一到,姨家的院子里就更热闹了。除去一院子孩子,丝瓜架下还有一群鸡鸭鹅,唧唧呱呱。院子南边是菜园,里面种满了茄子辣椒西红柿,扎着一溜树枝做围栏。扁豆爬在围栏上面,开着白色紫色的花,艳丽着。菜园东侧是猪圈,两只猪肚子鼓鼓的,耷拉着耳朵,哼哼地叫着,大长嘴拱食着食槽里的野菜。它们都是银行,能提钱,姨夫经常这样说。有钱就能买好吃的,可父母为啥只养了几只鸡呢?那时我只纳闷养不养,想不到养它们有多费劲。
两个弟弟特别淘气,大弟弟爬墙上屋,不安稳一霎儿;小弟弟会走不久,歪歪斜斜跑出跑进,一刻不闲。有个傍晚,姨夫上坡回来,灰头土脸的,没精神。姨和弟弟们淘了一天力气累得不轻,也该做晚饭了,姨夫便主动看护。
姨夫把小弟弟放到左腿上,抖动腿,颤悠他。小弟弟起初还挺滋,晃荡着小脑袋,抓抓火柴,撕撕烟盒,手舞足蹈。不一会儿就往下出溜,想下去。姨夫胃肠不好,不能喝凉水。在外面干活,没有热水就一直渴着,回家就坐在三抽桌前,抽烟,喝“大把抓”泡的茶水,喝两暖壶,才解完渴。
为了不让小弟弟下地乱跑,姨夫把三抽桌中间那个抽屉空出来把小弟弟放进去。小弟弟在里面蹬着小脚,拍着桌子,很开心。姨夫扭头把烟吐得远远的,抽两口掐灭,夹在耳朵上;端起茶碗先凑小弟弟嘴边,沾一下他的小嘴唇,自己再嘘啦着喝一口。逗得小弟弟咯咯笑。姨夫也笑。
建市后,本地大搞建设。村里有人买了拖挂车搞运输。父亲也看到了这个商机,说动姨夫合伙买了一辆。姨夫负责跟车出力气,父亲负责跑工地找活要账。赚了钱平分。父亲穿戴得板板正正,骑车转悠,风天不去,雨天不去;姨夫每天都出去,拉砂石料,有时候还要自己卸,那可是满满一拖一挂啊。
那年冬天,车坏在半路,姨夫让司机住旅馆,自己在冰天雪地里看车。上半夜,姨夫围着车小跑,等下半夜又累又困走不动了,便爬到驾驶楼里,盖上棉大衣打个盹。等回家,手脚冻得梆硬,不敢动,一动生疼。姨用温水一点点帮姨夫擦拭,慢慢能活动点,再放水里浸泡。在疼痒中总算捡回手脚。
养路费和司机工资都是固定的,天天支出,因此每天都得出车。联系不到客户就把砂石料放姨家屋后。慢慢地,屋后堆成一座座小山,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我兄妹经常和表姐表弟在那里爬上爬下,过家家捉迷藏,还用磁铁吸出很多铁屑。
后来,父亲在这些砂石料的基础上,在新村盖了十间屋一个院。姨夫和大表哥大表姐用拖拉机,一块块搬上、一块块搬下;一锨锨装上,一锨锨卸下,花费一个多月,才搬运完。后来,村子改造,平房拆迁,父亲获得高额赔偿,一夜之间成为同龄中的有钱人。
养车的越来越多,父亲也嫌跑来跑去太累,便卖车不干了。干两年,算账一人净赚300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能盖砖瓦到顶五间屋。可是只有数字,没有钱:父亲欠下姨夫的,这一欠就是一辈子。
和父亲养车的前一年,村里土地被占用,钱分给村民。再加平日积攒的,姨夫凑合起来买了一辆拖拉机。当时,村里没几辆。姨夫说,开拖拉机给建筑队拉土,两年也能赚3000多元。姨夫只是这样说,却从没当面埋怨过父亲。养车赚了忙活,白搭了工夫。要不,姨夫也早早盖起一个院子,也能成为富足的撤迁户。
恍惚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常怀念在姨家的快乐时光,经常想起姨和姨夫的好。
不管怎样得去送姨夫最后一程,叫一声姨夫爸爸和他老人家告别,虽然他再也无法用爽朗的笑,回应我。
泪模糊着视线,我抹一把眼,抓起车钥匙,向楼下奔去......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凡平,70后,东营人,爱好文学。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