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琐忆

文化   2024-11-03 00:0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每当进入腊月,无论离家远近,人们的心中总会浮现同一个念头:回家过年。
那是一个坚韧的执念,是一种热切的躁动,像八月的钱塘江潮,一浪一浪涌起,一层一层叠加,最后汇集成铺天盖地的狂潮。
父母不在了,人就无家可归。已经十年了,我不曾回家过年,因为我的父母不在了。
可是,随着人们回家过年的酝心起始,我的心便开始遭受着一种无以开释的折磨。
这种折磨一年比一年加剧,一年比一年强烈,一次都不曾饶过我这个一直想着回家过年却又无家可回的人。
这种痛苦,别人难以感受也无从体味。所以它无以诉告,只有自己默默咀嚼、品味、然后和着苦涩的泪水吞咽到心里。

当兵十二年,回家过年是一种甜蜜的向往。
那时年少心野,喜欢新鲜生活,渴望改变命运。追逐幻想痴梦,终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奋斗。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时日久了,尤到年节,还是会泛起思念家乡和想念亲人的心绪。
我们营房就在铁路近旁,车来车往的隆隆之声,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当春节日近,那北行列车的轰鸣之声就格外清晰入耳,竟扰得人思绪纷乱,难以入睡。那是真的想家了,想娘了。
回家过年,对当兵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但又是每个人心中无法熄灭的一团愈燃愈烈的火苗。
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只回家过了两个年,而最长的一次探亲间隔竟达四年五个月。
能回家年,是过望之喜,一旦得准,就匆忙避开众人羡慕与嫉妒的目光,忙不迭地备办一点年货,火急火燎地赶忙起程赶路,那才叫归心似箭!

从部队带回的糖块打发聚拢来的孩子们欢天喜地离去,而那两瓶洋河大曲,则要待到除夕那天,请我那几个儿时的伙伴开怀畅饮,叙谈各自生活光景。虽然话题苦多甜少,却一致对洋河大曲赞美不止,说是从未喝过这么好喝的美酒。而今,即使喝顶级的梦之蓝也没有当年的洋河大曲那种味儿了。不知是人的口味变了,还是酒的品质差了,抑或是喝酒的心思不同了。
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每年都可回家过年。这回家过年就成了一种美好的期盼。
那时,父母虽已年近花甲,身体还算硬朗,一应家务尚且能做得齐整利索。我每回家过年,都会把全部年货准备齐全,把东西往家中一放,便甩手不管了。只做点洒扫庭除,书写春联,张贴悬挂的杂活儿。而父母则为厨灶上的事,一气的大忙小忙,到年前三两日更是“赶罗得”手脚无闲。我怕他们累着了,就劝他们,弄点儿够吃就行了,犯不着这么忙活。
娘却道:“可不兴这么说。这不是忙年吗?过年啦,一大家子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咱得过个富裕的年,叫有吃的,有看的,过完年,还得有你们捎带的。”
今天,一想起娘说的这些话,泪水就止不住地往外涌。

父亲身体不好,平日是不做家务的。可只要我们回家过年,他是一定要亲自执掌大厨。他早早地喝足了卯时茶,第一件事就是在当门放倒那张矮饭桌,铺开大案板,再拿出那个只有过年才用得上的圆木肉橔子,然后,在缸瓮沿上蹭几下菜刀,开始分割那根大猪腿。
看似简单的分割,却大有讲究。先要切出一块上供用的方肉,然后再分出剁丸子的,切餃子馅的,炸松肉的,及填藕盒的.....各类分割完毕,再一样一样仔细操作。最麻烦的是剁丸子肉。要先将切好的肉块,放于调好的香料水中浸泡,待肉有些变硬再取出放肉橔上开剁。这是费时费力的活儿,工夫无多,肉末无细,真正体现了中国美味的食不厌精。
父亲剁得累了,就坐在那里喘几口粗气,歇息一会儿,却不让我们插手。剁肉并非只凭蛮力,下刀不可乱剁,须是依次排去往复循环纵横轮换,直至起刀粘连,方能收盆。剁好的肉收盆后开始搅拌。这里面又有分较,一是搅拌时只能一顺头地搅,不可反向。二是加花椒水。搅动时一点一点往里加,加多加少全凭经验和眼劲儿。吃得讲究,一定要加蛋清,而不掺淀粉。下锅就简单了,烧到水刚起泡,村上人叫“吱楞子水”,丸子下锅,在开水中滚三分钟即可捞出。
父亲厨艺在村中上数,手头又干净利落,因此,村上有红白公事,常请他去帮忙掌厨。他每到忙年操持厨务时,总是仔细地向我们传授技艺。或是有心让我们日后接手这档子事儿吧。
忙年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儿,一直忙到年三十的晚上,吃那顿团圆饭的时候方才歇手。
除夕下午,开始“大煮锅”。这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把该煮的猪肉、鸡肉、大骨头,统统放于锅中,先是大火煮,然后小火焖。这个时辰,家家户户满屋飘香,爆竹也陆陆续续爆响,年味儿就出来了。
一年里这顿饭是最香的。一家人齐聚在热气腾腾的房屋里,孩子们围在锅台边,一手拿大馒头,一手抓大骨头,大吃大嚼。大人们则坐在八仙桌旁,陪祖宗牌位慢慢饮酒吃菜。
这一时刻的温餐、美好、甜蜜,像一首绝妙的诗,像一幅绝美的画,令人无尽地陶醉!
晚上,玩了一天的孩子们入睡了,我们陪在母亲身旁和她一起包饺子,再享受一番孩童时的幸福。母亲满面春风,一个一个数说着我们儿时调皮的往事及不堪的恶行,惹得媳妇们嗤笑不已。这些事儿我们多已忘怀,母亲却如宝贝一般藏在心底,能一一清楚地说来。年纪渐长,我常常为这句话而感动: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入夜,躺在老屋的热炕上,暖得心都融化了。我向炕那头望去,父亲和母亲也没有入睡,他们正用裁好的红纸给孙辈们包红包呢。两位老人脸上漾溢着少有的欢欣。给孩子们发钱比自己收钱还要高兴。
我们回家过年,原来父母的心情比我们更加激动。
一个年忙下来,我很是为父母担心,为了孩子们过个好年,可别把他们累坏了呀。
当我回到单位,电话问讯父母情况,住在村中的大妹妹告诉我,老俩好着呢,整天翻来复去地跟人家叨叨你们回家过年的事。我忽然明白,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和支撑。

往事历历,思念深深,绵绵无尽的情意缱绻,唯有付诸墓前哀痛的诉告和长夜难眠的叹息。今日想来,回家过年与父母团聚的欢欣是多么难得!为人儿女这人世间的福份,是多么珍贵!这一切,已是白发覆顶的我,只有向梦中祈求了 。
 想到了一句话,想对年纪尚轻父母健在的朋友说:惜福吧,真的应当常回家看看。

作者简介:李建华,又名剑华,亦署梅邨。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先后任东营市文联副主席、东营市书画院院长、东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早年在《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诸报刊有小说、散文、诗歌及报告文学发表,有《秋之心》《秋之萤》《王杰》等诗集出版。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并入选全国各类书展。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