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村的古槐

文化   2024-11-07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几日,读到《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文颇为感慨。尤其是文中“槐树上坠满了槐豆,槐豆像一个个小葫芦串在一起,似骨肉相连的兄弟,在阳光下相依相靠,自在着”的描述,更是令人充满遐思,也让我陡然萌生想去洪洞古槐下看看的冲动……
在我老家村庄南首的西侧,也有一棵老槐树。那时年幼,压根就不曾顾及她的来历。后来工作在外,家乡的古槐也就成为了我心中的记忆。
父亲是教师,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年过节回家,已离休的父亲正伏案为村内王氏族谱写序。那时起,我才知道:菜园村,明徙立,抱子槐,挺矗立。见证六百春秋。
2011年的春天,父亲给了我一本编制、装订精美的《王氏族谱》,并叮嘱我说:有空看看,知道你的根来自哪里。因心不在焉,回家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近些年,生活富裕了,寻根问祖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也难怪,人到世上走上这么一遭,最终去哪里,大家心里都清楚,但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对好多人来说心里却是一个谜,知道的也大多只是相传。
尽管将《王氏族谱》束之高阁,但几次搬家,我都将它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也许已是耳顺之年,再次仔细翻阅,感觉的确与以往有些异样。
族谱开首便是《老槐树记》,详细记载了菜园村和老槐树的来龙去脉,也一并诠释了“先有老槐树后有菜园村”的纷争。至于是否是传说,我无从考究。既然写上族谱了,我就相信。
菜园村王姓祖先是由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迁徙,始祖王刚也在移民之列。首迁于河北省枣强县南关而居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二次移民,王氏祖先王尧当时任枣强县执事,奉命带队迁移。
王尧又名王华,是保定府台的二公子。自幼习武、为人耿直,且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当时,他肩挑一旦筐,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与移民一起迁移。有时为了吃上一口饭,他不得不在沿途百姓家干几天活挣些报酬。就这样,他一边打工一边行走,并为移民摆平了很多麻烦,大家都热情地称呼他为“大王”。
几经周折,他们来到了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东南乡。那里的阳河上有一座小桥,为路人必行之路。当地有几个地痞把持此桥,凡行人车辆都要收钱。王尧见此后不由义愤填膺,出面阻止。并在聂村(现为河沟)前住下,定期到阳河桥上查看,以防地痞再行捣乱。两岸农民拍手称快,为感其德,称该桥为“大王桥”,一直流传至今。这也是今天大王桥的来历。
王姓在聂村前居住逐渐繁衍成庄,人称王家庄子,并由此向东近三里开辟了属于王姓的菜园地。由于王家庄子近靠阳河,地势较低,加之阳河每到夏天经常决口,深受其害。隆庆二年(1568年),因洪水过大,王家庄子房屋倾、圯难居,遂陆续迁往地势较高的菜园地居住,取庄名菜园。
闲暇时,王氏祖先在菜园地挖掘了一处水井。为了方便休息乘凉和思念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的古槐,又在水井旁栽植了一棵槐树。从此以后,也就有了村人世代口碑相传的“先有老槐树后有菜园村”的说法。
在当地,这颗古槐树早已远近闻名,村里老少皆称她为“吉祥树、老槐爷”。有一些村民认为和坚信,老槐爷是有灵性的,是她们心中的图腾。谁家有喜事,都要到古槐前张贴喜字,鸣放鞭炮;如有身体不适者,也要到古槐前烧香祈祷;有的还要刮点树皮、折一截树枝带回家烧水喝或烫洗患处。痊愈者(心理疗法)则会前来祭奠还愿;也有不育不孕者前来与古槐拥抱,祈求添子多福。
有一年的春节,村内王氏家族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祭祖仪式。在一处宽敞的厅堂内,中间摆放着供案、祭品;“同姓同族同思水源木本,共祖共宗共念春露秋霜”的对联分列两边;四周悬挂的幔帐上书写着王氏家族的历代祖先,以及分枝散叶后的第几公支、第几世孙。老槐树的腰身上也系上了长长的红丝绸。
农村老家有起早过年的习俗。大年初一,天还没亮,窗外就已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待家人盛上第一碗水饺,父亲对我说:你在村上住的时间少,祭奠祖上的第一碗饭你去送吧,别忘了磕头。
祭祖从除夕就已经开始了。当我踏着夜色、拎着盛装祭品的篮子、听着或远或近零星的鞭炮声来到举办祭祖仪式的院子时,里面已有好多人,同我一样拎着篮子很虔诚地排成队列站在那里,并依次进屋,在香案上敬献祭品、下跪磕头,也有老者一边磕头一边说着什么。
这天来参加祭祖的,不是只有本村的王姓族人。同姓同族同宗且居住在外乡的,也从几十里外赶来祭祀寻亲。大家相互或由他人介绍,各诉辈分,若是长辈则赶忙下跪磕头拜年。临近中午,辈分高的族人一声招呼,外乡的亲人们就分别由村里的家人领回吃饭,推杯换盏,其乐融融一家亲。
大年初三的下午,日头还高高的,老槐树下就已摆好了供案祭品。王姓的族人们就老老少少按时辰聚集起来,一起为祖先送别。俗称“送老爷老妈”。
 族长高颂祖上功德,孝子慈孙跪拜叩谢庇荫;鞭炮声脆,人声鼎沸,好一处热闹的场景。
如今,古槐树高近十五米;树干胸径约1.6米,需用四人合抱才能抱过来;树冠直径18米。其主干外层早已开裂干枯,不知何年间,从树内部又长出一树,且呈逆时针方向扭转上长,人称”槐中抱子古槐”。如今根深叶茂、遮天蔽日。
  多年来,古槐前一直香火不断。鼎盛时期,念佛唱小调,唱曲扭秧歌,外加围观者多达上千人,宛然成了一个中型庙会。村人们唯恐把老槐树刮死,特意修建了铁围栏进行保护。直到2023年村庄改造,为便于观赏,又重新修起了大理石矮墙围栏。1985年,老槐树被定为县级文物。
五百年前是一家》中说:古大槐树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清朝顺治年间,汾河发大水,古大槐树被冲毁。1914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以碑代树,碑写“古大槐树家”;在古大槐树上生出的二代大槐树有四百年的历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干枯。但令人欣慰的是,旁边第三代大槐树已近百年,依然枝繁叶茂着。
作者实地见证,所述一定是真实的。而2009年修订的王氏族谱中《老槐树记》却写到:据说,洪洞的老槐树仍在。当初,为了思念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的古槐而在菜园的水井旁栽种下的那颗小槐树,如今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春秋。它矗立在菜园村的村头,与洪洞的老槐树隔空相望,共同无言而真实地见证着这里的生灵生生不息的历史足迹,护佑着这片土地。
“据说”二字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念想。族谱中既然是据说,那就据说吧,就当洪洞的老槐树还在。让这份念想留在人们心中,或许会成为后人寻根问祖的一种寄托!
写下这些文字后,我特意让老家的发小拍了一张老槐树的照片。看到照片,我很欣慰。改造后的村庄焕然一新,那棵庇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古槐依然枝繁叶茂着……


作者简介:王炳欣,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菜园村人,胜利油建公司退休干部。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