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粮小记

文化   2024-11-03 00:0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75年1月30日,我和尚玉明从利津出发,到青州换粮食。那时候青州叫益都。
那天鸡刚叫头遍,我们就推着小车上了路,天明时分到达了刘家夹河渡口。排队上船,到对岸已是吃早饭时间,爬上黄河大坝的坝顶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我俩用垫棍支起推车,从干粮袋子摸出玉米饼子和咸萝卜,又把用被子裹着的瓷肚篓抱出来。坐在坝坡里吃了出门后的第一顿早餐,虽然只是填饱肚子,却吃得很香。
时值三九,寒气袭人,不能久坐。推车向东继续行走10余里地,爬过南展大坝,身上才有了暖意。下午太阳落在树梢上的时候到达牛庄,寻找了一家路边店住下,花两毛钱馏干粮、喝水、住宿。夜里路边店的地上躺满了人,我们在一处空地,草席上和衣而眠,人太多只能仰面而睡。刚睡着不久就被玉明推醒,朦胧中卷起被子,收拾好车子,随着换粮大军往广饶方向进发。
换粮大军均来自垦利、利津、沾化等县的农民。那个年代黄河三角洲生产条件落后,土地碱化,庄稼连年欠收,粮食不够用。每年只能把从生产队分得的大豆,推到离家几百里外的安丘、昌乐、益都、高密、临朐,还有沂水等地换玉米、地瓜干、小麦等。每到冬季在东营通往广饶、寿光的公路上来往车辆一辆接一辆,川流不息,酷似淮海战役的支前队伍。
记得那天,天刚放亮我们就到了广饶花官,听到公路两旁喊叫声此起彼伏。“客(kei)呀,到我家吃饭吧,一毛钱喝粥馏干粮。”走了半夜的路,听到“吃饭”二字,两腿就不由自主地跟着一位老人家到了他的家里。不多时,热乎乎的饭就端上了桌。此时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第一次出门在外,我禁不住红了眼圈。近几年来,我吃住过多家“农家乐”,可从来没有以前那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三天傍晚在益都东胶济铁路附近一个村庄里谈妥了交易,一斤大豆换一斤八两小麦。当晚过秤装车后,那个生产队负责人还给我们做了晚饭,安排住宿。睡前我四处走动观察一下,明确了午夜时离开的路线。
第四天傍晚在寿光和广饶交界处住店,第五天黎明,在广饶县城南花五分钱买一碗绿豆粥喝下,趁工商部门人员没上班之前急速穿越广饶县城,当天到达牛庄。这一天推着重载,走了120多里路,第六天天黑总算回到了家。这几天来回行程700多里路,鞋底几乎磨穿。除去盘缠,利润不超30元,这也是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笔收入(第一笔是推油卖油)。
那个年代尽管生活艰苦,但幸福感满满,自信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2004年,我和汀罗镇小学校长一行到安丘二中考察,在返回的路上特意让司机开车走了昌乐、青州、寿光、广饶一线,基本明确了当年换粮、住宿、喝粥的方位。时隔多年,村庄、道路、地形、地貌变化太大,尤其是现代化的交通改变了过去靠步行的出行方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把我们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是社会文明一大进步。我们相信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尚玉兴,利津县退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四十余年,爱好读书写作。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