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且沉醉——《伢家遗闻之六》的语言印记

文化   2024-11-14 00:00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红楼梦》第三章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说,这个林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读青年作家小咩的文章即如此感觉,这固然与我们都是山东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极具张力的语言表达。在《伢家遗闻》一系列创作中,《伢家遗闻之六》的语言表达尤令人钟情,就如“那个林妹妹,好似在哪里见过”;读第一遍,情不自禁拍案称好,如“江流宛转绕芳甸”,又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那么,其语言特色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特色意象构建典型场域。萝卜、大蒜、老母鸡、咸菜缸、老鼠、天井等这些意象是山东这一地域的标配,作者熟稔地选择它们,一方面是作者生命生长的印记,可以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展示作者强有力的选择组合能力,在那么多的乡土物象中,作者在万花丛中选择的这几朵组合一起,浓郁的乡土气息滚滚而来,一个曾经的年代在特殊场域中被复活。
  如果读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场域经历,那个年代的气息呼啸而来,会共鸣许久。这个场域具有生发情绪之效,在情绪的带动下读者会主动走入其叙事的世界里,绕有兴致地观察在场人物的神情举止、言语行动,跟随他们起起伏伏。
作者通过场域的重建,让读者进入场域中成为一员,这即文学创作上的“进入”。众多周知,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要说,必定有听者;而且言者的用意,让听者明白。作者之于读者,正如说者之于听者。作者创作的目的旨在与读者达成一种情感思想交流的默契,其目的能否达到,就在于作者的言说能否为读者接受或愿意让读者接受。这篇文章固然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更在于他对语言的如琢如磨。
赵树理的小说,莫言的东北乡书写,鲁迅的作品,小咩都有如痴如迷的研究;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直至今日,笔耕不缀,所以能用几个有标识的意象而勾勒出一个具有地方性的农村轮廓,亦是情理之中。
二、不时跳跃的色彩。色彩是视野的第一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唤醒内心的情感,作者也许深谙此理,根据表达的需求,创作中不时地加入色彩词。如“红晕如霜”“通红”“白萝卜”“暗黑色”“灰秃秃”等。作者并没有大篇幅地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之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多意味着繁,少意味着简,有时候越简越有张力,就越具美感。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绘画中,由色彩而呈现的色调有暖、中、冷三种,本文中呈现的是一种冷色调。虽在文本开头写丁老太“红晕如霜”,旨在表现丁老太身体的硬朗和性格的爽快,但转瞬即逝,后面出现频率更高的是“灰”“黑”“白”。如“白月光照得地上的人们一漾一漾,像映着西湾里的一群黑鱼”,“白”与“黑”给人以触目之感,暗示着在场的人们内心深处“各怀鬼胎”;再如,天是“灰蒙蒙”,人们的脸是“灰秃秃”,纱是“灰色”,这些色彩词给人一种坐卧不安、心神不宁之感,预示着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再如写天热,树叶是发“黄”,大地吐“白”。夏天的树应是绿意浓浓,而此时“发黄”,预示着天热得不寻常,这种不寻常意味着不祥的事情要发生——小俊落水。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有一段写不寻常的“烈日”: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短短几句话,表达旧社会劳苦大众悲惨的生活。跨越时空,两者的表达虽然场域相惜,但都通过对色彩、色调的把握,渲染出了故事应有的情愫。
再如,“通红”一词,这个“通红”可不是因为喜悦,而是因为秃子受到大家的非议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愤怒,而这愤怒的背后是大家对他的极度轻视。“愤怒”“轻视”均是对应色调中的“冷”。
作为读者,惊奇地发现整篇文章里没有“绿”。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绿”意味着生机、活力。作者站在今日的时光里,回望曾经,把过往落在笔端。笔端的世界是冷的。这冷是悲观绝望?当然不是。眼极冷,心肠却极热;无情的背后是深情。作者葆有清醒理智,“冷”的后面,是悲天悯人的热切情怀。色彩语言既装饰作品的形式,又让作品的灵魂有趣,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三、细节的吸引力。优质的语言如同盛装的新娘,美得流光溢彩、心动神摇。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这样赞誉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让一颗寻常的柳,在几个词语的调动下,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娇羞默默,怎能不让人神往?这些语言三五句排在一起,可构成作品的细节。
细节作为作品的基本粒子,是建构作品的重要材料。那些摇曳生姿的细节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踉跄着后撤几步,不小心后蹲个仰扒天,腰脊正好压在一块石头尖上,疼得老太蜷缩成了一个刺猬”,仅仅44个字,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丁老太因为自己用心腌好的萝卜缸里掉进一个死老鼠受到惊吓的样子。读者读到这里,也不由自主地“哎呀”一声,既不由得心疼起老太太,也跟着疑惑与痛恨起来,谁这么缺德,把一只死老鼠放进如玉般的咸菜缸里?完美地唤起了读者的情绪,让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作者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细节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纽带创作要求。
细节当然需要真实,那些真实的细节储存着丰富的信息和多重的意义,这意义有显而易见的,亦有意蕴深长的。看这一个细节:“见他光着上半身,已经被油似的汗珠裹满了,依然一丝不苟地一锨一锨,把粪从圈里送上来。那圈越挖越深,他扔粪花费的力气越来越大,却丝毫不见懈怠的模样。”这一处是写秃子干活认真,闪着人性光辉,这是此处细节的显性意义。可是这么一个人,却在事件来临时,人性的幽暗驱使大家集体无意识地找到更弱的他来“承担”所谓的“罪过”,成为丁小丑的“复仇”对象。卑微个体的善在群体不约而同围成的恶之前,如同失去日光的太阳顷刻被大片乌云压过。人性的幽暗如同那深不可测的深渊,又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这是细节的隐蔽意义。作者有意识安排的细节,让文本的内蕴丰富,充满张力,为读者和研究者创造了广度与深度阐释的可能。
四、哲理的语言,灵魂所在。那些具备哲理特质的语言,能够照亮整部作品,让作品大放光彩。如这一句:真相终究如夜一样漫长迷离。短短12字,力透纸背。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真相的难得”这一人类话题做了言简意赅而又形象具体的概括。千百年来,人类对“真相”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翻开历史的长轴,围绕着“真相”发生着多少或惊心动魄或无奈唏嘘的故事,似乎只有找到“真相”,故事才能真正解开。而真实的境域里,“真相”又隐蔽得那么深。于是,在对“真相”找寻、探讨、质疑、推断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得以全面呈现。干净清爽的几个字背后是更巨大的内涵和人生命题。作者的语言短小而广大,真实而深邃。平静的湖水下面是波涛汹涌,有容量,容纳那些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秘密。
文末收尾的四句话,更是哲思满满。“那些萝卜在阳光下油光闪亮,真像一块块玉,装饰着黑土地,也装饰着历史的天空。”比喻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用得特别熟练,《围城》中俯拾即是。作者也许受其影响,在自己的创作中也运用自如。作者把“腌的萝卜”比作“玉”,“玉”这一意象,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特质,它生长在我们的生命里,读到这儿,很容易调动大家对其的通识——纯粹、通透、高贵。那么作者行文至此,作者的用意是如何?是对人性的期待呢还是对人性的反讽?我们不得而知。这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开放式思索,答案不再具备清晰的单一性,而是在形而上中走向多元与丰富。
生前多么想吃丁小丑家腌萝卜的秃子,因为遭到丁小丑的“复仇”而丧命。丁小丑却在他的坟前祭拜了他一直念念的腌萝卜。丁小丑此时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是“复仇”成功后的轻松?还是冲动后的愧疚、虚空与害怕、埋怨、自责?我们仍是不得而知。作者说“装饰了黑土地,也装饰着历史的天空”,由一个点到了面,由个体到了宇宙,“秃子”如沧海一粟,抵不过一只死老鼠,人性的虚无与荒诞渐渐祼露,不由得升腾起苍茫之情。正如陈子昻所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苍穹下那个孤独的思考者。
诸如此类的哲思性的语言,是他的《洋江寓言》一大特色。如在《月光中中的“月依旧明亮,依旧豁达,依旧寂寞”,整齐的句式和三个“依旧”的重复使用,特别能攫住读者的目光和引起读者的深思,此时的“月”成了“我”生命感悟的言说者。
小咩用他自己的表达来讲述着他的“洋江”系列遗闻,那里的人们按照各自生命轨道推进生活,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在彼此的身上忽明忽暗地闪现,犹如夜晚里的一堆篝火,既闪烁出跳动的火苗,也映照着围观的众人。从不同角度看去,有的脸庞清晰可见,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则完全沉在黑夜里,生命本真即如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在此,通过熟悉的生活场域再次重建,以此完成对人性、生活、世界的表达。在他的表达世界里,谁也不是绝对好人,谁也不是绝对坏人。从某种意识上讲,生活的确如此,人性从不完美。
作者的语言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朴实而又厚重,严密而灵动。它完成了语言“将我们从日常世界的泥沼中轻轻托起,使我们有了超拔的可能”的功效,同时,让我们在言说之境的颠簸之旅途中获得丰厚奖赏,涤除了日常语言世界的琐屑冗余,赠予了我们心灵自由与丰盛的可能。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一番洗清秋。文学硕士。教师一枚,爱生活,写生活,笃信生活的醇香。在文学刊物、公众号发表过多篇随笔、评论。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