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之“少年得志”

文摘   科学   2024-03-08 18:07   上海  

以机械取栓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是目前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人类医学史上少有的巨大创新。

2015年1月1日,MR CLEAN研究结果在NEJM在线发表,首次证实机械取栓的有效性。

掐指一算,不知不觉,10年弹指一挥间……

在机械取栓1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煮酒论英雄”栏目,细数人类攻克机械取栓治疗技术历史道路上的那些里程碑性研究……

漫漫十年取栓路,
青梅煮酒论英雄。
谁将天下安危事,

一把诗书子细论。



上回讲到,颅内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点击跳转查看)

实际上,最初的动脉溶栓受限于介入材料的发展,只能将溶栓药物在堵塞的近端打入脑动脉血管。

但是,一旦介入材料发展到导管导丝能够接触到颅内血管内的血栓,所有人的想法一定是把这个血栓给捅一捅,这就是我们说的“机械碎栓”。

1994年,美国学者Stanley L. Barnwell首次报道了13例患者在动脉溶栓的基础上,使用微导管头端在闭塞段血管内反复穿梭进行机械碎栓(PMID:7863929)。

我们可以把这个动作比喻成我们拿一个铁丝捅堵塞的下水道……

这13例患者中,10例患者的闭塞血管恢复再通,9例在48h后症状明显改善。3例患者发生了脑出血。

这项研究可以看着血管内机械治疗的雏形……


1998年,瑞典学者G.WIKHOLM首次报道了2例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过程(PMID:20673404)。

如上图所示1例患者是基底动脉尖闭塞,1例是动脉瘤栓塞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的MCA闭塞。

G.WIKHOLM对第一例患者采用了动脉溶栓的基础上,采用GooseNeck抓捕器(Microvena Corp., White Bear Lake, MN, USA),当时这个抓捕器主要抓取心脏手术中断裂的导管。

上图就是这里患者的治疗过程,第一个图可以看到GooseNeck抓捕器的大致形态,动脉溶栓联合取栓治疗后最终患者基底动脉完全再通。

再说第2例SAH动脉瘤治疗过程中MCA闭塞的患者,由于患者刚刚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以不能用溶栓药物,这里患者仅采用了Goose Neck取栓治疗。

最终,在MCA闭塞25分钟后完全再通,后续的检查也未发现急性脑梗死。

在这里患者治疗中,作者描述当GooseNeck拉出体外时,上面有少量白色的血栓附着(Very small fragments of the white clot remained trapped in the snare when inspected outside the body)。

根我所知,这可能是全世界首例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取栓治疗。虽然有点遗憾的是,G.WIKHOLM并没有展示血栓的照片。

在1956年开颅切开血管取栓42年后,人们终于首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把血栓取出体外……


从逻辑上将,采用机械的方法直接把血栓取出体外一定比药物溶栓效率更高,并且还能避免溶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

所以,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开展如火如荼,最终代替了动脉溶栓,这就是上次我们讲到的MELT研究成为单纯动脉溶栓绝唱的原因所在……


GooseNeck抓捕器由心脏介入领域的先驱Kurt A.Amplatz(1924-2019)所发明,形态是一个圆环。

环形的GooseNeck抓捕器就类似于上面集市上的套圈游戏,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游戏很难成功,所以用GooseNeck来抓取血栓也不容易。

取栓的临床需求和落后的介入材料间的矛盾,直接促使了新的取栓装置的火速研发……


比如上面的这套Merci取栓导丝,展开后为5个同心的螺旋环,直径从1.1mm到2.8mm。我个人认为,这个设计灵感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红酒开瓶器。

实际上,Merci取栓装置由取栓导丝、微导管和球囊导引导管3部分。

整个取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在导丝引导下,将Merci导管头端放置于血栓远端,交换放入Merci取栓导丝,将取栓导丝头端的2-3个环打开。


2. 后撤导丝,使打开的2-3个螺旋接触血栓,然后后撤导管使所有的螺旋在血栓内打开。


3. 将导引导管的球囊充气,这样闭塞血管的前向血流被人为阻断,然后将血栓、导丝和导管一起拉入导引导管。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导引导管的负压吸引。

4. 最后,将球囊放气,造影证实血流是否恢复。


有了这样的一套取栓装置。2004年,MERCI 1研究结果发表,该研究是Merci取栓装置的1期临床试验。计划在美国7个中心纳入了30例发病3-8h内,或发病3h内但有静脉溶栓禁忌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PMID:15514171 )。

该研究同时纳入前后循环,最终28例患者接受了Merci取栓治疗,其中5例ICA颅内段闭塞,18例MCA闭塞,3例ICA和MCA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闭塞。

结果表明,43%的患者Merci取栓后血管再通,8例患者在取栓失败后急性了补救性动脉溶栓后6例再通。最终总的再通率64%。

再通患者中,50%预后良好。而10例没有再通的患者全部预后不良。

脑出血的发生率为43%,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


Merci取栓装置是第一个专门为颅内血管设计的取栓装置。这项一期临床试验初步证实了这套取栓器械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也展示了取出血栓的真实照片(上图),而这样的照片今天也常见于你我的朋友圈……


2005年,Merci研究的完整数据发表,包含上面的30例患者,最终141例患者进行了Merci取栓治疗(PMID:15961709)。

结果表明,48%的患者闭塞血管恢复再通,加上补救性动脉溶栓或碎栓,一共60.3%的患者血管恢复再通。

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其中包括4例夹层,6例血管穿通。

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7.8%,90天的死亡率43.5%。

141例患者共使用了341套Merci取栓装置,其中11套发生了断裂,导致了2例患者因此死亡。


完整回顾上面的Merci研究,可以看出这个取栓装置的再通率并不十分理想,甚至低于PROACT II研究中动脉溶栓治疗后66%的再通率。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些或许是后续主要采用MERCI装置RCT研究失败的关键,当然这是后话。


不说研究结果如何,我觉得Merci研究(PMID:15961709)的发表原文绝对值得一读。尤其是该文章的讨论部分,作者从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死亡率三方面为Merci取栓装置全方位辩护……

上面我摘抄一段,通过一通貌似合理的狡辩,最后作者结论:Merci取栓装置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并不高,并且貌似还低于友商的治疗方法……

你能想象到,作者是如何狡辩这44%的死亡率吗?请看原文(PMID:15961709),反正这方面作者的结论是:usage of the device is safe。


无论如何,Merci取栓装置征服了FDA,基于这些数据,美国FDA于2004年批准Merci取栓装置用于有静脉溶栓禁忌或者静脉溶栓失败患者的治疗。


2008年,Multi MERCI研究发表,和MERCI研究类似,这仍然是一个单臂的研究,最终纳入164例机械取栓的患者,其中131例采用的是新一代的Merci取栓装置(L5)。(PMID:18309168)

与老一代的X6型号相比,新的L5型号增加了血栓捕获能力。Multi MERCI研究表明新型号取栓装置的再通率高于老型号,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9.8%,并发症发生率为5.5%。

2010年,SYNTHESIS pilot研究发表,直接头对头的对比发病三小时内的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小型RCT研究,最终入组54例患者。主要终点是3个月的mRS 0-1分比例。结果表明动脉溶栓组为48%,静脉溶栓组为28%(P=0.067)。(PMID:21990564)。

之所以没有把SYNTHESIS pilot研究归类为动脉溶栓类研究,是因为虽然该研究的动脉溶栓组中,42%的患者同时联合了机械碎栓、抽吸或机械取栓。这和前面讲的以动脉溶栓为主的研究(点击跳转: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禁止联合机械操作有较大的差别。

但是,SYNTHESIS pilot研究的结果有点奇怪,比如不进行大血管闭塞筛查,没有NIHSS低限,但是动脉溶栓组NIHSS中位数19,76%的为大血管闭塞……

吴川杰说

至此,以使用Merci取栓装置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已经如日中天,多项单臂的研究表明,这个2004年FDA批准商用的取栓装置似乎有很大优势,至于并发症、死亡率、脑出血等有点高,但是也都解释的貌似很有道理……

之所以需要费口舌解释,最大的原因就是目前为止,以Merci取栓装置为主的研究都是单臂研究,缺乏对照组。

那么,为了封上反对人的嘴,似乎这时候来个RCT研究来确证一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那么结果如何呢?

请看下回。

吴川杰说
谈天说地话人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医学。正如本公众号的名字,这里主要发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和集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