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课题分离:重新养育自己的方法

文摘   2024-10-10 21:00   重庆  

课题分离



划清权责,养育“心性的自足”

- 鲜观点 -

01
观点碰撞


阿德勒心理学与“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它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能帮大家区分什么是自我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厘清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归属,其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划分责任,能够减少个体对他人的过度负责感,使我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能够更理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建立与他人的边界意识。


被讨厌的勇气

《中国青年报》曾在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讨坏型人格”的概念。比起讨好型人格的“我可以”“好哒好哒”“对不起”,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讨坏型人格”敢于把自己的感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不需要”“我没时间”“别打扰我”是这类人的经典口头禅。这种爽文主角般的性格,你敢修炼吗?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建议,与其去修炼讨坏型人格,不如去修炼爱自己的能力,修炼“被讨厌的勇气”。


“零糖社交”火了

继“搭子”之后,“零糖社交”成为青年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自身独立性,给予双方自由空间,不过多依赖他人的情绪价值,即为“零糖社交”,不少网友认为,“零糖社交”能促成更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把无意义的“添加剂”都清理掉,为身体、精神乃至生活减负。但也有人担忧,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断疏远,人们变得冷漠的表现。事实上,“零糖社交”只是当代部分年轻人在现实与期许的碰撞下产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一味迎合,不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患得患失,将情绪价值的供给把握在自己手中。


惜春:冷漠能否换取自保?

《红楼梦》里,惜春一直是个“冷眼旁观”者。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要撵走与她朝夕相处的入画。入画尽管有理由对私传东西做出解释,但惜春仍旧冷冷地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些话历来被很多人诟病。惜春的行为,侧面说明在那样的社会和家族中,“课题分离”是一种无奈的自保方式。它让人“拎得清”“不蹚浑水”,但确实显得过于淡薄和冷漠。


课题分离背后,是强大的人格

……




02
抢分速记

“课题分离”这一话题,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分离不代表冷漠,真正做好“课题分离”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不仅懂得承担历史使命,还能拥有心性自足的精神世界,过上责有所归的世俗生活。此外,与他人之课题恰当地分离,其实也是一种“授人以渔”,能帮助他人自主成长,以免其与自己深度绑定,造成权责难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同时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那一份使命。





03
备考小素材


年轻人“断亲”是危机还是重构?

去年,“断亲”话题引发社会热议。在《三联生活周刊》一篇题为《33岁,我带着父母一起“断亲”》 的热文中,居住在大城市、从事文艺工作的作者关于“断亲”的自述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和转发。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认为,“断亲”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结构性变迁的结果。人们选择“断亲”,也并不是真的不在乎了,反而恰恰说明,我们越来越渴望能滋养人的亲情。也因此,他抱持着审慎的乐观,觉得今天“断亲”的年轻人,或许会有“认亲”的一天。

划清界限,彼此留白

……

(更多精彩请看《作文素材·高考版》2024年11辑)

END

作文素材乌托帮
重庆出版集团天下图书公司《作文素材•高考版》官方订阅号。《作文素材•高考版》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认证的备考指导用书,是专门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指导读物,不仅关注高考语文改革趋势,也为学生带来最新、最实用的高考备考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