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是旅居英国的学者型作家和制片人。他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的作品主要关注如何借助经典哲学家们的思想来解决当代人的日常问题。学术随笔既要好懂,又需深刻,殊非易事,但是德波顿的丰厚学养和卓越的文字能力让他游刃有余。他看似诙谐随意的写作背后承载着严肃的思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译者资中筠评价说:“这本小书的文字使我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书留有回味的余地。”
人生常常无法超越: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等。然而,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正如资中筠所言,“‘爱智慧’,而且用这种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种种悲苦。这也是本书的切入点,因此以此为题。”
直面社会秩序:
跳出现实的藩篱
社会秩序于我们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之习以为常,不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正如周国平所言:“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应该相信什么,如何待人接物,否则就会遭到怀疑,不容于众。这些社会规范有的是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的;更多的则是在一个宏大的伦理和实践的判断体系中本能地遵循的,这个体系叫作“常识”,它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采用什么理财标准,尊重什么样的人,遵守什么礼节,以及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如果对这些规范提出疑问,就会被视为怪异,甚至故意挑衅。常识之所以被悬置起来不容置疑,是因为人们把它的判断都视为天经地义,不必加以审视。
【赏读品鉴】 社会秩序已成为每个人内心约定俗成的规范,所以一旦有人质疑,就会遭到抵制。但是,“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社会秩序越牢固,苏格拉底的反抗精神就越震撼人心,哲学给予苏格拉底以底气。哲学教予我们的是质疑的能力与审视的思维,唯有深入学习哲学,我们才能明白万物的存在是否合理,同时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必要。
认为与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义词与认为与世不合是错误的同义词一样幼稚。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是决不听从舆论。
如果我们追随他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赏读品鉴】 苏格拉底之死,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多数人谴责时,……
接纳人生痛苦:
摆脱思想的樊笼
人生痛苦,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坦然接受,才能更好地摆脱思想的樊笼,接纳人生痛苦。正如周国平所说:“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1.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塞内加一生经历、见证过诸多困难,但他一直用智慧面对挫折:
真正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哲学教给我们顺应全方位的现实,从而使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对于塞内加而言,“是‘哲学’给了我生命,而这是我对它最起码的回报”。哲学的积累使他泰然面对人生中的劫难。所以,面对挫折,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以最软的方式着陆,才能增强自己的挫折承受力,从而受到更少的伤害。
叔本华用他悲观的一生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抚慰:
阿瑟·叔本华生于但泽。后来他以遗憾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出生:“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 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他进一步阐明:“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今天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
“如果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我不愿做那个上帝;世上的悲苦令我心碎。”幸好他在最阴郁的时刻可以靠对自己估价得到慰藉……
……
挣脱思想桎梏:
智慧得以避难
思考与阅读是获得智慧和精神避难的途径
◇ 烟若文化
阿兰·德波顿要通过这本书给人一把钥匙,把哲学和慰藉联系起来。而哲学的慰藉,实际是通过阅读和哲学的思考,用智慧的眼光更为通透、更加客观地去看待如“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等生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心灵得到慰藉。
一切问题都可归结为哲学问题,也都可通过哲学去解决。知识不等于智慧,拥有了智慧,才会真正拥有力量,力量也不等于强大,力量是种冷静的客观,是思考带给人的安宁与解脱。
这本书更似一本哲学普及书,使人可以简单粗略地了解几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的思想、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之所以这几位不同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都能带给人不同层面和程度的慰藉,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精神: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并以此为乐趣。
所以,哲学的慰藉,实际是智慧和思考带给人的,仿佛苍茫黑暗中的一道光,区别只在于,这光明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在的自我。
……
(更多精彩请看《作文素材·高考版》2024年1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