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押题 | 以心制境,万事可成——现象思辨作文“环境与认知”写作指导

文摘   2024-11-19 21:00   重庆  


热考押题


现象思辨作文“环境与认知”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及“文字下乡”时提到,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教授们的孩子日常并不在田野里奔跑,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由此可知,环境既培养了人的能力,也限制了人的认知。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
名师解题


上海名师 徐晶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语文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参与编写《重讲红楼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思辨与阐释》《主题班会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主持多个市区级课题。主张学生在文学中提升境界,在写作中抒写性灵。



题目材料并非仅仅探讨《文字下乡》议题,而重在分析环境对个体能力培养与认知发展的潜在影响。其隐含前提聚焦于“环境”这一要素,考生须辩证分析,深入探究环境对人的能力与认知的重要作用。





02
立意方向




正视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

个体的认知受限于其所处的环境,这一见解早在先秦哲学家庄子的《秋水》中已有论述。文中河伯之自满、井蛙之局限、夏虫不知冰的存在状态,均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个体能力与认知发展的深远影响。

先哲有言,人是社会性动物。众多个体共同构建了生活的环境,则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谁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这种影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当代青年习惯以“圈”群分、以“趣”类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不同圈层,汉服圈、手办圈、二次元圈……圈层由“圈内人”组成,又重塑了“圈内人”的认知;但在一个圈层的沉浸深入,也往往意味着对其他圈层的陌生无知。


警惕环境对个人认知的桎梏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特定环境中,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的个体,往往因为更难以察觉自身的局限而高估自身。这样的认知偏差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可见,相对单一的环境将桎梏个体认知水平的增长。

世间万物复杂变化,在宏大的宇宙图景中,每个人的认知仅……


跨越环境界限,拓展认知疆域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人的知识宛若一个圆……



03
佳作范本


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提升境界
张嫣然

《庄子·秋水》里的海神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诚哉此言,万事万物都生存于环境之中,由环境塑造,也受环境影响。井蛙生于天井,适应井底生活,然又受限于天井,不知海之阔大,可见,环境对个体认知与能力的影响是双重的:既为培育之壤,亦设认知之界。

环境,作为环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总和,无一不对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乡下的山水花鸟,为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课堂;教授的孩子则嗅着书香长大,习惯与文字接触。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自然会发展出适应此环境的能力与认知,无怪乎孟德斯鸠会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然而,环境对认知的局限性亦不容忽视。正如《秋水》所阐述,特定环境往往限制了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个体生存的环境是局限的,势必无法包罗万象,正如井蛙之井、夏虫之夏,而囿于一隅会使人们探索的视野被局限,导致认知框架狭隘;相对单一封闭的环境也易使人滋生满足感或优越感,削弱人们对外界新知的好奇与探索欲,进一步加剧认知的固化。正如心理学概念“邓宁-克鲁格效应”所显示的,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认知的偏差,难以正确认识自我。

当今世界发展走向多元化,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需要培养多元的能力和认知以适应时代的节奏和需要。学习生活相对单一和封闭,我们不妨通过多种方式向外探索世界——研学、社会实践以及最便捷的阅读,都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和刷新认知。

探索世界时,保持客观、全面和好奇尤为重要。孔子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苏东坡说……

(有删改)


摘编自《作文素材·高考版·新思维》2024年第12辑

END

作文素材乌托帮
重庆出版集团天下图书公司《作文素材•高考版》官方订阅号。《作文素材•高考版》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认证的备考指导用书,是专门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指导读物,不仅关注高考语文改革趋势,也为学生带来最新、最实用的高考备考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