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社群每周一会随机出题,进行不少于15分钟的主题书写,工具和文体不限。每次的15分钟,都是一趟冒险。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创作,是一份令人享受的15分钟自由。
新一周的主题《身份认同》。
…1…
作者:春楠
对于身份认同这个词儿,我只是近1~2年才接触。而在十年前,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次听到这一句都感到过于宽泛,偏口号化,实用性不足。想再落地一些的话,我认为要在第21期的我是谁基础上探求身份认同这个议题。
在母亲,女儿,妻子,儿媳,员工,健身爱好者,某社团组织会员之外,个体可以持续的个体可持续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我对于自己的认同一直进行的很漫长,可能源于出生家庭,以及接受的教育局限性。
20岁之前,不清楚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要走向何方,更不用说探究身份了。
21-31岁,10年用于满足老爸的意见,可上班族,部门经理,市场专员这些个身份一直是我排斥的。它们随时可以由他人替代,一旦离职一切归零。这种飘忽的身份,我不想要。也真希望当初能有人把我从那10年中打醒,因为90%都在浪费生命,就像病了一场。
31-41岁,10年中我一直在从无到有建立新的身份。从追求个人成长者,幸福引导家,到整理讲师,到整理师导师到手绘爱好者。换了很多很多轮,都没有一辈子坚持到底的自信。比如,我对于为他人把空间整理到极致这个念头,没有长期热情和使命感。
41岁之后,在接下来又一个10年里。至少我内心最接纳的是热爱无形整理,书写和手绘的自由创作者。每天能挤出的有效时间中,我喜欢用来梳理思路,纸笔写作和用色彩构建自己的世界。我每周也会把作品公开分享,因为呈现阶段性成果,也是我创作的一部分。
圆梦社群像个小小咖啡屋一样,提供着由我手工制作的“茶点”,给有缘人“激发”剧情,随时坐下来休整一下。
这次写完之后,我暂时性地解决了身份认同这一问题,并等待在下一轮对身份的重建秩序。
…2…
作者:冬冬
觉得“身份认同”这个词很有趣,下笔前在想,我是一个身心合一的人吗?是?好像也不全是?
目前身心合一匹配度大概是60%-70%吧。
我理解的身心合一是自洽,就是能做的+想做的=自洽,不能做的+不想做的=自洽。
回想自己从营销人到运营人,再接下来到产品人的体验和经历,不同阶段的角色,相信未来的自己身心合一的匹配度会越来越高。
…3…
实话说,看到这个词的第一瞬间,我是犹豫和矛盾的。什么叫身份认同?怎样算是身份认同?我有做到身份认同吗?这是直接映入我脑海的三个问题。于是乎,我悄悄去查了百度,结果是,我发现答案太过于玄妙甚至于上升到了哲学名词的角度,以至于,我的确无法从根本上去认识到底什么叫“身份认同”。
在群里其他伙伴的只言片语分享中,我发现大家对自己的身份都很知足且认同,但我似乎潜意识里有种不一样的感受,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来说,我觉得我不够认同自己的身份。
作为职场人,我希望自己能够独当一面,有愿意为之钻研和努力的事业,很显然一名国企职员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和循规蹈矩;作为家庭成员,我希望自己可以给父母带来欣慰,早日成立独立的小家,但奈何缘分迟迟未来以至于我也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想来,还好只是这两者身份的不认同,否则好像是对全部人生的否定了,呵呵。
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我试图开始记录,记录自己每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开车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也好、刷完一部电视剧也罢、工作上取得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也好、跟朋友约一次会也罢,这些小小的记录就好像是一颗颗种子植入我的内心,告诉自己原来我还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今年的我解锁了开车的技能,带爸妈打卡了4个城市,找到了打羽毛球这项爱好,启动了从小想学钢琴的梦想,虽然工作和感情上仍然处于相对混沌的状态,但我想凡事都会有个过程吧,希望我能在摸索中逐渐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
…4…
…5…
在书写时找到了未来愿意持续坚持的事——探索自我,是极有价值的一次书写。
…6…
…7…
图书推荐《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
戳“阅读原文”加入圆梦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