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阿尔茨海默病人,7种生活方案帮到你

乐活   生活   2024-09-18 06:01   北京  

想给阿尔茨海默病人定制生活方案,是一项高度个性化又需要随时调整的复杂任务,对家属的心智和耐心都是考验。
在梳理过往之后写下了这篇,春楠经历过AD患者家属的心酸和苦楚,既然面临的困境之路碎石满地又前路崎岖。
那么,愿我的经历成为一盏虽微弱却坚定的灯塔,为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家庭照亮前方。

…7项因素…

想设计出恰当的方案,得综合考虑7项因素。不列不知道,原来要考虑的有这么多,确实很不易。

  • 居住空间:熟悉、安全、整洁、简约
  • 社区环境:防走失、社区活动、广场舞、社工、减少孤单感
  • 人力支持:协调亲友构建照护体系,明确照护角色和责任
  • 生活作息:简化任务,作息规律,维持良好习惯
  • 费用成本:成本控制,储备足够医疗护理费用
  • 饮食与康复:均衡膳食,康复训练
  • 情感与沟通:耐心倾听,积极沟通,关注情绪变化,适时疏导

…5种方案的优劣势…

除了方案F之外,其他A-E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种选择都是基于当前条件和需求下利弊权衡后的结果。

A. 家庭照护

把病人接回自己家一起生活,由家属进行照护。

优点:

在财务上最省钱和省空间,不用额外支付高昂的护理机构费用。如果选择索性把患者原有房产卖掉,还能覆盖病人的长期医疗、治疗和生活开销。
让患者保持情感纽带,家庭是患者最熟悉的环境,有家人的陪伴和照护,能给患者最大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保持情绪稳定。

缺点:
人力负担重,长期的家庭照护对家属而言是巨大的身心挑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可能迫使家属做出重大牺牲,比如放弃职业、婚姻或生娃计划。

从网上不难看到一类视频,儿子原本就单身,老妈确诊AD后,儿子选择了继续不婚不育并辞职在家,每日照顾老人。通常这个过程要延续十年,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绝不是每个人能轻易做到的。
家庭关系压力大,随着病情发展,尤其是患者进入晚期后,行为可能变得难以预测和管理,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冲突,影响家中每个人的工作发展、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B. 亲友探访
让病人居住在TA熟悉的地方,确保一日三餐,每天、每周安排不同的人去看望照顾。

优点:
患者住在熟悉的环境里,比较自在,能从亲友的定期探访获得慰籍
缺点:
大部分时间里,患者还是独居状态;长期频繁的探访,对亲友的精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C. 雇佣保姆照护

优点:
有人代劳做饭、叫病人吃饭、打扫等生活琐事,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缺点:
保姆休假期间无人替代;很难找到熟悉AD病症、又相互契合的保姆,不一定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在病人有意识的阶段,容易和保姆产生口角、矛盾、怀疑,家属还得冲出来两头安抚病人和保姆的情绪。
病人家属要通过某些方式远程监控保姆和病人的状态,特消耗精力。

D. 托老所(日托
每天白天送去,晚上接回家。

优点:
每天帮家属释放7-8小时,有人照顾三餐和交流、康复,又没有完全和家属分离。
缺点:
接送不方便,交通时间成本高;费用相对昂贵。

E. 疗养院/养老院(全托

优点:
节省人力、空间资源。
缺点:
有康复功能的养老院选择不多还很贵。病人在初期、中期对养老院会十分抗拒。送进养老院后,病人的退化速度会大大加快,病人家属往往会舍不得给老人送出去。

F. 理想的方案——B+C+D综合照护
雇佣住家保姆、雇佣康复师,并定期邀请不同的亲友前去看望。再定期去医院做复查和康复训练。

优点:
这应该是病人和家属都满意度较高的方案。在AD患者的历史上,也刻上过撒切尔夫人、里根等公众人物的名字。资源丰富的人显然可以轻而易举的选择F方案。
缺点:
费用高昂,大多数普通家庭难以效仿。


…生活照护方案演变史…

那么,春楠家在不同阶段都尝试过哪些方案呢?

A方案:家庭照护,和婆婆一起生活

确诊第1年的冬天,2022年11月,亲戚把婆婆送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为了防止丢失物品,银行卡和现金都被她二姐提前缝在了秋裤里。老公去火车站顺利接到了她,那时婆婆看起来不太像病人,只要不让她干活只闲聊,和正常人并无二般。

我们先是选了A方案,让婆婆先在我家居住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带她往返北京宣武医院做各类检测,一方面打算在共同居住时仔细观察她的现况。

考虑到经济趋势,我认为未来养儿养老会非常花钱,没有拿出个人储蓄给婆婆在北京的家附近另外租房住

确诊第2年,婆婆继续和我们同住,连着将近300个日夜,随着时间推移,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摩擦逐渐累积,令我感到内心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家中氛围也开始有些消沉,让人迫切想要寻找透气的空间。

在家庭照护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普通家庭的脆弱,家里有一个人生病都是巨大的折磨,但凡两个人同时生病更是支撑不起


B方案:辅助婆婆独自生活

为了协调家庭内部关系,老公决定换成方案B,也就是安排母亲返回老家,在她在自己的房子里尝试人生中最后一次独居。

这个决定并不是简单的分离,而是基于深思熟虑和细致规划后的安排。行动前,老公和当地几位亲戚做了充分的商量,确保婆婆能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关照。

接着,老公先是陪婆婆过了半个月的过渡期,然后才返回北京继续工作的。在此期间,老公移除了屋里妨碍行走的笨重家具,给日常生活开辟出了更顺畅的空间。同时给婆婆每个季度保留了常穿的衣物,其余全部赠送、捐赠或扔掉了。

  1. 老公在客厅和厨房分别安装了3只摄像头,随时监控婆婆的状态;

  2. 把家里门锁换成了指纹和刷卡的智能门锁;

  3. 安装了智能音箱,配置了定时提醒吃饭、睡觉的日常任务,同时让婆婆自己学着呼唤音乐;

  4. 在厨房安装了烟雾警报器,随时预防失火;

  5. 给窗户安装了开关提醒装置;

  6. 在厨房、卫生间安装了感应夜灯,避免起夜时老人摔倒;

  7. 在卧室安装了人体感应和光照感应装置,记录婆婆的起夜次数,睡觉时有没有关灯;

  8. 家里所有灯泡和插座也都给更换成能远程开关的;

  9. 在婆婆手机安装了GPS定位软件,防止老人万一出门时走失;

  10. 给婆婆手机的短视频软件设置了每天4小时使用时长,防止她一次性陷入短视频太久。

一切安排妥当后,老公回了北京。之后每天通过打电话、用摄像头通话去监督婆婆的日常,提醒她喝水吃药、从冰箱拿食物、下楼去餐厅吃饭、按时睡觉、在家运动等。

每周亲戚会带着包子等熟食去看望婆婆,让婆婆每天简单热一下就能吃到饭。当时婆婆还有用蒸锅和煮鸡蛋的能力。

为了替换口味,老公会提醒婆婆下楼走到以前常去的小餐馆。最初她还能点菜和用微信付钱,但很快就忘记密码无法付款了,于是老公就帮她远程付费。再之后变成去了完全无法点菜,店家理解她的状态,每次看到就给做出一模一样的砂锅米线。

又过了一两个星期,婆婆开始拒绝下楼。因为人在小城市,几乎是生活在一张关系网里的,出门时总能碰见认识的或间接认识的人。婆婆当时在意的依然是前半生最看重的脸面,她实在迫不得已出门时,会用帽子、口罩全副武装,生怕被看到不体面的样子,害怕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引来闲言碎语。

从2023年9月起至次年2月,这样的独立生活模式持续了大概五个月,对于正处在AD中期的婆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直到有一次,婆婆在热馒头时没给蒸锅里放水,锅被干烧后冒了烟,屋里的火警报警器马上响起,并通知到了老公手机上。通过摄像头紧急查看时,不知道是听到报警器声音还是闻到了气味,婆婆自己正在把火关掉,才有惊无险的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意外。

经过一连串的波折,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得转换方案思路了。老公马上再次返回家乡,决定尝试方案C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选择方案C呢?
首先,婆婆对请陌生人进家门提供照顾是强烈反对的,虽然问不清楚到底她怕的是什么,也许顾及到个人隐私,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更深层的原因,是患者否认自己得了病,这种病症在AD患者中并不罕见。
在尊重婆婆意愿、考虑到她的心理之后,我们先是选了当时看起来更合适的B方案,只是真没想到她退化的速度超乎想象,接着才被迫重新评估转向了方案C。
C方案:为婆婆雇佣保姆

从2024年2月底到5月中旬,我们给婆婆找了一位上门保姆。

因为所在的三线小城市没有成熟的保洁员、上门做饭员等下单系统。只能满大街去保姆机构一一洽谈,选了2、3位上门面试和试菜后,缴了介绍费,总算正式雇了一位保姆。

保姆刚确定下来时,全家人以为能松口气了,可在接下来的2个半月里,婆婆和保姆之间的摩擦不断。
要知道,AD病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缺点。婆婆从小生活在城市,却对来自农村的保姆及其口音抱有偏见。婆婆还认为保姆只是花钱雇来的临时工,她自己是主人
每天的用餐时刻成了矛盾的焦点。保姆精心准备了饭菜后,每次叫婆婆去吃饭总是得不到及时响应,婆婆对保姆爱搭不理,最多回一句:你别管我,贼烦!之后继续沉浸在刷短视频和自创舞蹈中,连续4小时不能自拔。
直到保姆给老公发微信,由老公打电话、监控器喊话多次干预之后,婆婆才勉强进食。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婆婆会向老公告状保姆从家里偷窃食物,不断加剧着双方的不信任。
户外活动也是难题重重,天气好的时候,老公会安排保姆带婆婆外出散步购物,但婆婆要么拒绝出门,要么回家后就抱怨保姆限制她买东西,尤其是那些高糖无营养的豆馅甜面包,她总希望每次囤积上5大袋子。这可能是疫情期间没吃没喝的,人被饿过之后,对饥饿有了恐惧,才养成了囤积小面包的习惯。
明明已经安排保姆每天做2顿饭了,婆婆还是一饿就找面包充饥,导致正餐时食欲不振,每天都要剩饭剩菜,这样一来,雇佣保姆做饭的意义何在呢?
总之,每天婆婆作息、饮食都很不规律,看样子她对自己的健康破罐破摔已经许久了。

在每天满眼一地鸡毛之外,老公居然突发奇想,主动做了张EXCEL表格,说打算用每天早晚的监控时间为依据,考核保姆的考勤情况。
我就奇了怪了,家里一个人得病就算了,身边的人也要给逼疯还是怎么着?这保姆一个月工资才2200,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吗?

这一系列事件,让全家都感觉到照顾AD患者实在太费劲了。说白了,婆婆是一个非常难管理的患者。如果你让干什么老人完全配合,大家得多轻松呀!显然,雇保姆这一招也迅速失败了,简直比自己看着病人还累


回归A方案:和婆婆一起生活

两个半月后,老公又回了一趟老家,先是解雇了保姆,和婆婆一起生活了一个月,接着又给带回了北京。

这时已经到了确诊第3年,演变成了我、我父母、老公,集体对婆婆进行照护。有时候婆婆从楼道往外走时,打不开门了。老公对她说,你推门,推。孩子在旁边也重复着说,推、推、推。连孩子都成了照护者的一员。
70岁+的父母会协助我们采买食材、做饭、帮忙陪伴孩子,为了让年轻人有些空间,父母每周去北京郊区的房子住3天,周末回来看看我们。
我在情绪最最崩溃的时候,曾经这样暗自愤恨过: 我父母还没得到年轻婆婆的任何照料,就得反过来分出精力去照顾她了!如果婆婆是70岁才得病,大家也能理解,毕竟没给中年阶段的孩子拖后腿。但在儿子35岁、儿媳40岁的时候,她就成了全家要负担的病人,让人只要一想心理压力就非常大。这话说的不太好听,但就是周而复始要面对的残酷事实。
此时,孩子已经2岁多,对世界的认知日益丰富。婆婆因为不断退化,在互动时慢慢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趣味。在孩子眼中,她变成了一个不会玩游戏、没意思的大人每次看到婆婆晚饭前还躺在床上打呼噜,孩子也会表示疑惑:奶奶干吗睡觉?这份纯真的疑问,没人能给出答案。

渐渐的,婆婆在孙子眼里失去了威信。孩子也很少主动找奶奶玩了。外出时,无论孩子有什么需求,婆婆动不动就把孩子抱起来,搞得孩子行动受限非常别扭,有时会对婆婆说:走开!
考虑到长期下去,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育,再加上每天照看一老一小的疲惫。我们尝试给孩子报名了幼儿园。娃入学后,家里恢复了一小时段的宁静,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婆婆的负面影响。
有一天我意识到,需要探索一种“智慧共处,主动分离”的生活模式
主动分离不是逃避,是综合考虑过了婆婆的性情,和我们能寻找到的有限资源。

在生命刚走到40岁前后时,我对未来的生活还有一点点期待,不想被孝道绑架。希望能在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照护工作的压力,还能保留对自我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在日常磨合中,慢慢形成了3种有效的分离策略。

1、清晨社区社交

由于婆婆失去了时间概念,她每天凌晨3、4点就醒了。老公早起后就安排她外出到社区楼群活动,随机和早起的老人们闲聊。
这不仅缓解了婆婆早起无所事事的尴尬,还恢复了家庭早晨的宁静,全家不用一大早在客厅看到一个驼背的黑影了,心里舒畅多了。
老公也尝试过早晨带她跑步、跳绳或打乒乓球,但这些项目不是需要有人督促,就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和水平相当的对手。更别提婆婆最擅长的排球项目,简直对人员、场地要求太高了。

2、上午分离
每天上午9-12点,婆婆会被安排去社区小公园跟跳广场舞。12点时找她回家吃午饭。

国内虽然没给AD病患提供什么救助方案,但广场舞是种值得考虑的社会资源,可以被当成半日托中心。
考虑到婆婆有被关注、社交的需求,在北京到处都是素不相识的人,她的病情无人知晓,反而少了一层心理包袱。凭我和老公的性格显然无法为婆婆提供她想要的情感价值。硬要改变性格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真是太疲倦了。
跳广场舞的人们刚好能包容她的任何言行,哪怕任何一方的语言零碎无序、重复循环,也没人在意。看到婆婆比在家乡更自在的畅快表达着,感叹怎么没早点想到这个好法子。
关键是每当她愉悦的活动完一上午回来,她的左手比平时更加舒展了,原本吃饭时左手只能支楞在桌子上当摆设,回来后可以正常用左手扶着碗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下午社区散步
以前婆婆饭后不午睡的话,就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或反复看一个视频。现在如果婆婆不打算午休,老公就会鼓励她出门去小区楼群散散步。
这样一来,每天早、上午、下午3个时段,病人和家属都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必要的空间。属于经济且可持续性的居家照护方案!
下一步会采取哪个方案无法预测,但我们都很清楚,养老院是婆婆未来的必然选项,但在此之前,还是想为她寻找一些治疗方案,让她和养老院之间的尽量距离远一些吧。

如果你身边也有阿尔兹海默症病人?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婆婆延误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五大原因

父母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哪9类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最大?

阿尔茨海默病人会给家庭带去哪些伤害?

我的婆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春楠整理
《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作者,和春楠一起整理你的有形物品、无形人生,让我们在过程中安顿身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