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有孩子之后,3分钟能做什么?
乐活
育儿
2024-11-06 06:02
北京
点蓝字关注,和春楠一起学整理,拥有轻盈生活自在人生当时,我有许多想做的“大事”,当然很排斥琐碎细小的事,于是针对许多不太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来了一场实验。在看到1分钟里能做完那么多事情时,真的有点小兴奋。
我当时想:如果对任何一分钟都十分珍重,想必能一年当十年去活,令人生格外充实吧。
十年后,我的剧本发生了很多变化,创业、结婚、疫情、生娃、老人得绝症,每一种新变化都占走了精力。我不再是那个只求活得充实就满足的袁春楠了。即便现在娃上了幼儿园,每天早晚和周末的育儿工作依然是一场场小型挑战。再加上和一家子共同体生活,我每一天的消耗量变大。可支配时间变少,做事阻力也变大了。我似乎成了3拨人的交集,分别是孩子、父母、老公和婆婆,家里大事小事总有人要和我商量。当然,为了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和减少矛盾,多沟通是必要的。只是我身上的牵绊确实变多。有时候,想在家做一节7分钟的健身操,会被家人打断4次。中国人总是不喜欢有话直说这一点,也在我家表露无遗。我妈有些想让老公协助的家务,会让我去传话。老公有些不方便直接表达的,也让我传达给我妈。有些话,我会让父母传达给老公,因为如果直接表达,他不一定能保持最大的执行力。再加上婆婆每天也在反复念叨,为了避免关系中的摩擦,我都让老公或老妈向她传达。另外,婆婆病情的每一步,老公都要向我汇报(倾诉压力)。我爸不在家时,我妈要问我“晚上要吃米饭还是馒头?”瓶盖打不开、从柜子高处拿东西、家里鸟要喂苹果了,都要找我。在这种日子里待久了,“被打断”几乎成了每日核心主题。我通常并非不想做事,只是被环境干扰打断后已经累了。每次中断后想快速切换到最初做事的精神头,也是要消耗精力的。被打断的频次多了,会产生心理障碍和负面记忆。经常还没做什么事,就冒出了畏难情绪,大脑瞬间发紧。更别提什么每天吃掉三只大青蛙了,真的是一点都不适合目前阶段。我要做动态有声音的任务时,如果碰到婆婆或孩子在睡觉,就会不方便。当父母在厨房制作大批鸟饲料时,婆婆或孩子在听劲爆音乐时,为了维持婆婆的语言能力,让她和软件里的AI假人聊天时,静态的事情我又做不了。目前就是这样,环境让我感到不自由,处处制肘,有种在夹缝中生活的穷困感。甲骨文中,“穷”的形象是“躬”身在“穴”中,描绘了人被迫弯身在洞穴中的状态,这体现了“穷”的本义,即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偶尔一天中,除了记录几行小确幸,不太有成就感。于是,我想到了用降低门槛的思路去做事和推动进展。烧水后喝一杯55度的温水,认真刷牙,去一次卫生间,清洁脸和手,出门之前穿上衣帽鞋,叠好4条被子,刷洗2双拖鞋、准备第二天出门时的背包。进行一次网购、发一份快递含物品准备和app下单、把桌面上用过的物品归位。完整列出当天的to do list、清理手机微信空间1G+、书写当天的小确幸日记、给一个人打电话作沟通。在keep app上,我测试了各种3分钟有氧、塑形、冥想跟练小课。整理出了一个健身合集。并测试了3分钟原地跑有280米;3分钟户外跑能前进370米。1、刷一节多邻国的外语课程。目前最短记录是2分钟学完1节课中的15小题。1、在一式4份的合同上签字,大概能签完12个地方。包括:连续3分钟的跳绳、平板支撑、Burpee、倒立、在公众场合闻二手烟。。串成糖葫芦
然后,我把每个三分钟看成是一颗山楂,尝试把它们一个个串成糖葫芦。例如: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我喜欢到家附近的操场找个角落户外健身。组合方式随心情,不用规定每次选哪节小课。前一个3分钟练了肩颈,下一个3分钟就练臀腿。一口气最少7小节练下来,加上往返步行,60分钟很快过去。身体发汗又排毒,到家时感觉好极了。在多邻国学外语时,我也尝到了“吃糖葫芦”的乐趣,每当老爸空放看短视频、孩子在客厅跳舞时,我就专注刷题,最多的一天学了13节。
之后,我想把每一种“糖葫芦微习惯”形成生活中相对固定的模式。有位老师习惯每天早上用“衣水厕牙书”,作为自己的早间套餐。代表要按照顺序做:穿衣、喝一杯温水、如厕、刷牙、写日记。
如果我们把工作、生活、健身、学习中的每一项都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糖葫芦系统”,让很多微小的行为串联在一起推进,不仅能降低大脑耗能,也能增加做事的趣味性吧。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表象问题后,又深入一层问了自己:
得出的答案是,我是在“穷则思变”,只是在仅有的资源条件下的“自救”。由于对老病死的恐惧,我担心做事所需的视力、手指、脑力随着衰老跟不上做事的需求;担心像婆婆那样得一场病,什么都干不了;担心因为突然死亡,彻底终结一切。
我“自救”的本质是想摆脱痛苦,在自认为获得了阶段性答案后,梳理成文章分享出来而已。
烦恼皆菩提,正面问题,寻找突破口,从混沌中找出一颗颗3分钟“山楂”,到串成一串串糖葫芦。确实可以让不可能变成能运转,让日子一点点轻盈起来。但还是想提出更高的个人要求,希望未来能站在更高角度,区分哪些事压根不用做,哪些更值得专注做,让生活中的余白丰盈起来,整个人也随之轻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