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223字,预计阅读4分钟
﹀
﹀
﹀
今日复盘与热点聚焦:
时至今日,对于成长板块的投资价值,想来市场是存在共识的。而成长风格的两大股票池——创业板和科创板,其实并不尽相似。此前我们较多围绕“硬科技”去讨论存在明确行业限制的科创板,今天就来补足成长风格的另一根支柱——创业板。
首先来对两个板块进行一个直观的区分(以下资料来源:沪深交易所,截至20250107):
从板块定位来看,科创板主要服务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即所谓的“硬科技”企业,旨在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创业板则更广泛地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包括但不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行业限制来看,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要求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创业板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则更加宽松,除上述与科创板交叉行业外涵盖了更广泛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行业,不过也设立负面清单,原则上不支持农林牧渔、农副食品加工、采矿、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黑色金属、电力热力燃气、建筑、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居民服务和修理等行业的企业申报上市。
从上市条件来看,科创板存在五类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先进性、市场潜力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创业板则设置三类上市标准,目前同样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仅适用于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上市标准中未有涉及研发投入。
因此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个板块在行业上的市值分布差异:
如果再观察两个板块市值偏大的头部股票,我们也会发现创业板50和科创50指数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分野:创业板50指数以电力设备、医药、非银金融等行业为主,相较后者涉及行业多样性更高、集中度更低。
考虑到不同行业在A股历史上成长过程的先后差异,沿袭上述行业布局的创业板核心资产——创业板50指数可以说是成长资产中鲜明的大盘风格标的:成份股平均总市值为818亿元,不仅高于科创50指数(674亿元),也高于同在创业板中选股的创成长指数(658亿元);千亿以上成份股目前有9只,累计权重达59.53%,同样高于科创50(6只,44.36%)和创成长指数(5只,40.72%)。(资料来源:WIND,华泰柏瑞基金,截至20250107)
这种特征或令创业板50指数作为成长资产的同时也具备了难得的、由大盘风格加持的更优更稳定的盈利质量:
因此,我们或可认为,创业板50指数所表征的创业板核心资产,在A股的成长风格中扮演了成熟度更高的角色,这种相较初创期科创企业、乃至港股科技龙头都更显差异化的定位,令偏好成长风格的投资者有了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配置方式。在组合中,类似创业板50指数的标的或可起到平衡稳健性与成长性的作用。
END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