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02字,预计阅读4分钟
﹀
﹀
﹀
今日复盘与热点聚焦:
在昨天的《困扰创业板50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一文中,我们分析了作为大盘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核心资产——创业板50指数在宏观政策转向、流动性充裕的新时期中去争取持续修复的充要条件,那就是核心子板块新能源、半导体、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产能周期需要重回上升通道,以带来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
而目前来看,创业板50指数所表征的头部成长型企业凭借着自身较为稳健的现金流,在行业、政府、市场的合力之下,有望更快在2025年见到产能周期的拐点。因此,在这一轮科技浪潮中,创业板50指数或也足够与科创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等相配合,一同构成“新质生产力”行情的重要支撑力量。
而如果我们回到更具体的资金层面,是否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ETF市场经历了相当可观的增长。作为去年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之一,从2024年年初的1.7万亿元级别,到昨日的超3.2亿元,权益类(含跨境)ETF的规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增长了86%,持股规模持续创新高。虽然其中行业主题、跨境、Smart Beta等类别均实现明显增长,但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无疑还是宽基类指数——从2024年1月2日至2025年1月8日,宽基类ETF规模增长近1.3万亿元,增幅达到惊人的154%,目前在所有权益类ETF中占到约76%的规模。(资料来源:WIND,沪深交易所,截至20250108)
那么,都是哪些指数受到了资金的青睐呢?不妨来看两幅图:
可以看到,除去2024年下半年强势“搅局”的中证A500指数,产品规模靠前的宽基指数格局基本稳定,沪深300、科创50、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指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十条头部指数目前存量产品合计有158只,规模超过2万亿元,在全部宽基ETF中占比达到95%,即使在强头部效应的指数投资中也尽显“强者恒强”本色。(资料来源:WIND,沪深交易所,截至20250108)
宽基ETF规模的快速扩张,有中长期资金加快入市的影响,更反映出投资者对A股市场整体投资价值的认可。
在中国基本面步入新周期、ETF投资受鼓励的政策导向下(e.g. 2024年4月12日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2024年9月24日央行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合理推测不仅在供给侧或有ETF产品矩阵扩容、发行惯性延续,需求侧或也有各类型资金持续流入包括宽基ETF在内的权益类ETF。据兴业证券1月4日研报,保守假设今年份额变化略低于近两年平均水平,即增加约4000亿份,假设平均净值涨幅约5%,则对应ETF市场净流入规模也将超过6500亿元。也因此,包括我们的主角创业板50指数在内,上述优势宽基指数在2025年有望继续“吸金”。
考虑到2025年市场很有可能演绎由科技成长引领的结构性景气(详见《2025年A股投资怎么看?》),宽基指数中的成长型宽基有望得到资金更多的关注,尤其如创业板、科创板相关指数,虽名为宽基指数,但由于板块本身对于创新能力甚至科技行业的偏好,往往可能表现出较普通宽基更强的科技成长底色,同时相比普通行业主题指数又很大程度上免去了选赛道的纠结。也就是说,成长型宽基或兼具增长潜力与风险分散的好处,其便利性对于指数投资者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望更加突出。
甚至我们可能也不用担心市场容量的问题,如我们在《从沪深300ETF降费看普惠金融》中所述,ETF等指数基金没有管理规模的边界限制,规模甚至有时可能直接影响其投资价值。
以上,我们会发现从资金层面来看,创业板50指数将可能受益于权益类ETF规模的持续高增,尤其作为成长型宽基而言,其吸引力有望得到行情的配合而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创业板50指数本身也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仍然如上图所示,目前全市场仅有4只创业板50ETF,产品规模为361亿元,即使不与沪深300、中证A500等大盘指数相比,其数量与市场份额较定位更接近的科创50指数也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即使以追赶为目的,创业板50指数生态圈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更何况,目前该赛道又迎来了新玩家——WIND数据显示,近3月有8家基金管理人获准发行创业板50ETF(截至20250109)。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了:随着增量资金持续进入,创业板50指数确实有望构成“新质生产力”行情的重要支撑力量。
END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