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掌握「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要点!

健康   2024-11-02 17:50   北京  



子宫内膜癌(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我国E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C 分子分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热点,那么,如何在临床上应用好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呢?本文整理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中的重点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EC患者主要分子特征


        


推荐意见:建议所有确诊为EC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分子分型检测,检测手段及方法推荐参考2020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标准修订版》、《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推荐级别:2A类)



MMRd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建议行林奇综合征相关胚系基因突变检测,并提供遗传风险咨询、评估及随诊(推荐级别:2A类)

      


二、EC分子分型指导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1、POLE mut型

推荐意见:POLE mut型患者预后较好,建议在严格评估、可充分去除病灶的情况下,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治疗方案建议进行临床试验(推荐级别:2B类)

2、MMRd型

推荐意见:MMRd型患者孕激素治疗反应较差,治疗后复发风险升高,不宜首选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推荐级别:2A类)。若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需综合个体化情况及需求,经多学科评估后慎重决定,建议开展免疫靶向治疗临床试验研究(推荐级别:2B类)


对于林奇综合征女性患者,如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需要充分告知失败风险、患其他肿瘤风险、子代遗传风险等,在保留生育功能过程中应参照林奇综合征相关指南共识进行管理(推荐级别:2B类)

3、NSMP型

推荐意见:对NSMP型患者推荐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可联合病理学及分子特征进一步分层评估个体风险,并指导个体化治疗(推荐级别:2A类)。NSMP型患者尚缺乏分子特征,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再分型(推荐级别:2A类)

4、p53abn型

推荐意见:对于免疫组化考虑p53abn型患者,建议行基因检测(二代测序)验证(推荐级别:2A类)。p53abn型患者预后较差,孕激素疗效不佳,不建议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推荐级别:2A类)

   


三、分子分型在早期EC患者手术路径选择中的应用


    

     


四、EC分子分型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FIGO2023ⅠAm-POLE mut期EC患者无需辅助治疗(推荐级别:2A类)


无残留病灶的Ⅲ~Ⅳ期POLE mut型患者是否进行辅助治疗无数据支持,建议开展临床试验(推荐级别:2B类)


对于复发性、转移性、难治型POLE mut型癌患者,缺乏数据,基于其高突变负荷及PD-1过表达,二线治疗可考虑辅助应用靶向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等分子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建议开展临床试验(推荐级别:2B类)

2、MMRd型

3、NSMP型

推荐意见:早期NSMP型患者的辅助治疗参照MMRd型。复发/转移性NSMP型患者可加行CTNNB1基因检测。若该基因突变,化疗同时可考虑联合贝伐(珠)单抗(推荐级别:2B类)。复发/转移型MSS/MMRp型患者的二线治疗推荐ICI与TKI联合治疗(推荐级别:2B类)

4、p53abn型

推荐意见:FIGOⅡCm-p53abn~Ⅳ期患者为高危组,推荐进行同步放化疗或序贯放化疗治疗(推荐级别:2A类)。推荐采用免疫组化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进行HER2/Neu过表达检测,若发生HER2过表达可尝试在化疗同时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推荐级别:2B类)。推荐进行HRD相关检测,若存在HRD,可尝试在辅助放化疗同时使用PARP抑制剂治疗(推荐级别:2B类)


而对于复发、进展的晚期肿瘤,无论分子分型类型如何,均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可尝试进行化疗、放疗、激素、靶向、免疫或联合的多种探索性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6):638-644.

[2]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 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11): 1126-1144.

排版 | 双玖

审核 | June

  联系妇产医典 



直播合作/市场合作/会议合作

联系人:姚经理:18612911031

yaodi@chaonei.com


转载合作/原创合作/投稿

联系人:妇产医典小秘书

微信号:fuchanyidian02



妇产医典
妇产科医生的权威平台,通过开设专家讲堂、发布研究进展、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伴随妇产医生持续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