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人工阴道菌群形成的研究,名为《Insights into the assembly of the neovaginalmicrobiota in Mayer-Rokitansky-Küster-Hauser (MRKH)syndrome patients》。
(图源自协和医生说)
该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领衔,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罗湖区人民医院等团队合作完成,阐述了MRKH综合征患者接受腹膜法人工阴道成形术后,新阴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化机制,为改善该类患者阴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阴道菌群作为女性体内重要的菌群之一,在维持阴道健康、抵御病原体入侵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乳杆菌是健康育龄女性阴道菌群中的关键成员,其数量及种类的平衡状态与女性及子代的健康密切相关。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健全的生殖系统,比如MRKH综合征患者。
什么是MRKH综合征?
MRK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其特征是阴道和子宫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发育不全,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双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或双侧副中肾管尾端发育不良所致。
虽然MRKH综合征患者子宫发育异常,无月经来潮,但是卵巢排卵功能正常,性激素水平正常,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由于阴道缩短甚至缺失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性生活,因此,临床治疗以阴道重建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人工阴道成形术是MRKH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医生通过在患者的尿道和膀胱与直肠之间分离造穴,使用腹膜、肠管或生物补片等材料进行铺衬,以创建人工阴道。这一手术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生理上的改善,同时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型,用于研究成年女性阴道菌群从无到有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而朱兰教授团队发布的关于人工阴道菌群形成的研究,揭开了阴道菌群演化之谜。
从“贫瘠”到“充足”的过程
MRKH综合征患者的新阴道是通过手术构建的,了解新阴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对于其管理至关重要。这项研究对39名接受腹膜法阴道成形术的MRKH患者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随访。通过对这些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开展多时间点、多部位采样,进行了组织学分析及高深度宏基因组学测序分析,详细记录了人工阴道菌群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研究发现,人工阴道在初建时几乎处于一个空白的生态位,邻近区域如阴道浅凹和肛门区域的微生物成为人工阴道的“种子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阴道内环境发生了动态变化,阴道浅凹作为人工阴道的开口部位,其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向上扩展,逐步覆盖最初的腹膜组织,形成与正常女性阴道相同的结构组织。
人工阴道的营养条件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初建时的“极度贫瘠”状态,逐渐转变为类似于绝经期女性的“较贫瘠”状态,最终转变为育龄期女性的“充足”状态。在“种子库”的影响和环境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阴道菌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术后14天的人工阴道菌群表现出更多的随机特征,个体差异较大,一些耐药菌明显增殖。这可能是由于术后初期,人工阴道的内环境尚不稳定,微生物群落处于快速演化的阶段。术后3个月,微生物群开始逐步向正常阴道菌群结构发展,此时的状态类似于健康绝经期女性,乳杆菌较少,多种厌氧菌共存。
随着营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工阴道开始接近健康育龄女性的状态,乳杆菌含量逐步增加,并在术后2-4年演变为类似于术前阴道浅凹菌群的稳态结构。这与人工阴道中鳞状上皮的发育一致,并强调了不断变化的人工阴道环境和阴道物种的定殖取向所施加的渐进选择力的关键作用。
(图源自协和医生说)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人工阴道菌群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还为改善MRKH综合征女性的人工阴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团队还发现,健康女性中最重要的益生菌之一——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在人工阴道中的定植主要是源于术前阴道浅凹部位。这一发现提示,术前引入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术后菌群的稳定,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内容根据协和医生说、华大集团BGI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整理。
编辑 | 温洁
排版 | 温洁
审核 | 双玖
联系妇产医典
直播合作/市场合作/会议合作
联系人:姚经理:18612911031
yaodi@chaonei.com
转载合作/原创合作/投稿
联系人:妇产医典小秘书
微信号:fuchanyidia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