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首款电动轨道旋磨系统迎来新进展:百余例患者成功入组,“磨”砺前行,持续深耕自主创新

学术   2025-01-04 17:50   江苏  


严重的冠脉钙化病变大大增加了PCI手术的难度,对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产生着深远影响,也是困扰临床术者的一大挑战。面对坚硬的钙化病变,旋磨预处理能够帮助开通管腔并修饰钙化病变,为后续器械通过和支架扩张贴壁开辟道路。


1994年,葛均波院士完成中国首例冠脉旋磨手术,并将此项技术引入国内,开启了在这一领域探索的大门。随着我国术者对诊疗效果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中国心血管创新的蓬勃发展,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在该领域不断深耕,打破了进口产品的长期垄断,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赋能临床实践。


近期,嘉兴匠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匠鑫医疗”)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纯电驱动冠状动脉轨道旋磨系统(以下简称“冠脉轨道旋磨系统”)临床试验完成了超100例患者的顺利入组,随着试验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不断积累,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崭新的解决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




五年潜心精研,于创新沃土振翅




独特设计 直击应用痛点

传统旋磨(Rotational Atherectomy)的管腔获得由旋磨头尺寸决定,通常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磨头以获得更大的管腔。相较之下,轨道旋磨(Orbital Atherectomy)的磨头直径可随着转速的提升增加,从而获得更大的管腔,省去术中更换步骤,大大提升了操作的简便性。


传统旋磨

(Rotational Atherectomy)



轨道旋磨

(Orbital Atherectomy)


传统旋磨采用高压气体驱动,而匠鑫医疗研发的冠脉轨道旋磨系统采用电机驱动和反馈控制系统,1mm直径的偏心磨头在沿旋磨导丝自转的同时,还可沿血管内壁进行公转扩径运动,从而扩大治疗范围。


其独特的“自转(Rotational)+公转(Orbital)”技术在提高通过性的同时,可实现单一磨头处理不同尺寸的冠脉病变,无需更换磨头,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提升了手术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产品已于2023年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匠鑫医疗冠脉轨道旋磨系统


创新“双向奔赴”CCI提供强大支撑

2015年,在葛均波院士以及国内一众心血管病专家的积极倡议与共同推动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致力于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秉持“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For the patients”的核心理念,CCI以创新学院为切入点,相继设立动物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并构建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转化生态链的完整闭环。


2019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创新背景下,以及怀揣让先进医疗技术实现国产化的坚定想法,匠鑫医疗创始人沈斌博士回国开启创业,投入有源类泛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的自主创新研发,旨在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



产品的早期动物实验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殷兆芳主任、张阿莲医生、杨天云博士帮助完成。随着产品的不断改进,在殷兆芳主任引荐下,沈斌博士加入了CCI创新学院,后期动物实验也都在CCI动物实验中心开展,由李晨光教授帮助完成。


一粒良种,唯有找到适宜生长的沃土,方能不断突破桎梏,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积极学习与交流,沈斌博士成为创新学院的优秀学员,研发的产品也在CCI创新学院第六期项目评选中排名第一,并被评选为重点孵化项目。


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逐步走向临床阶段,CCI为匠鑫医疗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基础和资源支持。


OCC 2023期间葛均波院士在展台体验产品


多中心协作验证 百余例患者成功入组

该产品的注册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葛均波院士担任项目主PI,计划纳入254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设计,验证其在冠脉钙化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4年4月28日,李晨光教授成功完成首例患者入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任PI)、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温尚煜教授任PI)、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任PI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任PI)也相继启动临床入组。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推进,匠鑫医疗将继续携手国内顶尖医疗团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效创新的技术为核心,为泛血管钙化病变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对医疗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医疗器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CCI积极构建创新生态链,整合各方资源,坚持不懈地激活创新精神,成为中国心血管创新器械的摇篮。匠鑫医疗也将把握机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的医生和患者。


专家简介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心脏联盟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 (ICI) 终身成就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art(BMJ Journal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 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669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3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7项。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冠脉)腔内影像诊断、复杂介入诊疗技术创新、新型器械研发和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领域,首次发现冠脉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冠脉造影的不足5%提高至95%以上,已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针对该领域有待攻克的“最后堡垒”—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为解决传统术式开通率较低的问题,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使介入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在新型冠脉支架研发领域,针对传统冠脉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关键环节,主持创制我国首枚“可降解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国际原创“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显著降低致死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在高危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打破外科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夹合术”,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和微创器械ValveClamp,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实现我国心脏瓣膜微创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倡导并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建设,倡导建立“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等,推动国家救治网络建设;推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绿色通道”救治理念20年,为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李晨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研究领域为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功能生理学评价,任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委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新技术开发应用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专家委员,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成员,中国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青年俱乐部秘书长,CIT工作组成员,同时任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maging中文版青年编委等。共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科院等多项科研课题,并以主要人员参与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等多项课题。



蒋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常务副主任,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及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导师。擅长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负责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国家胸痛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秘书。



宋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一病区主任,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者(PI),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腔内影像及生理学专业访问学者,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老年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健康中国2022年度最美践行者,第四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温尚煜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主任医师,博士。心内科主任。从事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介入方面的主要兴趣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旋磨、冠状动脉内超声、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心血管分会常委,美国冠状动脉脉造影和介入协会(FSCAI)会员。


翟光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导管室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3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人才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访问学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ESC Fellow),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分会常委,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系务委员,冠脉复杂钙化病变俱乐部(4C)发起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局级课题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等,作为组长单位或分中心主要研究者参与数十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个人每年冠脉介入治疗2000余例,所在团队每年冠脉介入治疗近7000例,在北京地区成为单院区手术量仅次于安贞、阜外的大型冠脉介入诊治中心;擅长冠脉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高血栓负荷病变、复杂钙化病变、支架膨胀不良、支架内再狭窄等冠脉复杂病变,技术经验及手术例数国内外领先,并在EuroPCR 2024提出原位大血管病变介入无植入的“潞河方案”。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