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这场大会揭晓答案|2025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圆满落幕!

学术   2025-01-07 18:43   江苏  


打破学科壁垒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大家坐在一起,聆听和探讨共同关注的临床问题,让心内外科理念交流融合。”


2025年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上,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史冬梅教授携手国内诸多心内科、心外科医师同道们,以友好的交流和热切的分享给出了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史冬梅教授主持


这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宏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蔡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等致辞嘉宾们的一致共识:


在心血管病诊疗学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内科介入化、外科微创化趋势越发显著,两科医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显关键和迫切。只有深化学科发展模式,共筑一支“内”“外”兼修的心脏团队,才能将心内外科的协同发展推向新高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01

九载同行

路上,有一群勇闯“盲区”的朋友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心血管内科与心血管外科的治疗方式存在交叉,但两科医师间仍然有着诸多知识盲区,在联合治疗决策过程中,双方对于彼此专业领域的技术手段、治疗指征以及风险评估等关键信息交流也较为匮乏。


内科医生需要更多了解外科手术和解剖结构,外科医生需要更多了解介入技术。面对复杂病例的处理和病人的管理,心内外科医生通过相互交流,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突破自己知识背景所带来的限制。


如何才能推动心内外科协同发展?


搭建一个链接心内外科医师们友好交流学术平台的想法,在史冬梅教授的脑海中应运而生。于是,2015年,史冬梅教授牵头发起了第一届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并精心筹备了会议的每一项日程。


“第一届沙龙,我们虽然只有十八位专家,但都是国内的顶级大咖,也是我合作多年的朋友。“


尽管参会人数少,但学术质量不减,九位心内科医生与九位心外科医生怀揣着对心内外科融合发展的探索热情,在首届大会上围绕心血管领域对应的讲题展开深刻探讨,分享各自思考,不仅为两方的交流协作与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和平、友谊、学术、进步”的办会精神,贯穿于未来的历届大会之中。


第一届合影留念

第二届合影留念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觉得这种讨论特别好,要再做!”


有了同道们的认可,史冬梅教授在此后,经常将日常参会中的讨论热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保留下来,作为下一年会议的学术议题,与心内外科参会嘉宾们共同迈向心脏学科的更深处。九载一路前行,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就这样一直聚焦内外科医师交流合作,坚持通过举办学术沙龙的方式弥合心内外科之间的学术鸿沟,携手广大心血管医师们,推动我国心血管诊疗事业的融合发展,成长为了国内兼具权威性、代表性和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02

打破固有壁垒

让心内外联动的“风”,吹得更猛烈些


如今,历经大会多年的推广与普及,心内外科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内外科融合带来的策略、疗效优势,大家都有共识,但现实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优化的流程?


2025年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给出的答案是:拥抱多元视角,构建集前沿学术、技术经验、多学科交叉等热点话题于一体的学术生态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大会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万松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云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尤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吕晓希教授,围绕三尖瓣修复、对角支及钝缘支指征、冠脉杂交策略、围术期心梗、瓣膜手术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降胆固醇治疗等不同学术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对左心系统要完善处理,才能去考虑右心的治疗”王建安院士强调。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居然不知道心内外科有这么大的分别”万松教授表示。

“是否所有的狭窄病变都要处理?是对角支及钝缘支介入治疗需要考虑的问题”王伟民教授讲道。



一个个观点碰撞,一次次智慧闪光,映射出心内心外学科发展的无限潜力。基于此,王建安院士、万松教授与王伟民教授,聚焦领域热点问题,就三尖瓣关闭不全、对角支及钝缘支的不同治疗方式展开了深刻讨论,加深彼此对不同疗法优势的理解。


除了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反流也是心外科专家们关注的重点领域。虽然三尖瓣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但领域内三尖瓣介入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亟需心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索或共同解决临床诊断、策略选择等问题。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基于三尖瓣反流经导管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与参会嘉宾们热情交流了手术指征、药物选择、器械使用等多方面观点,为TTVI技术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而大会的另一边,十余个分论坛也百花齐放,覆盖起搏电生理、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辅助装置并发症、妇产肿瘤心脏病、冠状动脉复杂钙化病变等诸多领域,议题涉及无导线起搏器的现状与挑战、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介入治疗策略,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内外科治疗进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运重建策略选择等各个亚专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深化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打造更优选、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不仅如此,大会的每个分论坛力求在专家人数、思想理念、技术交流上做到“对等”,从而更好地开展双方学术焦点的碰撞,互相体会各自理念的差异。


在疑难重症罕见病论坛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崔勇教授,立足心内外科的不同视角,深入探讨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式与手术策略,一同强调了心内科、心外科与腔内影像学等多学科合作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


在心脏瓣膜病论坛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来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在讨论中表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介入时代不断涌现出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心内外科医生高效协作,共同寻找最精准、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03

乘“十”而上

继续同内外科朋友们做做普及


“今年的会议效果远超我的预期,并且有大比例的年轻医生来参加会议,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收获”。



谈及如今的会议盛况,史冬梅教授坦言,这与大会主办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建院4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心外相辅相成,学科融合成果丰富,不仅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冠心病专病队列、房颤队列,还连续三年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单中心手术例数位居全国第一,是心血管疾病救治领域名副其实的“护航舰”。


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先进资源,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至今已走过了9载春秋,会议规模也从最初的十八人,发展至如今的数百人。同时,大会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九年间发布了诸多权威专家共识,并在促进多学科协作、推广创新药物和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会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或新药物,同时汲取到国内顶尖名师大咖们成与败、得与失的经验,为广大参会嘉宾们拓宽了眼界与思维。”


未来,随着诊疗理念、器械创新的快速发展,中国心血管人又将迎来更新一轮的诊疗技术变革浪潮,心内外科医师的合作模式或许将被再次重塑。


面对日益变化的心血管发展模式,这位打入心外科内部的心内科医生,决定以“不变”应万变,继续行走在推进心血管内外科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让大会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朝气。


“通过大会这个平台,我认识了好多朋友,我喜欢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打交道,他们带给了我很多快乐。明年,我会继续与心内外科的朋友们一道,做做普及”史冬梅教授坚定地分享道。


期待,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将与时偕行,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拓展临床关注焦点,努力探索学科融合的新路径,用“和平、友谊、学术、进步”激发2026年的新精彩,助推心血管疾病诊疗事业的精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扫码回看直播


延伸阅读

会议预告|1.3-4 2025年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

心内、外科医师聚会聊什么?这场大会带来解答丨2024年心内外科医师沙龙圆满举办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25年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年会”直播回看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