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以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与悉心指导下,中青年起搏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即将举办的起搏实力派-中青年菁英病例分享与学术研讨会,是对中青年医学人才培育成果的一次精彩纷呈的展示。
儿童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相比于成人尤其需要考虑使用年限和未来更换的问题。患者12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预激综合征(A型),为避免起搏导线可能对未来手术带来不利影响,且家长有强烈植入无导线的意愿,最终植入Aveir VR。术前行CT和心超检查,术中通过猪尾造影发现心腔较小,在较低位置开始打弯跨瓣,成功植入在低位间隔且参数良好。术后阈值有明显上升趋势,考虑到可能为急性期心肌水肿导致,为保证安全起搏,使用5V高输出,并使用激素缓解。一月后随访显示阈值明显降低且稳定。
该病例为一名射血分数轻度减低的房颤慢室率患者,左束支起搏术后突发胸痛伴心肌标志物显著升高,心超提示室间隔血肿伴中等量心包积液,冠脉造影提示间隔支远端造影剂渗漏。予弹簧圈封堵及心包穿刺引流后症状好转,影像学随访示心包积液及间隔血肿消失,射血分数改善。该病例提示对于左束支起搏术后突发胸痛患者,需警惕导线损伤冠脉分支致间隔血肿可能;心超及冠脉造影可作为明确病因的方法,通过置入弹簧圈可帮助封堵破裂血管。
本病例着重探讨了其中一位超高龄患者行一站式感染装置拔除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位男性患者年龄90岁,2019年因窦停于外院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因囊袋破溃伴流脓、红肿入院。入院后经过详尽评估,决定在患者血培养阴性后,在全麻状态下先将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再进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右股静脉入路)。手术全程心内科医生、麻醉医生、心外科医生、心超医生配台。拔除过程中,先使用锁定导丝和Evolution机械鞘将电极导线完整拔除;完全移除感染装置后,充分清理囊袋组织,留取部分囊袋组织及电极的头端进行细菌培养,再以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袋、逐层缝合切口。重新更换清洁手术台后,右股静脉入路,不同体位造影确认递送系统头端位于低位间隔部并与心肌贴靠良好,同时避开原电极植入部位。测试参数满意后,释放无导线起搏器,移除递送系统;术后均给予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后续患者常规回院随访,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稳定且无再发感染征象。
一位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因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因心功能快速恶化升级为希氏术起搏,就诊于我院时心脏超声LV78mm,EF22%行Hot-CRT治疗,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复查心脏超声左室缩小趋势,但左室电极脱位,因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再次行左室电极植入治疗。对于心室起搏依赖合并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需选择生理性起搏,包括传导系统起搏和双室起搏,虽然多项研究表明传导系统起搏的优势,但对于不同的患者仍需个体化制定生理性起搏方案。
该病例展示了一例右位心ICD植入手术。患者为66岁男性,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接受了ICD植入以预防心脏性猝死。手术采用右侧前胸皮下植入,利用影像左右镜像技术,使手术操作与正常心脏植入流程相似。最新报道和研究进展表明,右位心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中、长期生存率理想,但手术需特别注意导线定位和塑形。该案例强调了右位心ICD植入手术的特殊性和手术技术的精细调整,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