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杨超幸运地进入某证券公司总部从事债券销售交易工作,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光鲜、高薪的投行人士。但身在其中的杨超,却慢慢感知到自己内心的不适。
“我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工作,更喜欢去做思维发散、具有创造力的事;与其每天接触枯燥的数据,我更喜欢和人打交道”。
初入职场的她,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擅长,也看到了自己在债券领域发展的天花板,于是转行到更需要和人打交道的VC领域,参加路演、深入创业公司、见很多创业者。她和他们交流、探讨,再结合市场调研、行业分析、尽职调查,判断一个初创企业是否值得投资。
2017年,杨超走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结婚、生子。由于孕期的极度不适,她选择了裸辞,安心在家体会“成为一个妈妈”的过程。而当孩子三四个月大,杨超考虑重返职场时,VC行业境况已然不同。
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上升,国内创业势头渐缓,投资市场也在悄然改变。做投资要考虑行业发展,择业也需要,杨超惯性地思索着,VC是否还适合自己,是否要更换赛道。
也正在此时,在为女儿购置保险的过程中,让杨超想到了曾经接触过的保险经纪人,“那个经纪人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非常专业的买方顾问,那时我对保险行业的感性判断就是很有潜力。”
保险,可不可以是职业的新选择呢?作为一个见过太多公司、太多项目的前VC,她开始以考察项目的视角、逻辑,考察着自己的新选择。
首先就是了解、分析这个行业的情况。
“我会去了解整个行业处在社会经济的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它是个怎样的生态圈,生态链上有哪些细分赛道,这些细分赛道又分别是怎样的情况,再去做一个我认为比较正确的选择。这可以算是一种职业习惯吧。”
经过一番研究,杨超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处于上升态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并将目光集中到了保险经纪这个小众的细分赛道。
在自己购置保险时,她最先接触到的是几位保险公司的销售,但他们销售逻辑和杨超并不匹配,“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需要了解全局以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强势告诉我你家产品就是最好的。”
她更认可保险经纪的模式,“前公司给我们配置了高端医疗险,当时的保险经纪人,她从来不打扰客户,但当你有需求找到她,又能很及时、客观、专业地给你解答,匹配最适合你的产品,这和VC行业中FA的角色是很像的,是专业的买方顾问。我觉得这是我需要的,也是我进入保险行业,希望自己可以呈现出来的状态。”
保险经纪,成为杨超选中的细分赛道。接下来就是找到合适的公司。
在她的逻辑中,这个公司要在行业头部,公司的价值观要和自己匹配。而且,对不希望错过女儿成长、想要更多自由空间的杨超来说,不坐班也是一个硬性条件。
当时已是行业头部的明亚,进入了她的视野。
在买方市场,保险经纪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参考发达保险市场的发展,国内的保险经纪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明亚经纪人在行业内以‘佛系’‘专业’著称,但丝毫不影响明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影响力。明亚的机制更像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机制,我们在平台上创业,这种模式更加自主和自由。”在这些逻辑的支撑下,明亚成了杨超重新择业的最优解。
2018年,杨超正式入职明亚,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
和很多保险经纪人不同,杨超没有初入保险业、刚接触销售的忐忑,而是显得非常自信。
深谙经济世界等价交换原则的她认为,保险经纪人和医生、律师、会计师等职业一样,是值得尊敬的。“专业的服务是有价值的,并应该把这个价值具象化,让对方感知到这一价值”,所以入职后经过3个月的密集学习,在见第一位客户时,她就选择了收取咨询费,并在后续成交了7张保单。
“客户不一定要在我这里买,我可以给到她需要的信息、客观的建议”。她没有把自己当做销售,而是顾问。同时她非常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加上有7年金融投资领域的工作背景,保险不过是众多金融工具的一种。
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成为保险事业的障碍,反而筛选并获得了需要专业服务的客户。她用心考量客户的真实需求,给到匹配的建议和方案,获得了客户的信任。而她自己,更会要求自己在专业能力上不断地提升,以专业和服务立身。
即使到现在,她对非转介绍的新客户,仍会收取咨询费,让更多人感受到保险的价值,才能让保险更有价值。
但作为一个保险新人,杨超并非一路坦途,比如她的自信,也给她带来过一些副作用。
“当你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会更用力地去表达,希望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而不是去倾听。”持续输出,会让人更专注于自己,但会忽略掉一些客户无意中透露出的需求,也可能抑制客户表达的欲望。
随着见过的客户越来越多,她逐渐发现,客户不一定清楚自己的需求,需要从他们的讲述中发现、总结他们真实的需求,从而分析、筛选出适合他们的产品。于是她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更多地引导客户去表达。
“我认可《刻意练习》里说的,天才是训练的产物。我觉得实战比关着门学习,带来的成长更快、更大”,她稳定的内核和曾经的职业经历,让她不会因为“没有成单”变得消极,“被拒绝很正常,任何交易,几乎不可能一来就完全供需匹配,也才有了‘聊’的必要,我努力实现契合,但也接受无法契合的概率。”有了这样的预期,她和客户的沟通放松而专注,把每一次面谈都当成自己练习的机会,因上努力、结果随缘。
半年后,杨超的业绩便迎来爆发,并持续走高。入职第一年她达成百万圆桌会员MDRT、第二年达成百万圆桌顶尖会员TOT,这个荣誉是大多数保险从业者都望尘莫及的荣誉。
她也有了入行时没想到的收获。
曾经,她更多是以金融人的眼光去审视保险,这是个优质金融、避险工具。而现在,杨超看到了保险工具中无法被替代的情绪价值。
“我妈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对很多老一辈来说,“节省”跟随了他们大半辈子,当子女为自己购买了保险,他们总希望这笔钱没有白花。杨超妈妈“让钱没白花”的方式,就是保养身体,越来越注重饮食、养生、锻炼。
“我只是告诉她,以后每个月您都可以得到一笔钱,活多久,就领多久。”对一部分老人来说,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多领几年养老金,不让钱白花,但最终的结果是更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从中体会到愉悦自己的幸福。那时,钱早已不再重要,“健康、快乐是无法用钱去衡量的。”
杨超在跟很多客户沟通的过程中,都会聊到生活的规划、孩子教育的规划、未来养老的规划,这些都是关于美好和希望的话题,也会引发客户对于生活更多的思考,从而去调整当下的状态,“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幸福规划师”。
保险除了是一份保障,还在间接地把人引向更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这也是杨超入行后不断领悟到的:保险基于金钱开始,但常让人收获金钱以外的价值。
内核极其稳定、不内耗的心态,让杨超乐于去创新、去发现,“不是做更好的自己,而是找到自己本来的真性”,“想要的”和“去做的”一致的真实自己。正如她发现自己不喜欢、不适合就果断转行,当她坚定地选择保险经纪后,便扎根生长,在行业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而她无论带团队还是教养女儿,也都更崇尚个性化,倾向于让他们自由生长,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批量生产。
一年前,杨超全家就搬到了北京市郊的村子里定居,女儿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这里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尽情跑闹玩耍,这里的社区氛围朴实友善,艺术家聚集,很适合低龄的孩子生活。”
在大家都在追求学区房的时候,这个操作可能会让很多人咋舌,但她却说,她希望女儿自然而然地成长、更多地去感受大自然,在放松的环境中,成为她本来的自己,而不是我想让她成为谁。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帮助他们发现就好了”,杨超选择去创造条件和划定边界,然后任其生长。
由于明亚工作的自由度,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爱好、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学习古琴、书法、中医;带女儿做竹编、去村里市集摆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杨超也将这样的观念带到了团队的管理中,她通过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热烈又轻松的氛围,吸引同频的合伙人,鼓励其发挥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业务路线。
在面试候选人时,她会更关注他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创业精神,以及自我目标管理,她觉得这样的人更适合这个看似管理松散,实则内核稳固、战斗力惊人的团队。
她说自己打造团队是去中心化,“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甚至不喜欢被管理”,所以她更倾向于激发、释放每个合伙人的潜能。
“我理解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天地顺其自然,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坏。它给了我启发,团队中一旦涉及到制度和导向,必然带来反作用,比如以积极为荣,那就会以消极为耻,每个人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状态,最近就是想休息想躺平了,那就按照自己的节奏休息就好了,而不是只倡导单一的价值观要求你积极上进‘卷’起来。”所以杨超不希望以制度和导向,去约束一个自由、开放、创新的组织。
团队每个月都设有轮值CEO,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想法,在基本框架下去规划、带领本月的团队活动,带给团队不一样的风格、启发,不让任何一个人成为团队的天花板,而是集体提升团队的上限。
团队每个月都会从大家的爱好出发,组织不同的集体活动,某个兴趣“入坑”的人多了,还会自发组建起不同的兴趣小组,他们被称为明亚最会玩的团队之一。
与其说是公司,这个团队更像一个社群,灵活又紧密,轻松又努力。这样一支小而精的队伍,接连获得新锐总监团队、杰出总监团队、北京分公司人均业绩NO.1,比起诸多的个人荣誉,这是杨超最骄傲的荣誉。
杨超说,她不认为这是她的功劳,“人对了,事儿就对了”。作为总监,在团队的各种宣传材料中,几乎看不见她的身影,“这个时候团队的新生力量更需要舞台,他们需要被看见,我做一个组织者就好”。
同时,团队之所以能发展如此之快,也和众诚一直贯穿始终的文化:“众智所为,无所不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分不开。
“大树从没想着要为谁而活,只是伴着风雨阳光成长,茂盛后为他人乘凉,开花后赏心悦目,结果后为万物食用,成长好自己,便是给予了他人”。这是杨超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她相信当每个人都认真地去做真实的自己,便自然而然会影响到他人、给他人创造便利。“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团队,都少一点付出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在采访杨超的过程中,她不喜欢说好或者不好,她一直在说的是“真实”:真实地做保险,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做自己。或许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