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在变化中进化,各地从“大海捞针”走向“择优筛选”。项目获取中,各位与信息打交道,不如直接联系掌握信息的人。我们认为,招商人联系到有选址需求的企业,直接打电话沟通最有效。项目获取、见面考察、洽谈签约、企业投产、企业服务。这段时间,我们与招商人对接,谈最多的是项目有效性。所以说,我们关注“招商人与企业负责人”的对接,而不是“招商人与项目信息”之间打交道。项目数量的多少,项目体量的大小,项目渠道的来源,都直接决定了招商的结果。就招商线索而言,最关键的还是找对人,进而产生有效的对接。就招商人而言,需要具备信息对接与项目跟进的能力。毕竟,招商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项目信息获取中,可利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对接企业建好“朋友圈”,有效拓宽招商引资项目信息的来源。这一次,【招商网络】全面升级,为了给各位提供更多有效、真实的项目信息,解决项目获取难的问题。● 基础版,电话对接项目——120个/年,绑定5个账号。● 专业版,电话对接项目——240个/年,绑定10个账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以单位为会员制,每个单位可绑定多个账号使用。基础版和专业版,载体发布不设限,专业版可享受优先推荐。会员单位以及载体信息,都将获得选哪儿及招商网络的推荐位,优先推荐给选址企业。此外,基础版与专业版,还有招商实战线上课程、自媒体宣传及招商网络线下活动免费参加名额等权益。
有人说,招商就像相亲,双方「对眼」才有戏。
企业投资方向、投资需求与当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放在招商引资中,精准的项目就能一拍即合么?并非这样,哪个项目不是一个个去攻克的。当找到项目线索,要像钉钉子一样,深入研究项目所在行业、市场、产业链等,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比如,有的食品企业一开始意向山东,那最后有可能就落在了河南。还有的企业,开始意向某个区,但之后又考虑隔壁区了,难道这种项目线索就是不精准的?再者,有的企业可能对自己投资哪里最为合适,还在考虑决策中。这时候,就需要各位招商人抛出地方的投资优势。
针对各类企业,制定不同的战术。比如,企业最关心原材料,就要着重提园区的地理优势,就算不靠近原产地,也要举例说明,可以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如果企业急需人才,除了列举当地的教育、人才储备以外,还要测算城市的未来潜力,以及相对于大城市的成本优势。从线索获取到项目推进,招商人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主动沟通、靠上服务,提高项目对接的成功率。我们是项目资源的渠道,也是对接企业的工具,更是招商人的社交平台。企业为什么选址?选址关注哪些因素?可能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做出哪些动作和决策?项目对接中,清楚企业的投资动机,摸清自己的本地家底。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得知投资额不大的项目,对接的优先级就没有排得那么靠前。在【招商网络】中,有的企业现在投资体量小,不代表未来没有计划与布局,也许会再次扩产选址,建立联系后可长期获取到投资动向。招商推介和洽谈的专业性,已经从一线城市渗透到区县甚至镇街一级。一位常驻深圳的招商人员表示,来深圳登记找项目的政府机构,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区县、街道皆包含其中,而且个个有备而来。我们看到,就连一个偏远小县城的招商方案,做得都很专业、很细致,并不逊色于北上广。项目对接找对人是关键,但是抓住“黄金对话时间”更重要,这就很考验招商人的专业性。有些招商人,在对接时比较直来直去,企业的某项需求不能满足,项目就直接搁置了。项目信息获取后,能不能有进展,能不能促成见面,能不能落地,这是招商老手与招商新手之间的不同之处。如今,互联网思维都快过时了,为什么产业招商领域没有普及到位?
我们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做一个大屏,做一个产业链数据库。大家都知道吃饭有美团、打车有滴滴,购物有淘宝、京东、拼多多,招聘的时候就是找boss。产业领域没有像消费领域做足够的细分,必然很难有细分下的样板企业,但这样真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