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学的期末成绩出来了,女儿说别人能拿到上百欧,但我们……

教育   教育   2024-03-02 00:20   德国  


文|小渔小渔

位小伙伴们,早安!

前两天,兔牙妹所在的中学发了上半学年的期末成绩单。

她回来后一见到我,就大声说:

妈妈妈妈,你知道吗,有同学跟我说,他们的爸爸妈妈对成绩单是有奖励的,一门功课,如果得2,能奖励10欧元,如果得1,能奖励20欧元!

20欧元!

噢,我的天哪!

语气里充满着惊讶和不可思议。

对兔牙妹来说,20欧元已经属于一笔巨款了。

自从她上了中学,每周的零花钱是5到10欧不等(不过我们也经常会忘记给)。

起初我听了也有点惊讶。在我的概念里,德国的家长崇尚的,不应该是精神鼓励么?

不过后来想了想,也就释然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人都不能一概而论。

德国也一样。

有崇尚精神鼓励的家长,自然也就有喜欢物质奖励的家长。

今年是兔牙妹进入中学的第二年(也即德国中学的“六年级”)。

六年级一共有10门功课:德语、数学、英语、拉丁语、历史、自然和科技(偏生物内容)、伦理、体育、音乐、美术。

那么按照她同学家的这个奖励机制,兔牙妹能拿多少钱呢?

190欧。(是的,九个1,一个2,她自己也很骄傲,是踏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回来的。)

“同学们都问我能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多少钱?”兔牙妹耸耸肩膀,“我跟他们说,一分钱都没有。他们都不相信。”

我听了,想了几秒钟,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她说:

如果你也希望得到这样的奖励,完全没问题,我也可以给你190欧。

其实,我知道她对金钱奖励的想法。

果然,她坚决摇头:

我不要。我拿一个好分数又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让我自己开心。再说啦,我想要的你都已经买给我了,这钱给我也用不上。

我说:

你拿着它,下次看到喜欢的东西你就可以自己去买了呀。

她歪着脑袋想了想,笑眯眯地跟我说实话:

那——还是放你那里吧。放在我这里,我会舍不得用的。

这倒是的。

兔牙妹深谙经济学上的“心理账户”理论。

同样的钱,是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出来还是从他人口袋里拿出来,这感觉太不一样了。

不过话说回来,她对于金钱奖励不是很在意,究其原因,可能也确实如她所说的那样,她想要的,我们都会买给她。


一向来,我对于小兄妹俩在物欲上的态度,很简单:如果他们有什么需求,而且也确实需要,合情合理,那么只要是在我们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的,就尽量满足。

我既不会在孩子面前唠叨诉说赚钱不容易要体谅大人辛苦之类的话,更不会人为地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向孩子提出各种以学习成绩来“交换”的要求。

如果小兄妹俩想要的超出了我们的经济能力或者我个人觉得某个物品对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不合适没必要买,我也会据实相告:

你很有眼光,挑选的东西很好。只是爸爸妈妈暂时没有这笔预算,不过你的心愿我们已经记下了。如果将来条件许可,我们也很乐意帮你达成所愿。

这样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对你当前的年龄段来说并不太合适,不过,这也不意味着你的愿望就不能实现,因为你长大了也能赚钱,到时候咱们一起努力,同样能实现你的心愿。

一旦跟孩子开诚布公,我发现,这反而让很多事情变得特别简单了。

对于得到的,他们会当成是一份如愿以偿的惊喜。

对于得不到的,他们也不会恼怒耍赖,反而会表示理解,同时还会真正去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因为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失望的,从来不是东西得不到,而是,东西不配得到。

东西虽然一时间买不起,但是,你有资格去拥有它,这种”配得感“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感。

它让孩子打心眼里感受到,我是很可贵的,我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他因此也会更善待自己,主动追求更好的自己。

这,也是我期待看到的结果。

我告诉他们,无论成绩分数如何,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

“你是一个很棒的人,配得上这人间所有的美好。”


我从不用金钱或物质去奖励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和刷牙洗脸一样,都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份内事。

既是个人自己份内的事,也就不存在奖励不奖励一说。

换句话说,这事儿,做得好,只对自己个人有好处。

就比如牙齿认真刷,那就少了长蛀牙的可能性,也就不会遭受到牙疼的痛苦,当然获益者是自己。

反之,这事儿做得不好,那也不意味着一切就完蛋了,后面永远有机会可以改进。

比如,某天牙齿没有认真刷,那第二天再好好补刷就好了。

没有人会因为他没做好而去批评指责他。

我希望这个理念能帮助兔牙妹和文艺哥彻彻底底地明白,学习就是一件除了他们自己之外跟其他任何人都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事。

我知道,很多人对孩子的金钱或物质奖励是持赞同态度的,因为觉得奖励能激发孩子的做事动力。

比如孩子对做某件事不太喜欢,动力不足,当知道做这件事能得到一个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后,可能就会说服自己去做了。

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其实这种奖励方式,只是类似于短期兴奋剂的作用,在最初可能有效,可长期看,最终会阻碍“个人自驱力”的产生。

早年,S爸也是金钱奖励的信奉者。孩子读几页书,奖多少钱;干多少家务,奖多少钱……

虽然我极力反对,但他却坚持己见。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最终以”钱的诱惑力逐渐消失“的方式惨淡收场。

原因有二。

其一,孩子对”钱“的感受力,跟成年人对”钱“的敏感度本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做一件事能不能赚到钱,对孩子来说并不特别具有吸引力。能吸引孩子主动去做事的,是这件事本身有没有乐趣,做这件事的方式及过程是不是好玩。

其二,任何事情,但凡靠外力来驱动的,无一例外不是失败。一件事,只有当它真正变成了“我自己”的事,才让做事的人,内心里有一种踏实感,或者说对这事“何时做、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何种结果”拥有主人翁的掌控感。

一旦“这事儿由我做主”,就一定会想办法去把它干好。

向自己证明,我行!这属于人对自我重视的本能。也是自驱力的来源。

而在孩子的学习上以金钱或物质奖励作为目标的本身,意味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再单纯地跟个人的成长进步挂钩,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个人想到的不是“我做的这事,我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而是更在意于“我做的这件事,别人如何评价”。

换句话说,是把他人的反馈当成是自己做这件事有没有价值的评判标准。

这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只有负面影响。

因为阻碍一个人迈出探索未知领域那一步的,永远是内心里“别人会怎么看我”的内耗声音。

我不希望兔牙妹和文艺哥成年后也这样畏手畏脚,深陷精神沼泽地,过着想出离却又没有勇气自拔的人生。

我想要他们学会的,希望他们去关注的,不是如何获得别人的奖赏,而是自己能认可自己,自己能赏识自己,能看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的价值。

自我奖励比他人奖励更重要。

真正的自我成长和满足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评价,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

如果你对自己满意,那么,你已经赢了!


一只游得很慢,但却因此细品了一路风景的渔

小渔的便条贴:


关于咱们的读者订阅月刊,小伙伴问的最多的就是:是否可以不连续订阅?比如这个月的内容是我需要的,那我就付费订阅这个月的,而下个月的内容可能对我的用处不大,那我就不付费不订阅。这样可以吗?


当然可以。按月订阅也正是出于方便小伙伴们各取所需考虑。


三月的期刊(第一期将在3月17日出刊,第二期将在3月31日出刊),我准备趁热打铁把德国中学六年级的课业做一个梳理,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有娃在这个年龄段的你有所帮助呀🤝。


如果小伙伴们还希望在期刊上看到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发消息告诉我。这样咱们的期刊就能更贴合你的需求啦。


也再次谢谢你的信任和支持!


咱们回见🌹!



我这里还有其他宝藏干货要跟你分享。关注公众号「小渔黑板报」后,你可以在后台回复下面的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中学选校」,获取德国中学择校信息;

回复「德国高考」,获取德国高考相关信息;

回复「家长会」,获取与德国老师交流的实用指南;

回复「ILV」,获取八年级ILV相关资料;
回复「五年级」,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五年级相关信息;

回复「德语」,获取德语课业信息;

回复「二外」,获取拉丁语法语选课信息;

回复「中文」,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中文选修课信息;

还有其他更多值得收藏的精彩在等你去发现哟……



为什么要给小渔黑板报加星标?

不加星标,即使你订阅了我,你也可能收看不到我新发的文章,因为微信系统不会主动把我推送给你。加了星标,微信才会主动让你第一时间看到我!加星标三步曲 ♪ :


只需一步,从粉丝升级到订阅用户


我已是小渔黑板报的粉丝,如何升级成为订阅用户?

通过公众号主页“发消息”功能或者每篇文章下拉到底的“发消息”功能,发送“订阅用户”四个字短消息给小渔,我就会将你添加到订阅用户名单上。

订阅费用如何?支付方式有哪些?

当前60欧/月。欧元支付建议首选PayPal,也可通过网银支付。人民币支付建议首选支付宝或微信。如果希望收到当月推送,在当月推送前完成付费即可。

如果不想继续订阅,是否可以随时退订?

是的,可以随时取消订阅。只要通过公众号主页“发消息”功能或者每篇文章下拉到底的“发消息”功能,发送“取消订阅”四个字短消息给小渔,在向你推送完当月的文章后,下月开始,你就不会再收到订阅用户的文章和信息啦。

订阅后,周刊如何获取?

公众号有给订阅用户专门开通的推送渠道,用户订阅后,周刊会以“仅订阅用户可见”的方式发送给用户,用户就能跟平日查看公众号内容一样收到推送的文章和信息了。

我能在订阅之前事先了解到当月周刊的相关内容吗?

当然啦。每次周刊出刊前,我都会预告大家当月周刊涵盖哪些内容,帮助大家提前作了解。

作为新用户,我如何查看往期订阅周刊呢?

不用担心,每次周刊也会精选部分往期内容分享给新用户。



小渔黑板报
一个“有娃在德国念中小学的家庭”都会关注和收藏的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