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带娃去了趟乡下老家,我必须说点如今国内农村生活的大实话……

教育   2024-08-12 15:39   浙江  



蕾蒂丝and尖头盟,我来了。


这几天我和S爸带着文艺哥和兔牙妹回了趟浙江天台老家。


上一次回老家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自从我们多年前出国,S爸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成家,为了方便照顾孙子女,公婆也去了上海后,老家平日已很少有人回。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家渐渐成了一种只在逢年过节时走访旧地的象征。


这一次回老家,一是为了祝贺S爸老家的亲戚里有孩子今年高考考上清华大学,二也是想带文艺哥和兔牙妹感受一下国内的乡间风光,体验一下国内的乡镇生活和德国的乡镇生活的不同特色。


老家在我的记忆里,是典型的乡下风光:热闹和无序并存,生机和杂乱齐飞。在被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包裹的同时,也会处处感受到生活小细节上带给人的不便。


所以,这次回老家前,也做了各种准备。既有物品上的,也有思想上的。


但是,最后发现是我多虑了。



在老家的这一周里,我的“完全没想到”是一个接一个。除了感慨,更有一份思考。


迫不及待地,就想跟你聊聊我对浙江农村如今生活的所见所感。




1|条条大路通小村


在我的印象中,回老家的路曲折又漫长,先坐长途到主县城,然后再坐当地的小巴一路上客下客开开停停最终到村镇上。


小巴的乘客除了当地人之外,还有互相咯咯热聊的鸡和伸长脖子嘎嘎唱歌的鸭。

通往村镇的路是沙土路,坐在车厢尾部又硬又窄的座位上,有时因路面不平,车子上下颠簸得厉害时,人会弹跳到半空。


这次回乡下虽然不用再去赶长途,但自驾出发前依然还是做好了与车同频共振的心理准备。


结果没想到,现在的路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不仅宽阔平坦一路畅通,而且省道线一直铺设到村口。当年路上要花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如今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车行一路,都是这样开阔的视野,这样的省道线,让自驾都成了一种享受:



从省道下来没行几米远,就进了村。村口路侧,竖着一块大石头,“最美乡村”四个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


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进村之路看着很舒服: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村子的角角落落里到处都是人们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河道两旁也是垃圾遍地,天热时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如今,哪怕白天街道上挤满了小摊小贩,但是傍晚收摊过后,整条街道的地面也干干净净,没有一张废纸,没有一个塑料瓶,更没有一滩又一滩的污水。


在村里住的这两天,我竟然没被蚊子叮咬,屋前屋后也没见嗡嗡乱飞的苍蝇。这个小细节确实有惊讶到我!足以说明,农村的居住环境有了底子里的改善。


即使是背街小巷里,也不见一丁点的垃圾。


最让人惊喜的是河道两边,变化得让我完全认不出来了:河水青青,绿植遍地。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只有那几块熟悉的青石板还提醒着我们这就是当年的那条满是垃圾的河道。


老家的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第一次看到村里竟然有这么美的夜景,不夸张滴说,就这条走廊,我都呆呆地注视了很久,越看越有韵味,它温暖而低调的光线,不仅让眼睛感觉非常舒适,更让人感到精神特别放松。




乡下还保留着老街,和当年的残破黯淡风雨飘摇相比,如今的老街已成为另一道“回忆历史”的风景线。


老街两边的房子,在尽可能保护外观的基础上做了修缮和加固。”齐“是当地的大姓,这是很有年代感的古建筑——齐氏民居。

古旧的木房子外墙上,还留着六十年代的标语:



老街的居民多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已和老街融在一起,不愿离去,而年轻人已一个个离开这里到城市里去寻觅更多机会去了。


能看得出来,为了让这些留守老人有个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老街房子的外观虽然还保持着旧貌,但内部已装修一新,从前摇摇欲坠的楼板现在也已用水泥和亮面地砖替代,灯光也比从前亮堂多了,屋子里日常所需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看着很现代。


为了让老街更有生命力,有不少房子的底层已被改建成可用于售卖各种特产的临街小铺。


老街的石子路一步一步带着我们走回梦里的曾经(当看到老街的路还保留着当年的原汁原味时,我有一种由衷的欢喜,真的,如果它被改建成水泥路,那么这份时光的味道就少了很多):



老街的光阴有迹可循,杂糅在生活的小细节之中。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特别喜欢这些墙角下的小竹凳,看着很有故事感:


为了能吸引年轻人过来旅游打卡,老街也穿插了一些当下的时髦元素,走在路上,时不时地会看到旅游布景标语,和老街厚重的历史感形成很有意思的反差萌:


走在老街上,我总有一种时光被放慢的感觉,不急不躁,微风正好。S爸也在老街上找到了儿时的印记,他指着青石地面上的一个小凹坑很惊喜地喊:“它竟然还在!我们小时候叫它仙人脚,传说这里被仙人踩过一脚!”


在乡村被“城镇化”“现代化”的今天,能把这些旧时的当地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推倒了重来容易,但要新旧结合且过渡丝滑,的确需要动一番脑筋。




2|各种乐不思“暑”的文娱大餐


第一道硬菜:夏天里的冬天


这次带文艺哥和兔牙妹回老家,临行前特意让他们把从德国家中带来的桌游棋牌等游戏也放进行李箱,想着万一他们觉得无聊还可以拿出来玩。


可没想到,这些游戏后来都没迈出行李箱一步,因为老家当地新开发的各种文化旅游项目已让他们玩都玩不过来了。


当S爸的老家好友给我们发消息,告诉我们当地有哪些可以玩乐的活动时,我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老家还开发了滑翔和滑雪的项目!


在浙江这种地面温度能把鸡蛋都烫都熟的天天43度高温天里,居然还能感受到冰雪世界带来的清凉,这真的有震撼到我!


“真的不是冬天的滑雪吗?”我一连问了S爸好几遍。


文艺哥和兔牙妹知道夏天还能去滑雪后,脸上的幸福和激动不亚于听到学校宣布大考被取消。


山里的室内冰雪世界既是娃们的乐园——可以投入地玩超长时间,也是老父亲老母亲们的乐园——可以投入地刷手机超长时间。


文艺哥和兔牙妹选的是4点过后的晚场,晚场可持续至9点闭馆。原本计划只玩两三个小时就出来的小兄妹俩,结果一直high到9点闭馆才恋恋不舍地出来。


整整5个小时!


真心过瘾!


据兔牙妹说,雪场对滑雪初级玩家非常友好,几乎都是较为平缓的蓝道坡度。


除了雪道外,乐园里还有其他各种娱乐设施:冰雪迷宫、冰滑梯、不倒翁……


大小皆宜,会滑雪的不会滑雪的也都皆宜。


即使是无声的动图,你都能感受到兔牙妹哈哈哈的魔性笑声:

让我觉得很赞的是,雪场很贴心地提供了滑雪所需的衣物和器具。而且娃们玩得满头大汗也没感冒,可见衣物的保暖程度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项目,我真的觉得特别适合带娃暑期回国的家庭,一定能成为娃记忆中的亮点。


第二道硬菜:和李白同游超酷数字文化馆


老家当地人都说“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此话不假。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孟郊、刘长卿、白居易、元稹、韩愈等 300 多位诗人,留下了 1300 多首吟诵天台山的诗歌。


去年带文艺哥和兔牙妹回国,带他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从此他们对“李白”有了老朋友似的熟悉感(其他的诗人名字对他们来说忒眼花缭乱了,不大记得住,李白就简单了)


因此,这一次在当地的天台山诗路文化数字馆里再次了解到李白的故事,对文艺哥和兔牙妹来说,就等同于是“复习题”了。


文化馆在细节上也做得很用心,入馆大厅一侧供游客休息的区域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茶道座椅,还有高至天花板的书柜,里面的藏书供人自由取阅。


为了让游客们能“沉浸式”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氛围,馆内可借用汉服并为游客录制拍摄一段小视频。


文艺哥和兔牙妹都是第一次体验汉服,起初还有些小犹豫,结果上身后两个人都喜欢得不得了,舍不得脱下来。后来就这么穿着游览了全馆。


文艺哥的汉服斯带儿:

既然是文化数字馆,当然重点是新科技。


馆里既有VR的唐诗体验,带你穿山过海,仿佛化身成一只鸟,感受诗词绝美意境,也有5D动感电影,让你领略天台山的历史故事和绝美风光。


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介绍做得不枯燥有故事感且吸引人,尤其是吸引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数字馆做到了。全程参观下来,文艺哥和兔牙妹都参与感很强,也足以见得数字馆在设计节目时的用心了。


接下来咱们就要上第三道硬菜了——在游船上穿越时光隧道


先给你们来个动图震撼一下,啥叫穿越时光隧道:

这道硬菜真的太精彩了,我打算放到下一篇好好跟你详细分享。毕竟文章太长内容太多,你们也会看得很累。


好咯,那咱们先聊到这里哈,一会儿我也将再次带娃出发,前往云南,咱们稍后再见噢!


带娃在国内东奔西走的小渔




我这里还有其他宝藏干货要跟你分享。关注公众号「小渔黑板报」后,你可以在后台回复下面的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中学选校」,获取德国中学择校信息;

回复「德国高考」,获取德国高考相关信息;

回复「家长会」,获取与德国老师交流的实用指南;

回复「ILV」,获取八年级ILV相关资料;
回复「五年级」,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五年级相关信息;

回复「德语」,获取德语课业信息;

回复「二外」,获取拉丁语法语选课信息;

回复「中文」,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中文选修课信息;

还有其他更多值得收藏的精彩在等你去发现哟……



小渔黑板报
一个“有娃在德国念中小学的家庭”都会关注和收藏的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