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把孩子养好的能力,不在经济实力,而是这四个字……

教育   教育   2023-12-23 14:00   德国  

文|小渔老师

位,早安!

今天,想跟你们聊点咱这个公众号背后的事。以及,我对家庭教育的一点思考。


1|一条怒气冲冲的留言引发的思考

上周六发文后,收到几条留言。

其中一条如下:

写公众号两年,第二次收到这样的留言。

既是第二次,当然就没啥新鲜和惊讶可言,反倒有一种莫名的喜感。我甚至有种想要恶搞的冲动,很想在对方的坏情绪上再补一刀:兄台,不急,我还有一娃呢,绝对符合实力显摆标准,您要不要了解一下?

观之其他读者的留言,聚焦点都在育儿的青春期困惑及德国中学的学习策略方法上。

只有这位,把一篇文章的重点解读得如此清奇,也着实让人拍案叫绝。

我当时想,到底要不要回复呢?

回复吧,说实在的,对于这种显然不明白文章重点在哪儿的人,你跟ta无论讲啥,都是徒劳。这认知就不在可以沟通的范围内。

你说不回复吧,ta又给你留言了。而且,一般留这种言论的人,内心戏都是这样的:

看你敢不敢把我的话在留言区展示出来,你要是不敢,哈哈,就说明你心虚,说明被我戳穿了你的真面目!

我想,嗯,这既然来都来了,言都留了,估计也是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

不过呢,这位兄台估计不知道的是,我这公众号是2018年之后注册的,系统不支持留言发表功能,所以留言再精彩,也没办法公开。

这估计会让对方狠狠地失望了。

那咋办?

思考了两秒钟后,我想到了这个公开回应的办法,满足一下ta的内心期待。

ta的这席话,无非就是想引起咱的玻璃心碎一地。不知道ta看了我的公众号介绍没,在咱家心理学教授身边潜伏那么多年,我早对自我宽容得一塌糊涂了。我连自己的真缺点都坦然以对,快乐放过,更何况是旁人无中生有的抨击,那更是不能撼动咱宽以待己的心啊。

而且这些年,在心理学队友的耳濡目染下,咱还多了一个癖好,就是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这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的心态做个分析。

这类人是什么心态呢?

心理学上对此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Projection”(中译:心理投射)。它指的是: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说得直白点,就是“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并且站在道德评判的角度去衡量对方。”

因此,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评价,未必是外界事物的客观真实面貌,但必定是个人本性的真实展现。

或者这样说,与其说一个人表达的是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如说实际暴露的是ta内心世界的真实模样!

所以……,这位兄台的内心世界是个啥样,咱也就不再多说了。

我回复ta的,只有一句话:一个人的解读角度,恰好体现的,是ta个人的心态。

最后,为了减少咱的文章对这位兄台脆弱内心世界的伤害,我很贴心地为ta彻底屏蔽了咱的公众号。皆大欢喜。


2|思维格局才是给孩子的“兜底”实力

上周六的这篇文章,说的是我在一个普娃有起有伏的成长过程中所感悟到的真实心得。

把这份心得分享出来,只是为了告诉同样站在困惑点上的家长朋友们,一是不要焦虑,随着孩子青春期大脑的日渐发育完善,他们身上的有些不足会自然改善。二是不要担心,只要把孩子的心理养健康了,孩子也会从“后进”的状态一点点赶上来。

文中所有的实例材料,也旨在表明,以这样的教育思维去陪伴孩子成长能见到成效。

仅此而已。

没想到会被人“深刻”解读成另一番模样。

也是。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ta的行动方式。

思维积极的人,关注的是如何把他人的经验学到手,为己所用。因此反思、借鉴、实践,存耐心,扛挫折,积跬步,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

思维懒惰的人,想的是,凭什么别人有我没有。可一想到要花力气精力去做出改变,他们却恐惧极了,那等于是要了他们的命!所以,通过抱怨世间的不公,嫉妒、谩骂、打击他人以此来获取自我心理上的平衡感(虚假又自欺欺人)——是他们用来自我麻痹的唯一方式。

很多人,就这么的,过了满腹牢骚的一辈子。还连带着让ta身边的人也受了苦。

一个人,最了解的是自己,可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

我也曾陷入“懒惰思维”而并不自知,这几年接触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籍后才意识到,唯有我看待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生活才会慢慢转变成我心目中所期待的样子。

育儿,也是如此。

我不敢说自己在教育上的思考有多深,或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对各种教育理念、思维模型努力摸索与学习中,一天又一天,通过阅读,更付诸实践。

用时间换积累。

我刚看了一下自己今年的微信读书记录。灰色表示当天没有阅读,蓝色、深浅代表的是阅读时间长短,深蓝色的,很多时长在2小时以上。要是有人想说我显摆,那咱就大方承认:

读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思考和输出。

5802个笔记,留在了391本书上。

持续地读,持续地思考,就是希望能通过阅读,提升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格局认知,打破自己固化的旧有观念。

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的认知圈的高低(并非知识层面的认知,而是思维层面的认知)决定了他在问题的分析上,能达到的是哪一个层级。

或者说,他的思维认知高低,决定了他能把问题解决到什么样的程度。

认知圈层浅,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看到的是现象。而认知圈层深,就能看到问题背后更接近底层逻辑的那一面。也就是说,能看明白问题的本质在哪儿,当然也就能更彻底地把将问题“连根端起”。

这,也是我渴望自己能拥有的能力。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其实他越来越需要的,并不是具体哪道作业题上的帮助,而更在于思维格局上的指引。一旦孩子看清他和他的目标之间,人生的路径该如何走,他就会走得更坚定更全力以赴。

我想,假如孩子将来有一天面临人生的重要节点需要做出选择,那么希望那时的我,能为他提供出真正有远见有价值的建议。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妈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能为孩子提供的“兜底资源”了。


3|提升思维格局的几种方法

今天文章结束前,跟大家说说几种提升思维格局的方法,也是我个人经过实践后非常认同的:

1广泛阅读:多读书咱们都知道。但是,最有效果的阅读是,先遇到问题,然后再去书中寻找答案。当然,咱们都知道,能提升思维格局的书并不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小说,而是偏重于知识技能性的书籍。

这一类书籍,建议最开始可以选理论与生活事例相结合的,这种叙述方式对刚接触该学科领域的人而言,阅读起来不会太吃力。这类书我把它称之为“理论的桥梁书”。等对该学科的基本术语已了解一二后,再渐渐转成更专业的更偏重纯理论的书籍,收获也会更大(这也是桥梁类的书籍看多了之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所谓量变到质变,到了后来,你会感觉这些入门级的科普已经有些浅了,因为你会发现,你的一些问题,它已经没法解答了。这也说明,你的思维层级已进入了更深的领域)。

2学习新技能:其实新技能并不是说要去掌握一门多么复杂的技术,咱们只需要把它看成是动手去做一件自己从没做过的事就可以了,比如组装一件物品或者学做一道菜都行。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可以刺激大脑的发展,形成跨界的思维模式。

3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与来自不同文化、专业或者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可以帮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让你跳出聚焦自我的心态。交流最重要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学会提问。

4实践和经验积累只阅读,然后在大脑的想象中完成实践的过程,这并不能算是真正获得。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去应证理论的正确与否,才能真的改变大脑的回路,促进大脑神经元的生长。

5反思和自省:经常思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下意识的反应多是来自于自己未成年时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面对一件事脑海中不假思索出现的第一句评论,往往是非理性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育儿中更是如此。

最后,和各位分享一句话:你真心相信什么,什么就会真的发生!

我在这里,也诚祝读文章的你,心想事成!圣诞快乐!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吧。咱们下期再会呀!🌹



我这里还有其他宝藏干货要跟你分享。关注公众号「小渔黑板报」后,你可以在后台回复下面的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中学选校」,获取德国中学择校信息;

回复「德国高考」,获取德国高考相关信息;

回复「家长会」,获取与德国老师交流的实用指南;

回复「ILV」,获取八年级ILV相关资料;
回复「五年级」,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五年级相关信息;

回复「德语」,获取德语课业信息;

回复「二外」,获取拉丁语法语选课信息;

回复「中文」,获取德国文理中学中文选修课信息;

还有其他更多值得收藏的精彩在等你去发现哟……



为什么要给小渔黑板报加星标?

不加星标,即使你订阅了我,你也可能收看不到我新发的文章,因为微信系统不会主动把我推送给你加了星标,微信才会主动让你第一时间看到我!如何加星标?点开公众号主页右上角“…”,就能看见“设为星标”  :

小渔黑板报
一个“有娃在德国念中小学的家庭”都会关注和收藏的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