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学会在疫情期间成立了研学工作委员会,旨在推进国内海洋研学的发展。研学工作委员会已发布三项标准,包括海洋营地和基地认证、海洋研学导师标准以及海洋科普进校园标准。”
2024年8月20日至22日,第十届WWEC教育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幕。会展面积近3万平方米,6000+家教育及各类企业参与、300+位演讲嘉宾、大会总人流量超过五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万。
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鄂生先生以《研学课程化的基本逻辑与方法》为题,分享了研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王鄂生
王鄂生,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科普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
以下内容摘自王鄂生的演讲: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中国海洋学会在疫情期间专门成立了研学工作委员会,旨在推进国内海洋研学的发展。自成立以来,我们推出了三项标准:海洋营地和基地的认证标准、海洋研学导师的标准,以及今年发布的海洋科普进校园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海洋研学和海洋科普的发展。
今天,我将从较为微观的角度探讨研学旅行中的痛点问题——课程化问题。在研学旅行行业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育性如何呈现?课程水平如何?特别是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课程的机构,在与学校的沟通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我将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期望的课程类型,并希望我的解读能够为大家在研发课程时带来一些启发。
一、基础教育的政策背景
基础教育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领域。如果要从学校或教育局的角度来谈研学课程,首先必须关注政策的变化。以下是几个关键文件:
1. 2016年文件
打开了研学学校的市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
推动了教育的双减和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文件。
3. 各省配套文件
各省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出台了具体的落实措施,例如浙江省的相关文件。
4. 浙江省《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南》
这是国内首个省一级或市一级的研学课程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规范了进入学校的研学课程应具备的特性。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
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如下:
1. 国家课程体系
根据2022年新课标,研学旅行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是国家严格规范的课程,列入教育教学计划,需要保证学时。
2. 课程性质
强调“教育+思政”,不仅注重教育性和知识性,还强调思政特性。
3. 关键理念
浙江的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课程的关键理念,包括教育性、体验性、综合性和现场性。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的课程指南强调了四个主要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解决问题、创意物化。具体来说:
1. 价值体认
通过自然和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成长的关系。
2. 责任担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培养不同的个人责任。
3. 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意物化
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成果。
四、课程设计方法及案例
中小学研学课程的规划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 评估资源
评估区域内的研学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学生需求。
2. 确定目标
根据办学目标确定研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3. 选择内容
选择符合目标的内容。
4. 组织实施
进行课程实施。
5. 评价反馈
进行课程评价和反馈。
五、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研学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1. 自然类
如动植物、生态、资源和灾害等。
2. 地理类
如地质、地貌等。
3. 历史类
如历史文化遗迹等。
4. 人文类
如传统文化、艺术等。
5. 科技类
如科技创新、科学实验等。
6. 体验类
如手工制作、实地考察等。
六、课程组织方式
课程组织方式特别强调串联式,即进阶式。基地和营地应提供前后衔接递进式的课程,而不是单一模式。例如,宜昌基地的成功经验表明,围绕营地形成辐射性的课程供应体系是最受教育行政部门欢迎的。
七、成熟的学习模型
推荐使用成熟的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模型,确保学习效果。例如,在陶溪川做陶瓷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等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学习过程。
八、逆向设计方法
逆向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引进和推介。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九、案例分享
以海洋研学为例,通过贝壳分类活动,可以实现博物致知、具身认知和实践解决三个研学目标。通过观察、分类和描述,学生可以了解贝壳的生物知识和生态学知识,同时提升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报道,后续将持续更新,关注【WWEC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