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社区的结合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同时,提升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我们学校的帮扶工作已从硬件支持转向软件支持,下一步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帮扶计划,帮助欠发达地区提升健康教育水平。”
2024年8月20日至22日,第十届WWEC教育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幕。会展面积近3万平方米,6000+家教育及各类企业参与、300+位演讲嘉宾、大会总人流量超过五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万。
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著名教育专家卢慧文女士关于《健康教育进校园——全球视野和学校实践》进行演讲,分享了协和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以下内容摘自卢慧文的演讲:
一、现状:“重要,又不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想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学业成绩与健康危机
6月底,中小学期末考试结束但成绩尚未公布时,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海边旅游以避开成绩揭晓前的紧张气氛。然而,在收到孩子的成绩报告后——从年级前50名跌至200名——这位家长感到非常失望。尽管如此,当孩子因海鲜过敏而需紧急送医抢救时,家长突然意识到,相比孩子的健康,其他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了。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只有当健康问题真正出现时,人们才会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在平时,学业成绩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
故事二:心理讲座中的情感共鸣
在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中,原本计划作为暖场活动的一个环节——邀请家长们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支持情况——却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许多家长和老师泪流满面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因此对如何帮助青少年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意外的成功表明,当成人能够正视并解决自身的情绪困扰时,他们便能更有效地支持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
这些故事反映了我们在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矛盾:虽然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如《健康中国2030纲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常常被边缘化,无法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空间。
二、全球视野下的“他山之石”
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健康教育领域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 美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贯穿所有州的“健康与幸福”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与环境健康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 芬兰
采用递进型主题式课程设计,确保健康教育从幼儿到高中阶段逐步深入,并将其纳入主流课程体系。此外,芬兰通过健康教育作为跨学科整合的枢纽,成功地将经典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
基于上述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核心课程定位
应在初高中阶段给予健康教育足够的课时保障,特别是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
跨学科融合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让健康教育融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能力培养。
过程性评价
减少对健康教育成果的统一考核压力,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估,避免走入“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误区。
家校社合作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支持网络。
三、健康教育的协和实践
尽管面临诸多限制,我们的学校仍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健康教育路径:
1. 体育运动保障
优先保证体育课的时间安排,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趣味运动会和亲子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户外锻炼机会。
2. 心理健康促进
通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以及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和其他心理问题。
3. 见缝插针的课程设置
利用班会课、雨天体育课等碎片化时间,灵活安排健康教育内容,如护牙护眼讲座、健康教育社团等,力求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1. 多方协同
健康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内部,而是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家长应成为孩子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社区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专业力量加持
亟需引进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支持服务,特别是在处理特殊需求儿童的问题上,以便及时有效地回应教师和家长的需求。
3. 扩大覆盖面
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已显著改善,下一步应关注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和终身健康等方面的软实力提升,助力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最后,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报道,后续将持续更新,关注【WWEC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