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予教育力量,教育塑造未来。引用吴岩部长的话,让我们在新领域上开拓创新,形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为高质量的未来做出贡献。”
2024年8月20日至22日,第十届WWEC教育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幕。会展面积近3万平方米,6000+家教育及各类企业参与、300+位演讲嘉宾、大会总人流量超过五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万。
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主任、数字技术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王辉带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数字人才》主题分享,介绍了北京城市学院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在新时代数字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回答了作为高校如何看待高质量数字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
王辉
王辉女士,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主任、数字技术产业学院执行院长。
以下内容摘自王辉的演讲:
一、北京城市学院简介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今年恰逢建校4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我们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有所不同,始终坚持公有办学的性质。尽管我们是民办学校,但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致力于服务区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主要围绕五大领域: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服务。
二、信息学部与数字产业学院
信息学部成立于1984年,计算机电子类相关专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我们有两个产业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和数字技术产业学院。自2016年起,我们与企业展开了密切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获得官方认可。这些认可不仅肯定了我们的办学模式,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三、数字战略与人才培养
1. 数字战略的背景
从2015年国家提出“数字中国”战略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陆续出台。2023年,沈指导明确了具体布局变化。从教育界的视角来看,数字中国和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
·数字时代新质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专业设置培养这些能力?
·AI+教育的技术发展背景对专业提出了哪些要求?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1)跨学科和综合性
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引入更多的交叉学科内容。
2)产教融合
2018年,国家出台了推进产教融合的相关文件。我们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具体做法包括:
订单班:早在2010年,我们就开始以订单班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初期主要面向实习和就业。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于是逐步引入了企业标准,建立了产业学院。
校企共研课程:我们与企业共同研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项目驱动: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校企合作的实践
1. 合作历程
自2010年起,我们就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早期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实习和就业方面。2010年后,我们逐步推进订单班,通过企业定制化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满足企业需求。2017年,我们正式将产业标准引入学校办学,建立了产业学院。
2. 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组织结构:我们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确保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课程建设:我们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的项目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
师资队伍: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师资队伍,既有高校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专家,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系统: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产业环境,包括自建的千余平米的主动式学习空间、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企业化的班级组织模式和职业化的素质培养体系。
五、成效与影响
通过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1. 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或软著,部分学生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了全国铜奖。
2. 课程体系推广
我们不仅在校内推广了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在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参与了北京市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3. 社会关注
我们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大量参观学习的团体。
六、新时代的思考
1. 教育生态的变革
吴岩部长提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教育的生态,变革了教育组织的形式、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机制。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2. 课程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解决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问题,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在数字技术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终身学习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
科技赋予教育力量,教育塑造未来。引用吴岩部长的话,让我们在新领域上开拓创新,形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为高质量的未来做出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报道,后续将持续更新,关注【WWEC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