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吴昺兵、贾康|城乡要素流动在乡村PPP项目中的实现方式:新机制下的新要求

财经   2025-01-23 20: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

城乡要素流动在乡村PPP项目中的实现方式:新机制下的新要求

作者简介

吴昺兵(1992—),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康(1954—),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

摘要

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乡村发展,旨在推动城镇资源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的优化融合和要素生产力的提升,这与以城乡要素流动为内在动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相契合。乡村PPP项目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受政策导向、项目的盈利能力与规模经济、行业属性、毗邻城乡的公共需求的同质性和要素的互补度等因素综合影响,可分为产出完全服务于“三农”、城乡产出一体、城乡打包和城镇产出辐射乡村四类,其表现存在行业和区域异质性。在新机制出台背景下,因乡村PPP项目盈利能力天然弱于城镇PPP项目,政府旨在实现公共品供给提质增效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旨在逐利的商业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乡村PPP项目中更突出。因此,以提高投资回报率为指向的规模经济是融合城乡资源、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杠杆。城乡产出一体和城乡打包方式,可成为新机制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品供给的主流方式。下一步,应加强乡村要素市场培育、完善相关制度、以城乡要素流动为纽带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新机制在乡村公共品供给上发挥更积极、更可持续的作用

关键词

乡村PPP项目;城乡要素流动;乡村公共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引用格式

吴昺兵,贾康.城乡要素流动在乡村PPP项目中的实现方式:新机制下的新要求[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5,27(1):3-22.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问题提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正视城乡发展差距,以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不仅体现在城镇居民和农民获得的基本生存发展权的保障程度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培养、产业资本积累、区域要素吸引和集聚等能力上。基础设施系统决定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流向,以及城乡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程度,应将城乡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基于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别和跨域范围,完善多方参与的治理结构,以增强城乡公共品供给的互动与可持续。城乡要素流动是将城乡公共品供给作为一个整体的关键纽带。现阶段,中国乡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解决乡村问题,应运用新理念,挖掘新资源,采用新模式。中央一号文件自2013年起连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以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发展韧劲。在政府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供给乡村公共品,既有利于满足有效需求,又可降低完全市场化引发的次生治理问题,更好地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与优势互补的现代公共治理与微观项目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的一种体制机制创新,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实现集体利益的有效方式,被视为私有化的一种替代方案。经过多年发展,PPP模式在德国、南非、日本等国的乡村治理成效明显。中国自2013年底开始重点推进PPP模式,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应基于不同类型的项目需求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PPP等方式。
二、边际贡献

新机制要求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度,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作用,影响了乡村PPP项目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方向与效率,这既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公共品供给的机遇,对民营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新视角,全面梳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进入执行阶段的乡村PPP项目的实践现状:一是分类分析对比城乡要素在乡村PPP项目中的不同流动方式,分析流动特点,总结要素结合优势与成效;二是总结影响城乡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剖析要素流动梗阻;三是提出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对接新机制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品供给的要求,以多元主体共建推动乡村公共品的高质量与可持续供给。

三、结论与启示

在“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导向下,以化解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为主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抓手型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为着力点形成多元主体共建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2023年及其之前实施的PPP模式,及自2024年起推广的新机制供给乡村公共品所遵循的共同逻辑。现阶段,新机制实践尚未完全开展,本文以2023年之前的乡村PPP项目为分析对象,其制度环境与实践土壤将与新机制项目存在较大不同,加之公开数据可得性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结论在新机制实践中的应用,但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客观规律,与新旧模式在乡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共同遵循,本文所总结的乡村PPP项目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即产出完全服务于“三农”、城乡产出一体、城乡打包和城镇产出辐射乡村,仍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新机制下城乡要素流动的特点,并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增强新机制供给乡村公共品的有效性提供以下借鉴。

第一,乡村PPP项目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主要受政策导向、项目的盈利能力与规模经济、行业属性、毗邻城乡的公共需求的同质性与要素的互补度等影响,在新机制出台前,政策导向与政策资源的支持程度是影响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机制出台后,项目的商业模式、市场规模等市场机制主导的因素对项目的发展愈发重要。

第二,乡村项目的盈利能力天然弱于城镇项目,对财政付费的依赖度较高,同时受制于基层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以规模效益为杠杆的城乡产出一体、城乡打包项目是城乡要素的主要结合方式,在新机制下,此两种方式将更显主导性。

第三,在城乡要素结合的过程中,乡村应主动作为,通过健全乡村要素产权制度、培育乡村要素市场、寻求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增强乡村要素的获益能力和扩大与城镇要素的结合范围,谋求新机制下的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发展绩效。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第3—22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5年第1期

· 2025年重点选题

· 2024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