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 | 第45期轮值主编和推文介绍

学术   2024-09-13 20:02   湖北  

—第45期—

轮值主编和推文介绍

Marriage and Family

01#




轮值主编介绍

董浩,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委会理事,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历史人口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Q1)、《BMC Public Health》 (Q1)、《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Q2)等期刊编委/副主编。 

研究涉及人口与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比较历史人口学、定量研究方法等领域,主要从个人生命历程和家庭多代传递的视角,构建和整合分析18世纪以来东亚、北美和欧洲的户籍登记、人口普查和社会调查等微观数据,关注社会历史制度环境、人口家庭行为和不平等现象三者的长期互动和国际比较。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Demography》 (2篇)、《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PNAS》等国际期刊和《社会学研究》(3篇)、《历史研究》、《人口研究》、《社会》等中文期刊。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并作为项目共同负责人或首席国际合作专家,承担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RGC)、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多项大型基金项目。研究工作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美国人口学会(PAA)Travel Award、国际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委会(ISA-RC28)Aage. B. Sørensen Award等。

02#




推文作者介绍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刘睿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是健康社会学、历史人口学、社会分层。目前关注家庭互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

沈小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涉及家庭人口学、社会分层。目前关注青年婚姻、家庭不平等、低生育率等话题。论文已发表于《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等期刊。

肖志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教育和教养的社会分层,人口迁移等,论文已发表于《社会学评论》等杂志。

03#




推文介绍

本期主题为“历史人口学视角中的家庭”。伴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发展,我国的婚姻家庭生活正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迁。学界同仁已从丰富的理论和实证视角进行了大量重要的学术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中国家庭变迁的深刻理解。笔者近年来也向同仁先进们学习,关注当前我国在人口家庭领域的一系列社会政策变革,尝试评估如“离婚冷静期”、“二孩政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具体制度变革如何影响家庭行为(董浩2023;杜永潇和董浩2023,2024)。期间,时常感受到中国家庭在当下与过往、变迁与传统之间的张力。要更好地理解中国家庭的“变”,确实需要更好地了解其“不变”,而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就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在荣幸接受郑丹丹老师的信任和邀请之后,笔者就考虑基于自己在比较历史人口学领域的一些积累和浅见,推介几项有关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国际比较的大规模微观数据研究工作,以期与学界同仁一道推进有关中国家庭“变”与“不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交流。

有关如何理解社会变化,对比较历史社会科学(包括历史人口学)影响深远的社会学家Charles Tilly在《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一书中写道:“‘Social change’ is not a general process, but a catchall name for very different processes varying greatly in their 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Stage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assume an internal coherence and a standardization of experiences that disappear at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real social life.”诚如所言,在理解家庭变迁中,大家时常会在总结宏观时代特征与体察微观家庭日常之间迷失。

家庭研究是历史人口学一以贯之的主题之一,新近的一些研究为我们统合宏观家庭变迁与微观家庭行为提供了一个长期、比较的量化视角。20世纪后半叶以来,历史人口学研究在国际学界蓬勃发展,尤其得益于数据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基于教区记录、户籍登记等多种系统历史资料,构建了大量大规模、长时段的个人或家庭层面的微观数据库。这些新的微观数据不仅时间跨度长、体量庞大、可覆盖较大规模人口,更可详细、动态地记录延续多个世代的个体生命历程和家庭关系结构。所以,历史人口学者得以细致刻画亲缘互动和家庭行为,进而借助部分历史人口数据的规模大、代表性好的特性,将对个体家庭的观察总结上升为一个群体、一个时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征,较好地统合了对家庭变迁的宏观概括与微观经验。




本期共推介四篇研究。第一篇是著名历史人口学家Steven Ruggles教授就任美国人口学会(PAA)主席时的主席演讲(Ruggles 2015),利用美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系统刻画了近200年美国家庭变迁及其与家庭经济分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篇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历史人口学指导委员会主席Martin Dribe教授与其他欧美多国历史人口学家们合作的一篇国际比较研究(Dribe et al. 2017),首次利用微观人口数据系统地展现了人口转型中家庭生育行为的变化时点及其社会经济分层模式。

第三、四篇是笔者与李中清(James Z. Lee)教授、康文林(Cameron Campbell)教授、黑须里美(Satomi Kurosu)教授、杨文山教授等东亚历史人口学家合作的工作(Dong et al. 2015, Dong et al. 2017)。我们通过长期合作,联合各国学者和团队,形成了“东亚家庭与人口史共同体(EAP II)”,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东亚历史人口数据构建、整合和比较研究。具体地,第三篇推介研究对比了东亚三个历史人口中,父母及亲属同住如何影响儿童存活,发现相关亲缘影响在中国和日本都存在明显的“长幼有序”偏好差异,凸显了东亚家庭文化传统共性及其与西方不同的独特影响。第四篇介绍了比较历史人口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新近构建的一系列东亚历史人口户籍微观大数据,供感兴趣的同仁进一步了解这些数据,一起思考和探讨利用历史人口学数据和视角拓展未来家庭研究的可能性。

我邀请了蔽中心三位优秀的博士生同学合作完成本期推介,在此感谢他们的付出,并恳请各位同仁未来多多给予他们鼓励和关照。谢谢!

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Dong, H., Manfredini, M., Kurosu, S., Yang, W., & Lee, J. Z. (2017). Kin and birth order effects on male child mortality: Three East Asian populations, 1716–1945.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8(2), 208-216.

Dong, H., Campbell, C., Kurosu, S., Yang, W., & Lee, J. Z. (2015). New sources for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 Historical population panel data from East Asia. Demography, 52(3), 1061-1088.

Dribe, M., Breschi, M., Gagnon, A., Gauvreau, D., Hanson, H. A., Maloney, T. N., ... & Vézina, H. (2017).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ertility decline: Insights from historical transition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Population studies, 71(1), 3-21.

Ruggles, S. (2015). Patriarchy, power, and pa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families, 1800–2015. Demography, 52, 1797-1823.

Tilly, C. (1984). 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董浩.(2023).此情或可待:“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社会学研究》(01),138-160+229.

杜永潇 & 董浩.(2024).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响应——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社会学研究》(01),64-86+227-228.

杜永潇 & 董浩.(2023).城乡融合视角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差异与长期趋势:1960~2018.《人口研究》(04),98-113.


轮值主编:董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审核:罗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辑:廖怡芸(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微信号|marriage-family

投稿邮箱|marriage_family@126.com

宋婧 | 第44期轮值主编和推文介绍

佳作译介|“玻璃饭碗”: 韩国公共部门女性的晋升阻碍与工作保障

佳作译介|端起“橡皮饭碗”:中国沿海地区女性从受雇领薪到自雇创业的转变

佳作译介|跨越性别偏见做生意:以香港跨境保险业中的高学历女性为例

佳作译介|“人往低处走”的选择:一项关于中小城镇女性回乡创业的研究

婚姻家庭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