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0日,陕西省礼仪协会理事会暨2025迎春团拜会在西安市建国路雍村饭店举办,習儒斋主以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身份出席会议,听取2024年度协会各项工作总结报告和2025年度工作布署。
陕西省礼仪协会会长文锦玲老师亲自主持会议,回顾2024,对副秘书长王博太在2024年度参与组织唐诗文化节庆活动表示肯定,展望2025,希望全体会员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续推动礼仪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中华礼仪传播与推广做出更大贡献。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2025年陕西省礼仪协会理事会暨迎春团拜会旨在加强协会内部交流,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展望新一年的发展目标,同时以团拜会的形式迎接新春佳节。文锦玲会长致开幕词,回顾了协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随后,各理事单位代表就本单位工作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在会议的议程中,还特别安排了新一年工作计划的讨论和制定环节,确保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会员单位和社会。
本届会议亮点体现在执行会长周黎安做了2024工作报告,党支部书记于爽做了2024党建工作报告,会长文锦玲公布了2025年轮值会长负责的每月沙龙活动草案,现场为新增补3位理事,两位副会长、一家副理事长单位授牌。随后,大家就协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会议还成功举办了迎春团拜会,增进了理事会成员及特邀各界人士之间的友谊和合作。通过本次会议,理事会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新一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也加强了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协会将继续秉承“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发展传承礼仪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次陕西省礼仪协会理事会暨迎春团拜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内部的交流与学习,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与规划。我们相信,在各理事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下,陕礼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传播中华礼仪文化
既指向外在仪式更重视内在规范
習儒斋主王博太先生加入陕西省礼仪协会已经有七个年头,作为中华礼仪文化传播者,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礼仪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明确“礼”和“仪”的定义与区别,此二者共同构成礼仪文化,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核心内容,“仪”是外在形式,礼仪文化更应看重内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标志。
儒家认为,“礼”的核心在于德性和内在道德修养。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认为通过“礼”的训练,可以培养出道德习惯。这就不难看出,礼的规范重在培养道德素养,相比较之下,“仪”则更多是外在的形式表现,比如容貌、举止、风度等。“仪”通常指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诗经》中提到的“仪”皆指容止仪表。古代仪式还具体表现在包括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等形式。
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礼”和“仪”曾在道德、政治、教育、军事、宗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礼记》中提到,“礼”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行为准则。“仪”在外交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也非常重要,如鲁昭公在访问晋国时,从“郊劳”到“赠贿”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女叔齐认为这仅仅是表面仪式,而非真正的“礼”。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礼”呢?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与时俱进,易风易俗,有所保留,有所扬弃,表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依然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
比如,现代礼仪所包括的着装礼仪、仪容仪表礼仪、待人接物礼仪、主持礼仪,就餐礼仪、乘车礼仪、坐次礼仪、电话礼仪、服务礼仪、文明用语礼仪等,通过保持良好的礼仪状态,其本身就是内外双修的过程,既要有内心的道德尊重,还要有外在的表现仪式。因此,现代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礼仪文化,自觉在现实生活中予以恰当应用。
古代的“礼”与“仪”,浑言则同,析言则异。可见“礼”所具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在古代强调的是“名位”,就是孰尊孰卑的问题;作为伦理道德的“礼”,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道德准则。而“仪”通常指的是符合礼节的容止仪表。但是,“礼”与“仪”的用法又有交叉,如“礼”和“仪”都可表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礼制和法规。这个交叉点至今还存在,如开学典礼即开学时举行的仪式,丧礼即是丧葬时举行的仪式。
礼仪之邦,“礼”就是“仪”
儒家礼仪文化的深远社会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礼仪”一词,《诗经・小雅-楚茨》有“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的诗句。《周礼・春官・肆师》里说:“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这个“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就是“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礼”的本义是祭神。《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后来,“礼”引申为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古代典籍对“礼”和“仪”内涵有丰富论述,例如春秋时期的《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汉书・公孙弘传》:“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在《礼记・曲礼上》的表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仪”,通常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容貌、举止、风度、措辞等。“礼”与“仪”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正,无文不行。”可见,“礼”与“仪”就是“礼之本”和“礼之文”,这里的“文”即形式。
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的“礼”,既是道德标准、是非准则、教化手段,又是政治关系与人伦关系的定位体系,集思想、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礼”,内容广泛,包含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方面的丰富涵义。然而“礼”与“仪”并不可等同,春秋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经开始重视对“礼”与“仪”的区分,《左传・昭公五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指出“礼”与“仪”的区别:
(鲁)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这个故事说,鲁国的国君访问晋国,在礼节仪式上的揖让进退能够按照既定礼节而行,这只是“仪”,还不是“礼”。“礼”,必须体现为良好的政治秩序、民众的拥护和不欺小国的风范,如果没有这些在行政方面的积极体现,只是讲究一些仪式上的礼节,就不能叫做知礼。这个故事说明,仪还只是礼的枝节末梢,而不是礼的根本。“礼”与“仪”之分的主要意义,在于劝诫人们,不能只关注外在的仪,而要重视内在的礼,强调“礼”规范的社会秩序、营造的和谐社会功能。
古代的《礼记・曲礼》有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代有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的“六仪”之礼,都是古代绅士教育的基本内容。
当模仿、效法的对象,由实体扩展到抽象,“仪”便有了“礼制”、“法规”的意思。如《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仪,谓制度也。”《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这里的“仪”即是“礼制”的意思。许慎的《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义”是“礼仪”之“仪”的初文。“义”者,“宜”也,礼应以义为根据,仪出于礼。
儒家《礼记》中讲“礼”时,常常引用《诗经》中“威仪”说法,礼本来就是联系着仪,礼与仪密不可分形成礼仪。礼仪产生于义而合乎仪,故称礼仪。礼、仪二者相较,礼是核心内质,仪是外显形式。礼义的体现,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礼与仪相连,将仪与义相表里,反映了古人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眼光。
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文史研究
传承发展中华礼仪文化实践与交流
2018年以来,習儒斋主王博太先后担任过陕西省礼仪协会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副秘书长等职务。2024年10月,在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二十周年庆典上又授予该协会礼仪部副部长职务。通过这样两家协会组织加持与肯定,足以证明其爱好学习崇尚礼仪的自我风范。在2025年初来临之际,陕西省礼仪协会榜样人物会客厅视频号,专题推出副秘书长王博太简介,介绍他是陕西周至人,现居长安少陵原。陕西省礼仪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兼魁星文学社《耿河》社刊主编,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首阳山崇祖文化典礼发起人,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副秘书长,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培合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兼首席研究员、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礼仪部副部长。
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文史研究,对中华民族祖脉秦岭文化情有独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中华礼仪文化实践,开展交流、传承、发展活动,积极传播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言的儒家思想,坚持做人的道德基础、人品态度和思维底线,不断扩大中华礼仪文化社会影响。参与考察调研淳化县十里塬镇境内黄花山黄帝筑寰丘祭天遗址、洛河源洛神文化、长安唐诗文化、楼观老子文化、西歧宗周文化等课题,愿与陕礼协各位领导和专家,积极投身文化助力城乡建设事业。
如何发挥陕礼协会员的作用?最近,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了服务方向和思路,作为中华礼仪文化传播者,还有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礼仪部部长的身份,应该面向产业工人相对集中的实体企业,开展产业工人礼仪文化普及活动,争取与各种大型企业的工会、妇联等团体联手合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系列课程培训,既落实产业工人的礼仪文化需求,又实现了服务社会的目标。走进陕西产业工人群体,开展礼仪文化普及活动,更重要的目的是主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知识分子要主动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而不是做出居高临下施舍文化的样子。
虽然产业工人满手老茧或者满身油污,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高贵的,只有放低身段不摆文化人的架子,才能真正领悟产业工人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工人”先后经历了民工、打工族、外来工、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种称谓变化。他们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国资企业、合资企业工作,大多奋斗在生产制造第一线,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直接参与者,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如今,产业工人“上班盯设备,下班看手机”的工作生活写照,有必要从传统文化层面探索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大讲堂”方式,来增加和满足业余兴趣爱好,特别是在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寻找管理规范、愿意奉献场地的企业作为据点,辐射整个园区产业工人,让所有产业工人都可以走进大讲堂来享受礼仪文化服务。
2025年已经来到了,这一年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显现成效的收官之年,对于产业工人而言更是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成果之年,凡是这一年想参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服务,欢迎产业工人较为集中的企业或者产业园区管委会等不妨落实针对产业工人提供文化服务的各项措施,打通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服务产业工人精神生活需求的通道,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产业工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提升产业工人文化素质,更有利于社会组织为地方社会管理创新试水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