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石一磊的第251篇原创文章
12月21号,也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时令。公司组织我们一起参加了掼蛋比赛活动,赛后一起聚了个餐。
冬至聚餐,是公司多年来的老传统。以前公司还养猪的时候,则会杀猪宰鹅,大家一起热闹一下;现如今,虽然已经不养猪了,但冬至团建的习惯则一直保留了下来。
这样的团建,免不了会喝上几杯,而我又一次“成功地”喝多了。没醉,饭后还和老同事去了隔壁的量贩式嚎了一嗓子,就这样都没把酒散出来。第二天,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上午,隔日醉已经成为我的常态,这种对喝酒失控的感觉,很不舒服。
失控就容易产生不安与焦虑。无论是在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等方面,没有人愿意让自己处在失控状态。
好在,回看工作的日常,虽然长期奔走在拜访客户的路上,但这种“要么在客户那里,要么在去客户那里的路上”的感觉,则让我多了一份踏实的掌控感。
下面,我分享两个小的细节,来描述一下工作中我用的两个小方法,以及在客户那边得到的反馈。
"装箱单"
2007年,是我正式接手公司销售一部的第一年,当时我带领团队一起拟定了一份涂料行业的大客户名单,并给自己布置了一定需要拿下的几个目标客户。
在具体的攻关过程中,如何获客、如何建立有效联系、如何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如何最终成交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这次,主要分享一个来回沟通过程中非常细微的小事。成交后H客户的团队告诉我,也正是因为这件小事,让我们获得了极好的第一印象,并给他们具体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有过收发快递经验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当我们同时收到很多快递,拆开后发现不知道是谁寄来的时候,是非常尴尬的。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面向B端客户的样品,客户拿到后,都是需要进一步安排实验测试后,才能判断产品是否适用。
我自己做技术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那时候快递和通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当一个快递拿到手,看不出是谁寄来的,如果物品标识再不清晰,就更加不好处理;多数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是把样品发在一边,等供应商来跟进时,才被动处理。
所以,当我在服务前面说的H客户过程中,在获得了寄样机会后,我就特别细致地带着我的老同事L君,详细地用自封袋把样品分颜色分产品分别分装,并做了一份有抬头有落款的装箱单。
这样做有两个直接好处:不怕某个颜色渗漏而影响其他颜色,方便客户照着装箱单核对物品并明确知道是我寄过去的。
多年后,H客户的团队在复盘我们的合作往来时,特意强调了这个细节,因为在那个时期,像我们如此细致对待样品的厂家,少之又少。而且非常巧合的就是,当时同样获得寄样品的国际友商,在寄样品过程中,正好出现了样品破损情况。
相比之下,高下立见。就这样,这个客户我们一直合作了很多年。
现如今,我自己创业,我也把这个“装箱单”变成了服务客户过程的基本要求。
"7小时内客户响应"
创业以来,每年的小寒节气,我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官宣一个我当年的目标,分别从工作、生活、成长三个方面9个小点进行描述。其中,工作中的第2条便是“7小时内客户响应”。
很多朋友便会给我私信,问我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比较熟悉的客户则会在我们见面时,饶有兴趣地探讨这个话题,希望从我这里听到更详尽的解释。
我今天就在这里来复盘一下我当时写下这句话的初心。
我们常常听说:日清日高,日事日毕。但这样的话术,更像个口号,没有说如何“清”,更没有说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毕”。
这句话好的一面就是注重每天的事情每天做完,但是对于我们面向客户的销售型公司而言,则需要一个更具量化效应的服务方针。于是,我就在“日”清上,量化到了“7小时内”,并把“毕”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我们的服务对象“客户”。
于是,就有了这句“7小时内客户响应”。除此之外,在我们日常管理的内部,还有更细化的“1237”分解动作,具体如下:
1H内,拜访人员传递需求:根据客户需求情况,1H内把需求传递出来,必要时直接致电产品经理。
2H内,产品经理理解需求:根据拜访人员的反馈,产品经理2H内把需求准确把握,必要时,直接联系客户。
3H内,业务助理联系供应:根据产品经理的翻译和供应源判断,业务助理3H内联系供应源,不清楚的和产品经理共同搜源。
7H内,回应客户交付方案:7H内,把提供的解决方案及对应产品反馈给拜访人员,并回复客户。
以上,四个动作联动,形成与客户互动的闭环,即便7小时内不能最终给出客户满意的结果,但是也要求在7小时内告知客户我们已经在着手处理他反馈的事情。有呼有应,才是靠谱的做法。
以上,就是我最早提出“7小时内客户响应”的初心。目前,我一直在这样践行,团队践行还有很多不足,我们还在持续内化和迭代中。
写在后面:
在日常的管理中,多数企业都喜欢用“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实话说,很难做到。不是不想做,是管理者和执行者都很难跳出掌控的魔咒。
掌控,辞海中的基本释义是掌握和控制。它强调对事物或局面的全面了解和主导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管理和调整。
在企业管理中,掌控意味着高层管理者对公司运营等方面具有全面的了解和主导权;在社会生活中,掌控体现在对某一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掌控;在个人成长中,掌控力也十分重要,能帮助人在面对困难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既然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底层逻辑都是喜欢自我掌控,或者期待能够自我掌控,那又如何能做到“以客户(他人)为中心”呢?很显然,这是个矛盾的悖论。
此外,掌控还可以指一种能力,即在一定的理念指引下,借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目标对象施加影响,从而对全过程进行把握。这种能力包括创设学习情境、合理分配时间、灵活调整策略以及因应学员反馈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掌控本身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代表主体想实现万事的自我控制,强调自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外物/外力/外人的有效反馈,而这个第二点正好可以用于面向客户,强调利他。
《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作者黄铁鹰提出一个看法,我觉得就特别好,我用他的观点,或者说是海底捞践行的原则来作为本篇总结的结尾:
口碑,不是简单地让客户说好,真正的口碑就是超出客户的预期。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写作观念,为爱前行——《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七 文章修改,回归初心——《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六 文采提升,软装定位——《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五 写作排版,硬装房屋——《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四 写作标题,吉日封顶——《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三 写作框架,明细结构——《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二 卡片写作,打好地基——《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