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石一磊的第245篇原创文章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我体会深刻。
"沙发上门保养"
一早起来,妻子告诉我,今天有沙发厂家的人过来做保养。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在我之前的认知中,没听说沙发和家具类产品,还有上门保养的。
我提醒妻子,会不会是上门来推销产品的?或者是打着保养的旗号来带货的?
妻子告诉我,一开始她也有这样的顾虑,特地问了要不要收费?会不会要求我们买产品?在得知就是顾家的售后服务人员,而且在官方渠道可以验证后,妻子才决定让他周末过来。
服务人员上门后,亮明了身份,并自带鞋套,随身带了一个比书包略大的工具包,包上印有品牌LOGO,醒目清晰,并配有品牌400服务热线和二维码。
他在征得我们同意后,进屋检查了沙发、椅子、席梦思床垫等与本品牌有关的所有物品,然后帮我们大致分析了一下每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给我们科普了哪些部位是真皮,哪些部位是革,分别应该如何保养,日常养护的注意事项……等等。
介绍结束后,便从整齐的工作背包里拿出各类工具和物品,有除螨仪、皮革清洁剂、专用擦拭海绵和干净的抹布,除此之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很小的脸盆,用于装水配专用清洁剂。
整个服务过程,除了给床垫除螨时,需要我们搭了把手把被子抱到干净的地方,其他所有工作都由他自己独立开展,工作过程也非常细致,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三张床垫除螨清洁结束后,特意让我们看了一下除螨仪中的灰尘和发丝,并给了我们往后具体的清洁建议。
而在给沙发做清洁时,更是一如既往的细致,几乎是跪在地上擦拭,沙发靠背部分的皮革褶皱中他也没有放过,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而后再清洁。当进行到污染最顽固的头部时,则是不厌其烦地除油,并仔细检查是否有脱皮老化的情况。
当发现我们家的拼色单独沙发头部有细小裂纹时,则喊我们过去做了细致的交代,并在APP中提请了养护申请,看是否能够帮我们申请成功换新服务。
一套服务下来,大约两小时,始终细致认真、积极主动、热情周到,让我们感受到了意料之外且又物超所值的体验。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场景。
"老房子的维修"
搬到新房子快两年了,我一直没有把老房子出租出去,原因有两个:
其一,想把它直接卖掉,担心出租后影响出售;
其二,自住时,有不少细节的问题:移门坏了、下水微堵、天沟漏水导致厨房面板开裂、墙面渗水导致涂料起皮脱落、部分开关失灵……等等,我担心出租后这些问题都会显现,而我又没空去应付,或者影响到楼下的邻居;所以我干脆不租,等着出售后,新房东重新装修,一并解决。
当下房价一直在下行通道,且老房子也不好卖,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把老房子翻新维修一下,再租出去。
经由小区熟人介绍,推荐了一个维修工,我想着简单地把几个问题收拾一下,也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维修工。
但整个过程配合下来,我的确有些无语,虽然我最后忍着坚持到了最后,但过程中的许多细节依然很有代表性,像极了我们曾经常犯的毛病,而自己可能却又不自知。
下面,我挑几个典型的列举一下:
1.关于结果导向:修下水管时,只管修,不管到楼下邻居家检验结果,虽然我反复强调了我已经和邻居约好了,且要关注结果。
解决方案:我自己上阵,找到漏水的根源后,提出解决思路,让他照我的要求去做,并和邻居打好招呼,请他们确认后才放行通过(因为维修时我又出差了)。
2.关于时间约定:多次在我们约好的时间,可以一起去家里看具体情况时,不能及时赶到小区,多次爽约。
给出的原因:下雨了,拉肚子了,睡过头了,另外一个工地忙走不开……
解决方案:我给出截止时间,反复盯着,才算勉强达到要求。
3.关于工程结束的卫生打扫:明确答应我,维修结束后会打扫到八九成的清洁程度。
真实情况:维修垃圾是在我反复盯着的情况下,才运走;提醒过墙皮打磨时,让他用薄膜遮蔽一下,答应好的,但最后是满屋狼藉,床垫全脏,地上还有残留的涂料痕迹。
解决方案:我自己上阵,又是擦拭,又是跪在地上用劈刀铲,连续搞了两天,才把卫生打扫干净。
4.关于最后的收尾:剩下内卫的最后一个开关,他自己弄不好,需要第二天请电工过来帮忙检查,我提醒他昨天晚上我已经把卫生打扫了,请他注意一下卫生。另外,还有阳台一个洗水台盆的下水管,需要请他换一下。
第二天下午,我去房间看到的情况是:卫生间地上有三个烟头,马桶里还有一个,维修后拆下的开关和螺丝也没有收捡。阳台上两根换下里的旧水管胡乱在地上,阳台上也是狼狈不堪,旧水管中流出的脏污和脏水满阳台都是。
解决方案:我自己动手,再次花半小时,重新打扫收拾一次。
以上种种,还可以列出很多,就不逐一列举了。
写在后面:
下午从老房子出来之前,我收到了维修工发来的尾款金额,我多话没说,就马上给他转了过去。
换做我带团队的风格,以上的种种情况,如果是发生在我团队成员身上,我一定会给团队一一指出。面对这位维修工的以上情况,我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说,而是快速给他结清了余款。因为,人是我选定的,我只能对结果负责。
但是,在遇到了上门来做家具保养的工作人员之后,我还是决定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有比较就有区分,有比较才有差异。
我在比较这两位工作人员差异的同时,我也不仅在想:同样的事情是不是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是我们自己成长的不同时期,又或许是我们在不知情的时候被客户或者是其他的受众群体给出了评价、打了分。
如此一来,我似乎对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一句话,多了一层理解:你没有察觉到的事情,就会改变你的命运。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写作观念,为爱前行——《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七 文章修改,回归初心——《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六 文采提升,软装定位——《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五 写作排版,硬装房屋——《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四 写作标题,吉日封顶——《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三 写作框架,明细结构——《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二 卡片写作,打好地基——《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