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研究生教材,想跟大伙唠一唠它。
您先别被“研究生教材”几个字给劝退了,这书不是只有研究生才能看,患者、家属、医学生、执业医都可以看看,皆可获益。
这部《肾内科学》,第1、2版的主编、第三版的主审,是大名鼎鼎的谌贻璞教授。
谌教授历任: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委
北京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会长
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
23家国内外医学期刊的编委、主编
说这些名头您可能没有切身体会,那么讲两件他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6·26指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谌教授就积极响应,从北京医大(现在叫北大医学部),来到甘肃基层的一个工厂卫生所工作。
小卫生所里是真艰苦,要啥啥没有,连看病的地儿都不好找。还是个毛头小伙儿的谌教授自己捡废砖头来盖诊室、自己想办法造器械。
就靠这些「土办法」,谌教授从无到有,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这么「土」的一个人,水平能高吗?
水平越高的大专家,越学他。
改革开放后,谌教授到美国、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大一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大附属安贞医院工作——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开创,因为当时全国的医院普遍没有肾科。
谌教授到哪都自带开创风格,无论是在小卫生所盖诊室、还是在顶级三甲医院创建肾科。如果这家医院已经有肾科了,那就在此基础上开创个全国一流的肾科。
谌教授每次查房,都有一大批学生和专家跟随,满满当当。
为啥这么多人跟随,是因为佩服谌教授的医德吗?是因为敬仰谌教授的地位吗?
都不是,那都是虚的。原因很现实:参与者们带着录音设备,把谌教授在查房中的诊治思路录下来,回去后有很多人未能参加的医生等着听录音呢。每听一次、每照着谌教授的思路走一遍,都能让看病水平上一个台阶、让科研课题和职称晋升多开一扇大门。人们听的不是录音、而是前途。
有的人把毕生所学拿来讲课,领导下令强制性听课,人们还不愿意听;而有的人只是日常普通的查房录音,就让众多专业人士挤破头去听。谁都不傻,听了有没有用,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谌贻璞教授虽在专业领域令人敬仰,但他说话做事依然保持着「接地气」的风格:
“当肾内科大夫,身上不能没有尿骚味。”
“我们的每一位大夫,都要自己看尿检显微镜,不能都指望检验科。”
“大家一定注意了啊,被仪器检查牵着鼻子走,只看化验和影像报告,但视、触、叩、听基本功一塌糊涂,导致漏诊误诊……这样当副高、当正高,是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全会当大大夫,就是不当小大夫,最可怕了。”
这部《肾内科学》,汇聚了协和、北大、首医、南方医大、东部战区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的38位教授或院士,可以说是全国肾脏领域的顶级专家倾巢而出为研究生提供的「好教材」了。
什么叫「好教材」?
我的评价标准是:一部教材,不能只是单纯地堆砌知识,还要告诉学生:
1.当初先辈们是怎么发现的这些知识?
2.目前这些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有没有普及并发挥它的作用?
3.未来要填补这些知识的缺陷与不足该向何处努力?
医学生只有学到了这些,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只有学到了这些,才能在心中种下一个梦:一个渴望踏上先辈的足迹、为了患者获益和医学发展而风雨兼程的梦。这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栋梁。
由此观之,我们的那些单纯堆砌知识的中学教材、大学教材和一部分研究生教材,都称不上「好教材」。反而像是领导下了编写教材的任务,那我就编个教材应付一下。
而这部《肾内科学》,它包含了对过去知识的回顾,以及未来发展轨迹的展望,它不是学完就毕业大吉、终生无忧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以它为新的起点而披荆斩棘、扶摇直上。
所以我说它是一部「好教材」。
最近,有部分肾友一直对我说:肾功能一旦衰竭就是不可逆的。
是吗?
在《肾内科学》第13篇——慢性肾衰竭篇,有段话大家可以看看,我拍张照片:
看红线框柱的这段话:
由于CKD(慢性肾脏病)的病程中一直存在着“可逆”与“不可逆”的对立统一,而且早、中期CKD病程发展中必然存在各种可逆因素,因此简单化、绝对化地认为CKD病程“不可逆”,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只要及时抓住病程中的“可逆”因素,积极有效地采取得力措施不但延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KD的病程进展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这是肾脏领域38位顶级教授和院士的一致意见,来源于他们高质量的临床经历、以及数十年来的重复活检报告、肾功能对照试验。
即使这38位顶级教授和院士全体被上帝托梦、匪夷所思地在主观上一致说谎,但客观上数十年来的重复活检标本、和肾功能对照试验是说不了谎的。如果仍然有患者连标本和试验都不承认,那我没什么可说的了,这种人救不了,没救。
其实,这些教授和院士之所以苦口婆心地在教材中讲这些,是因为怕一些研究生或年轻大夫掉进一个误区。
研究生基本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很容易掉进这个误区:
啥误区?长年累月的灌输式学习、和应试高分带来的掌控感和确定感,让一些人养成了这种固有思维:我能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我能掌握人体的反应法则,当有一件事无法纳入我所理解的理论框架,那我就抗拒它。
这种学生,从未在人类的未知领域开拓过,就缺乏博士阶段的毒打。当你被博导和未知领域的难题反复“毒打”后,就会体会到你的理论框架就像玻璃一样易碎,反复破碎、反复重建,最后才明白:理论框架根本就不是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仅是肾功能逆转,还有心血管疾病中的血管斑块逆转。有些学生和临床大夫至今不理解、也不愿意相信这血管斑块怎么会逆转?研究结果揭晓后,不理解也拒绝相信。
有些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实际上那几十位教授和院士哪个人的智商不是碾压你?你所坚持的理论,在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很多年前就已经破碎并重建好多次了。以他们对肾脏的理解之深刻、认知之高远,仍然选择尊重实践、重建理论。
注意,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理论是无用的,而是时刻提醒着我们:理论是需要迭代更新的。
我们再来看教材另一个红框内: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可逆与不可逆因素:
1. 可逆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代谢综合征、慢性心功能衰竭、蛋白尿、高蛋白饮食、感染、贫血、药物和毒物、代谢毒素、泌尿系结石和/或梗阻。
2. 不可逆因素:阳性家族史、老年、性别、先天性及遗传性肾病、出生时低体重。
注意,这两类因素的可逆与不可逆是相对的。
比如可逆因素中,高血压肾病可逆,但高血压肾病若发展到了肾功能晚期、且长期处于晚期未缓解状态,那么他肾脏的大部分病变也就不可逆了。
又比如不可逆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老年。那么一位患者59岁、差一天满60岁,他是不是过生日的前一天是可逆的,而生日这天零点零分零秒一过、肾脏病变就瞬间变成不可逆了?不是那样的。
大多数患者的进展因素和病变类型,都是可逆与不可逆共存。这个可逆与不可逆,是一种程度的区别。并不是可逆的就能完全复原、不可逆的就救不回一点,二者之间是平滑的变化。
所以,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目标就是有效,既不是彻底治愈、也不是放弃治疗。除了有效之外,别想其它有的没的。
尽管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一遇到特殊情况,有的人想法就变了:
1.当病情严重了,有的肾友想法就不切实际:我反正都会发展成尿毒症,不治了等透析吧。
某些医生也会说出让人很反感的一句话:“你的病,早晚是尿毒症。”——这句话遭人恨的原因是,你挑不出他的错来,嘿,居然是正确的。
那我也说一句正确的话:“人早晚都是要死的。”所以呢?咱不活了?
说这种话的医生,屁股坐得就歪,他不是站在医学的一边,而是站在医学的对立面——死神的那一边。可能这大帽子扣得有点重了,也许没站在死神一边,那也是个站在旁边看热闹的。
这又让我想起来那天,一位患者复查,肾功能恢复了一部分,他很高兴,给我们送来了锦旗。我一高兴,发了个朋友圈。结果我微信上有个患者跑来评论:“治病治一半有什么用?以后肌酐还会涨到尿毒症!”这种患者真的是……见不得病友比自己好,除了拉黑外我不知道该和他说什么。
2.还有的肾病朋友,要求的是另一方面:
我尿蛋白降得只剩下一点“零头”,不甘心啊,一定要降到0.15g以下,把那个该死的向上的箭头去掉。我说没必要。他又说我多么好的疗效啊指标就差这么一丁点儿了,您就不能加点药让我做个正常人吗?
药物都有副作用,就算上猛药把这点零头消除了,那几个球性硬化的肾小球也回不来了,反而药物的副作用会增加肾小管损伤风险,得不偿失。
不能钻牛角尖。肾脏病学的目的,既不是强求完全治愈,也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尽最大可能做到临床缓解,让患者有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教材中指出的13项可逆因素:
1. 高血压
2. 糖尿病
3. 高尿酸血症
4. 高脂血症
5. 肥胖-代谢综合征
6. 慢性心功能衰竭
7. 蛋白尿
8. 高蛋白饮食
9. 感染
10. 贫血
11. 药物和毒物
12. 代谢毒素
13. 泌尿系结石和/或梗阻。
遇到这些病情时,要记住它们引起的肾脏病变具备较为可观的可逆性。
当你从中获益的时候,也不用感谢笔者。可以到本文留言区,分享一下自己的效果和心情,让笔者知道本文是有价值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