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求道:师从肖相如,一期弟子徐怀书——经典为引,快乐治学!

健康   2024-12-02 16:38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辑:小药童




所谓枯燥,因为书中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悦耳丝竹,它考验人的心性,考验人咬定青山的定力。所谓快乐,当我们进入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老祖宗将宝贝为我和盘托出时,我会快乐;当我承继了古圣之学、能够为中医文化传承作出贡献时,我会快乐;当我能掌握四大经典理论、运用特异性方证等知识为病患解除痛苦时,我更会快乐无比。为此,学海无涯,我将治学终身。

全文共9062字,预计阅读时间23分钟


徐怀书师兄三年跟师心得(节选)

2016年,我在网上接触了诵明书院,并通过书院,结识了我尊敬的恩师肖相如先生。从2017年8月起,我拜入师门,有幸成为肖氏中医第一期入门弟子。三来年,在师父的精心指导和书院的组织协调下,我按照师父要求,基本完成了中医经典的三年必读书目,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读书情况



●2017年8月—2018年2月,学习了《黄帝内经》网络课程,完成笔记一万余字。

●2018年2月—2018年8月,学习了《金匮要略》网络课程,完成笔记近两万字。

●2018年9月-2019年2月,学习了《温病条辨》网络课程,完成笔记近两万字。

●2019年2月-2019年5月,学习了《中医经络学》网络课程,完成笔记近一万字。

●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学习了师父著作《伤寒论讲义》,完成笔记近三万字。

●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学习了师父的肾病专著,完成笔记一万余字。

●除四大经典外,还自学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心理学》《病因病机学》等专论及其他相关专业书目。


二、背诵情况



●一是背诵了《伤寒论》全文。

●二是背诵了伤寒113方。

●三是背诵了《内经》选编内容。

●四是背诵了《金匮要略》所有主之条文。

●五是背诵了金匮要略》205方。

●六是背诵了《温病条辨》部分条文和处方。

●七是背诵了方剂学全部处方。

●八是背诵了中医内科学全部处方。

●九是背诵了近三百味中药功效和应用。

●十是背诵了师爷和师父治疗肾病的专方。

●此外,兴趣所致,还背诵了一部分《肖相如伤寒论讲义》的内容。


三、几点收获



三年弹指一挥间,拜师情景恍如昨日而历历在目。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我有如下收获:


01.

黄帝内经重塑了我对传统中医的认识

1.通过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改变了自已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所谓认识论,就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宇宙的生成源于阴阳,气机的运动变化源于阴阳,生命的生长壮老已也是源于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都是中国古人对阴阳二气运动形式的抽象描述。所谓方法论,是说要从多个层面,穷究阴阳二者的关系。气的一元化,告诫我们宇宙是物质的。
但是,以阴阳言,则阴为阳基,阳为阴用;以五行言,则生克制化,变化莫测;以天地言,则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以人体言,顺应变化则真气从之,任性放纵则半百而衰。

2.通过学习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加深了我对生命之道的理解。

其一,人是天地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男女有别,七八为律。西方认为上帝造人,以亚当夏娃而别男女。而我们的祖先则从无神论的角度阐明了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即负阴抱阳,精气相合,这才是生命的源头。因此,东方的阴阳即是西方的上帝,阴阳运动一刻不停,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无时无处不在。

其二,在生命的变化过程中,无论生理还是病理,脏腑都是其中心。首先,由于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脏腑有固有的阴阳五行属性,以人体结构的内外关系论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腹为阴,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以四时变化(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论阴阳,则肺为阳中之少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对脏腑进行阴阳定性,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动与静,而是说明天人一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脏腑功能和作用趋势。
其次,古人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并将脏腑功能与社会官阶相对应,还是为了阐明各个脏器的功能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包括对五脏生理特性(肝散、心通、脾濡、肺高、肾下;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病理特性(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五脏所苦:肝苦急、心苦缓、脾苦湿、肺苦气上逆、肾苦燥)、脏腑及其与形体、器官的关系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藏象学说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特性、相互关系,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联系,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说,这是学习中医必须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

其三,人体的经络,包括经脉、络脉以及经别、经筋和皮部,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合成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之伟大,不在于阐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而在于用实证手法把现代科学截至目前都无法解释的经络运行通道描绘得历历在目,并在两千年前就通过经络辨证和针刺疗法来治疗疾病。汤药疗法结合针刺疗法,应该说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传承的核心。经络无形而实存,与其不信,试问飞机有航道否?飞行器在天空之航线,如同经络之于人体之通道,尔等不信,然其实存,目无所视,其道如真。

3.通过学习病因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等内容,我对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有了进一步认识。

病因者,邪气之谓也。《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肌肉筋骨。”至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内经分门别类,论述精微。一为六淫邪气,二为饮食不节,三为情志过激,四为劳伤外伤,五为起居失节,六为内生之邪,七为痰饮瘀血,八为复合病因。在论述发病机理方面,内经认为,外感内伤,各有所由。外邪之中人,实为两虚相得。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在论述内伤病因导致的疾病时,内经认为与外感有异,《素问•经脉别论》说:“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说明,夜行堕恐、饮食饱甚、持重远行、摇体劳苦,均可使气血运行紊乱,而是否发病,则取决于人体正气强弱。
总之,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对致病因素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人体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而邪气则是影响因素。

病机者,枢机、机要之谓也。阴阳失调,邪正盛衰,气的失常,是疾病发生的总病机。按人体结构和功能系统分类,可分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精气血津液病机;按病证分类,内经以主症命名,论述了咳嗽、痛证、热病、痹病、痿病、水肿、积病、不寐、脾瘅、胆瘅、狂病、痈疽、瘰疬、血枯病机等;按症状分类,论述了寒热、汗出与无汗、腹泻与便秘、小便症状、饮食症状、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昏厥、麻木不仁等病机;按时间分类,则讨论了四时病机、月相病机、昼夜病机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病机十九条(属五脏的五条,属六气的十二条,属上下的各一条),将临床常见病证从五脏六气的致病角度加以归纳总结,概括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更为我们在临床辩证中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在诊法论治方面,内经所述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论及诊病原则,内经提出要以我知彼,必察上下,参合行之;论及诊病要求,要坐起有常,虚静为保,常以平旦;论及诊病方法,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等。这些方法,一直被后世医家继承发展,沿用至今。
在治则治法方面,内经提出一是治病求本,二是病治相宜,三是早遏其路,四是三因制宜。
在治疗大法上,其内容包括正治反治、五郁分治等;在治疗策略方面,要求医者要区别标本缓急,甚者独行,间者并行;要因势利导,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提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在治疗手段上,内经提出了药物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要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4.通过学习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使我增强了顺应自然、未病先防的信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理论的阐述,集中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中,同时,《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论》以及《灵枢·本神》亦有涉及。内经认为,平人者不病,不病的标志是阴平阳秘;而致病的总病机是阴阳失调。
鉴于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养生防病的基本要求。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内经提出在外避虚邪的同时,人必须内养精气,而内养精气的要害,在于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因时之序、和于术数。
遵经行事便能度百岁乃去而动作不衰,反此,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半百而衰。
以古人的论述对照现代人之行为,我认为属后者十之六七,由于价值观的错误引导,导致道德崩溃,人心不古,物欲横流,伦理不彰,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挺大,但让人看不惯的事真不少,教科书上教人手淫,少男少女夜不归营,婊子戏子充斥银屏,甚至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穿着超短裙在天津卫视表演钢管舞和一字劈叉。
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被流行价值观摧毁了,因此,相当多的人男不男,女不女,老不老,少不少,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乱干,昼夜倒置,狂荡不羁,《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现代人,不听古人之训教,我行我素,欲壑难填,其精神经常处在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的状态,这就是各大医院终日门庭若市的主要原因。

运气学说,集中在素问遗篇的七篇大论中,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生理病理变化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而大自然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日月星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我们的祖先在研究探讨天体运动中发现,天体运动不但有时间性,也有空间性,并以时间为主线来统摄空间。
先人们通过探索其运动的规律性,创建了中医时空医学――五运六气医学,并用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文化来记录这种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变化,提出了“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的亢害承制理论。
事实上,天体运动正是因循这种生克制化,才保证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运用先哲们创造的这种亢害承制理论,我们就能够理解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过程,把握生命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发展。
例如,经言“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这是以五行生克来推论疾病传变,以胜制不胜,至其当旺本位之时病情好转,至其所生之时而疾病向愈,至其被克之时病情加重,至于生其时则病情稳定。从而根据天时把握疾病的发展和临床的最佳治疗时间。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掌握当年运和气的性质,了解其可能的传变方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否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02.

通过学伤寒,辨六经

使我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伤寒论》一书,是中医从业者必读之书,也是我师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点。汉唐以降,成大医而不习伤寒者鲜也。近代以来,中医日渐式微,有说是西医冲击所致;亦有说中医是胡芦僧判胡芦案—无实证、不科学之谓;更有时代变迁,斗转星移、古方不能治今患、伤寒已经成温病之说。
伤寒过时还是不过时、经方有用还是无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年来,我跟师父学伤寒,讲义读了若干遍,刚刚品尝到个中一点滋味。《伤寒论》这本书,人多说是治外感,言外之意是《伤寒论》除了治外感其它不过如此。这真是屈杀医圣!
我师父穷毕生之精力,对《伤寒论》条文条分缕析,写出了最忠于原著,最接近医圣本意的注解著作,我每读一次开窍一次,六经就是指六条经络吗?未必!伤寒就是治风寒吗?非也。《伤寒论》岂止是治外感病,个中深意博大精深,非孺子可以评说。

例如,医圣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开宗明义指出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此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病理阶段是初期,即伤寒的开始阶段,二是证侯性质属于表证。
太阳表证的基本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证侯类型,一是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二是卫闭营郁的太阳伤寒证,三是热多寒少如疟状的表郁轻证。
由于其基本病机属于寒邪束表,导致营卫不和,故其治疗大法均为辛温表散,方用麻桂之属,或解肌祛风,或发汗解表。

太阳病表证用解表法,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当我们把思路扩开,问一下如下问题,第一,太阳病,是不是专指风寒袭表的表证?其判断标准是什么?
第二,外感风寒可以引起太阳病,内伤引起的病位在表的病症算不算太阳病,可不可以用开表法?
第三,两经三经合病,其病机证治有何特点,是治从少阳还是治从太阳?
当此之时,如果我们不读师父的伤寒讲义,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就会如坠十里雾中。下面,我举三个案例,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病案一】



某女,19岁,在校大学生,主诉:面部痤疮长年不愈。从上高中开始,脸上疙瘩就开始生长,经中西医多次治疗,疗效不佳且逐步加重。
刻下症见:形体偏胖,喜食荤腥,皮肤粗糙,面色萎黄,额头、两颧及唇周下巴痤疮满布,此起彼伏,两年不愈。无头项强痛,不恶风寒,口中和,纳可眠可,小便偏黄,大便两三日一次,偏干,舌红苔白腻,脉沉滑。

我当时的判断是,患者不恶风寒,无头项强痛,故排除太阳病。小便黄,大便干,面色萎黄,脉沉滑有力,属阳明病湿热阻滞中焦,浊气不降,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泻浊,方用调胃承气汤合五味消毒饮,七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报告,大便每日一次,小便清,但痤疮不见好转。这个情况出乎我的预料,方证对应为什么痤疮不愈?
突然,我想起师父线上讲课时说过的一句话,“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本病多发于青年男女气血充盛者,汗出当风,毛窍闭塞,风寒束其外,营卫郁于内,外寒内火,郁而为痤。故治疗应当开其表,散其热,郁热得通,结者乃散。
于是调整处方为: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合桂枝茯苓丸。

麻黄20g,杏仁10g,甘草10g,生石膏50g,茵陈10g,山栀10g,大黄9g,桂枝9g,茯苓15g,白芍15g,丹皮20g,桃仁15g,七剂,水煎服。

服7剂后,患者痤疮频发的势头嘎然而止,原有痤疮由红变黑,不再化脓,嘱再服7剂,尽剂而愈。

这个病案说明,没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但皮肤病有寒郁肌表病机的,可以归入太阳病范畴,治用解表法。



【病案二】



某女,32岁,2019年7月29日就诊。主诉生育第二胎半年后,肢体麻木,时发头痛、周身疼痛重着,腹痛隐隐。伴胸闷心烦心悸,头晕恶心,口干舌燥,纳差,失眠。
行脑部CT和手足关节CT扫描无异常,自服三七粉、西洋参粉无效,后就诊于当地中医,服用新加汤三个月,仍未见好转。
刻症所见:体胖,面目尤其是两眼睑浮肿,肢体动作迟缓,气短懒言,情绪不稳,纳少,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无瘀斑,齿痕重,脉沉弱。

本案,前医针对患者产后虚弱,肌肤失养之疼痛,治用新加汤,应该说思路没有错。为什么疗效欠佳?对此我思考良久,并对患者脉证进行了仔细探查。
首先,患者头痛身痛骨节痛,符合太阳表证特征,新加汤是桂枝汤的变方,虽然主治营血不足的肌肤失养症,但桂枝芍药组合仍然具备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能,其之所以疗效欠佳,应该是忽视了产后虚弱症之外的其他症状。
身体重痛、眼睑浮肿当为水气病之风水证,胸闷为水饮内停,心烦心悸为水热互结攻冲于心,头晕反映了“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特征,肢体麻木则为湿邪闭阻经络,脉道不通。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篇》第十一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第五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根据对患者风水相合的病机判断,我的治疗方案分成两步,一是用越婢加术汤加减消风散水,解表清里;二是用小建中汤加减调和营卫,缓急止痛。
第一付药服用一周后,病人面部浮肿消失,第二付药服用半个月,身疼腹痛、关节麻木等诸症若失。

本案说明,没有脉浮、恶寒等症状、但属风水证的,也可归入太阳病的范畴,但在治疗上要视主症与兼症的轻重,先祛其实,再补其虚。



【病案三】



某男,61岁,2019年8月10就诊。
主诉:干咳半年余。患者原居住河北承德市,2018年在山东威海购房,并与当年7月移居威海,由于年岁较高,身体未能及时适应从内陆气侯到海洋性气侯的转变,故在威海居住不久便患上感冒,自购莲花清温胶囊,服完一盒,表证解后,从此干咳不止,昼夜无休。虽服用养阴清肺丸、川贝枇杷膏等,症状不见缓解,自己怀疑患上肺癌。
刻症所见:咳声洪亮,干咳无痰,咳剧则胃逆作呕,脖梗发硬,但头汗出,两胁牵引作痛,面色晦暗,晨起口苦咽干,鼻腔干燥,无恶风恶寒,纳差,汗少,手足温,二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浮弦数,右寸跃上鱼际。

见此症状,我立刻想起《伤寒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要义为三阳合病,治取少阳。患者的症状几乎与此条如出一辙,因此我毫不犹豫地给服了小柴胡汤合百合知母汤,自认为解决他的咳嗽有九成把握。
没想到一周后,患者情况依然如故,口苦依旧,右寸脉还是飞上鱼际,干咳不见好转。见此情景,我当时有点蒙,经方怎么不灵啦,还是我辨证有误?
于是我重新切脉,此人脉象非常奇特,其浮数之状让我终身难忘,手指一搭寸口,他的脉搏就反弹我的指肚,即使不做举按寻,也能看到他的三部脉搏动,这是什么问题?我口中念念有词,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张仲景为什么把脉浮放在第一位,说明这是太阳病最典型的特征。难道是患者半年前的感冒仍然未愈,邪气留恋在表?
想到此 ,我迅速意识到,99条小柴胡汤证治虽属三阳合病,但证属少阳为主,太阳阳明在次。故可用和枢机之法三阳同治。此人,自用莲花清瘟解表,虽有清热之功,但寒湿之邪未去,表闭营郁,邪入少阳,则见少阳诸证。在太少合病不分仲伯的情况下,只用小柴胡而漠视太阳病,效果自然不好,于是,我在原方基础上合入葛根汤,嘱其服药后加服热粥一碗取微汗。
两付用完,患者就来电话说,咳嗽大为减少,七付药后,各种症状皆缓,遂以沙参麦冬汤善后。

我举这三个例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师父的著作和课件,用大量篇幅讲太阳病,说明六经辨证中辨太阳脉证非常重要。
判断太阳病,一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基本标准,临证必须胸有定见,但也不必追求诸症悉备,例如,有些表证患者并无脉浮体征,要结合四诊判断;
第二,太阳主表,故病位在表的病证,如痤疮、湿疹、风水证等,不论病因是里寒湿还是里湿热,都可以在治里证的同时兼用解表法,否则,不解表则病必不除;
第三,《伤寒论》398条,每个条文都可以当成一个病案来读,仲景所示的治法也只是示例,三阳合病治用小柴胡,有的有效,有的则无效,不是医圣说的不对,是我们读书读死了。三阳合病既可以独治少阳, 也可以太少同治,也可以三阳同治,关键取决于何经邪重。不管如何治,一个基本点是,并病合病,分清主次,有表必须解表,千万不要忽视太阳病。想要彻底明白这个问题,还是要反复读我师父的讲义,同时要勤于临床思考。


四、几点感想



1.师父是我前进征途上的指路明灯。

本人年少从军,退役后长期在国企领导岗位工作,不足50岁就罹患心梗,大病初愈之后心灰意冷,经过半年多的休养和思考,方知灯红酒绿皆为虚妄,江湖险恶,不可恋槽。于是退避三舍,企求从自学中医中求得解脱。
从2007年开始,我就一头扎进中医书籍中,并利用各种机会到处听课,以为凭着自己的悟性和耐力,就能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结果,浪费了整整十年时间而始终不得要领,为此我不胜其烦,又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2017年,我才遇到了肖老师--我的师父,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终生难忘的恩师,他生而神灵,幼而徇齐,长而艰辛,穷毕生之精力研究中医,学验俱丰,在退出体制之前开门授徒,将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三年来,师父亲自制定教学计划,亲自讲解专业课程,亲自为弟子答疑解惑,亲自把脉问诊为学员示范。他视患者如亲人,医术精湛屡起沉疴,视弟子为儿女,嘘寒问暖体贴入微,他胸怀博大能容各种异类学术,他铁骨铮铮视名闻利养为粪土垃圾。
我跟师三年,从师父身上学到的太多了,他的品德令我敬仰,他的功力让我顶礼,他的涵养令我崇拜,他的随和令我动容。我有这样的师父我庆幸,甲子之后,有明灯指引,我愿已足,夫复何求?

2.虽然三年期满,把中医四大经典读了一遍,但是自己感觉太肤浅了,这是远远不够的。

记得师父有一次在线上答疑时讲过一句话,说他自己读书不多,学中医主要是学四大经典,学有余力时方可看点别的。当时自己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三年以后,终于明白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有经必有论,有典必有藏,经典不是白话小说,不钻进去、不死磕是得不到真传的。
范仲淹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他把论语琢磨透了。学中医,四大经典若能吃透一本,无疑也会成就一代大家。但是,想琢磨透又谈何容易,凡夫俗子,三年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四大经典的信息量之大、穷其一生也未必都能掌握。
因此,师父把我领进经典这扇门,自己要珍惜缘份,反复阅读,结合临床,不断重温,潜心钻研,体会经义。否则,枉费师父一片苦心。本人徐怀书,虽然三年出师,但永远是肖师中医师门第一期大弟子。

3.读书是枯燥的,又是快乐的。

所谓枯燥,因为书中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悦耳丝竹,它考验人的心性,考验人咬定青山的定力。所谓快乐,当我们进入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老祖宗将宝贝为我和盘托出时,我会快乐;当我承继了古圣之学、能够为中医文化传承作出贡献时,我会快乐;当我能掌握四大经典理论、运用特异性方证等知识为病患解除痛苦时,我更会快乐无比。为此,学海无涯,我将治学终身。



关于肖相如老师招收

第八期弟子通知


各位热爱中医的同学们:大家好!
应广大同学要求,诵明书院经肖相如老师同意并授权,启动2024年招收内部弟子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报名事宜:

1、报名条件:中医师、中西医医师、深度中医爱好者。
2、考核时间:根据报名时间,由招生负责人通知考核时间。
3、考核方式:网络考核。

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

 THE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作者:徐怀书。封面图片来源包图网。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



诵明书院
跟名师学中医,带你成为真正的中医高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