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类方愈术后左膝关节疼痛、声音嘶哑案

健康   2024-11-11 16:30   北京  

导读:李玉杰是肖相如老师的五期弟子,资深的西医心血管病专家。今天分享他近期的一则医案,欢迎讨论。


 | 作者:李玉杰(肖相如师门五期弟子)


麻黄类方愈术后左膝关节疼痛、声音嘶哑案


1 


黎某,男,62岁,初诊日期:2024年4月30日。
主诉:声嘶、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8天。

现病史:患者因左上肺结节在某三甲医院行胸腔镜术,手术顺利,术后回病房时四肢冰凉,但血压、血糖、呼吸、神志、体温正常。护士嘱咐适当加盖衣被保暖。患者嗜卧,微微出汗一天,此后出汗止,但怕冷,加盖衣背后舒适。感声音嘶哑,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医护解释为可能为“术中气管插管”、“麻醉时肢体摆放体位姿势”有关,过几天就会好的。如疼痛不能忍受,可适当加注镇痛泵(注:镇痛泵24小时泵用镇痛药,而且还可临时加注)

术后第四天出院,出院当天发烧,体温37.8°C,医生告知为吸收热,如超过38.5°C,可临时服用退烧药。此后每天低热,中午测体温开始升高,下午2点到5点感觉身体酸困,体温37.4°C到38.2°C,恶寒,无汗,嗜卧,偶尔咳嗽,无痰,左侧胸部伤口痛。
左膝关节酸痛,曾服镇痛药物,外用止疼膏及黑膏药,并行针灸治疗2次,左膝关节疼痛症状无改善。发烧时每次服重感灵6~8片可退热。

既往史:左膝关节退行性病变6年,上楼梯时感疼痛。近两年,双脚凉不易暖热。

刻下症:左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明显受限,略微肿胀,怕风怕冷,穿衣比别人多。无汗,声嘶,双脚踝关节以下凉。

查体:体温37.6°C,左侧胸部伤口可见敷料覆盖。左膝关节略微肿,活动受限,双侧膝关节无明显温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


2 


方证辨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患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何庆勇主编的《白天临证  夜间读书---方正辨证解伤寒》一书,归纳麻杏苡甘汤的方证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怕风怕冷。

本案患者术后四肢冰凉,怕风怕冷,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微肿,符合麻杏苡甘汤方证,故方证辩证为麻杏苡甘汤证。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张氏医通》:“治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近年来应用本方治疗声音嘶哑的报道较多,因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能应手取效。结合本例患者,近五年双足凉不易暖热,术后明显怕风怕冷,嗜卧,低热无汗,声音嘶哑,脉沉。虽然西医认为其声音嘶哑是由气管插管损伤所致,但也甚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方义。

综合分析考虑,该患者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

诊断:少阴证、寒湿痹、麻杏苡甘汤证;声音嘶哑,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考虑其为术后体质虚弱的患者,担心麻黄引起的副作用,且患者要求先改善膝关节症状,故先处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生麻黄10g 杏仁12g 薏苡仁30g  生甘草6g

3剂,水煎服。上四味,以冷水800ml,先煎麻黄去上沫,煮取400ml,每次100ml,分四次服。如服药过程中出现心慌、大汗,则止后服,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3 


5月3日,二诊。服完一剂,没有出现心慌、出汗,自觉症状减轻,左膝关节疼痛似有减轻。服完两剂,怕冷明显减轻,体温36.8°C,没有再出现低热,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可以自行伸屈缓慢步行。服完三剂,膝关节疼痛减轻约八成。

患者提出其声音嘶哑能否加一些润嗓子的药物治疗?

根据上述分析,即处以麻杏苡甘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

生麻黄10g 杏仁12g 薏苡仁30g  炮附子10g 细辛3g 生甘草6g

5剂,水煎服,以冷水800ml,先煎麻黄去上沫,煎取300ml,一次150ml温服,一天服两次。

一周后电话告知,服药2剂,膝关节疼痛已不明显,缓慢行走如常,只是上台阶时感膝关节疼痛;声音嘶哑明显减轻,服完五剂药,声音嘶哑症状基本缓解。


4 


讨论:经过对本案的治疗,进一步证明方证对应的高效性。所以,每于临证之时均应认真辨识方证,而不可拘泥于“声嘶,是由气管插管损伤所致;左膝关节疼痛,因麻醉时体位摆放不当所致;低热,是由吸收热所致”。
进一步询问发现,患者术后回病房与术前不同的是:患者四肢冰凉,声音嘶哑,嗜卧,怕风怕冷,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脉沉。符合麻杏苡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经及时用药后,症状很快缓解,病情向愈。

麻醉是做好手术的必要前提,但是应该注意,手术前后人体四肢厥逆,如同经历一次“爆冷”,对人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的...

关于麻杏苡甘汤,著名医家均有精辟论述。现学习分析讨论如下:如胡希恕老先生认为:麻黄加术汤偏于治寒,故用温性白术;本方(麻杏苡甘汤)偏于治热,故用寒性的薏苡仁,并去桂枝也。此后,诸多医家对麻杏苡甘汤的解读,都认为“麻杏苡甘汤……适用于湿热痹证”。
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原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0条:“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也,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白术四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苡甘汤:麻黄半两 、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

我们对照上面两条原文来分析一下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的区别:

①二者素体体质不同。前者为久患湿病(注:同时应该有脾胃虚弱或湿困脾胃)又感受寒邪,故其体内的湿远远重于后者。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与麻黄同用祛表里之湿。

②前者感受寒邪重于后者。前者用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后者无桂枝而且麻黄仅半两,由此可知,前者感受寒邪重于后者。寒与湿交织,难以祛除,所以此处用桂枝虽为驱寒,也为温化湿邪,利于湿邪排出体外。

③由于前者体内寒湿均较重,除用麻黄发汗解表、温经散寒之外,尚合用桂枝温通经脉、利关节、治痹痛。同时,由于为“湿家”感寒,其体内湿邪本身就较重,又多有脾胃虚弱,故用白术健脾燥湿。方中桂枝、白术、甘草,缺一味茯苓,即为苓桂术甘汤,其为治疗饮邪内停的方剂,今虽无茯苓,其祛湿的作用也是较强的,所以用于治疗寒湿痹证。而后者,素体无湿病,仅仅是“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故感受寒邪不重。所以,仅用麻黄半两,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病者一身尽痛”,此为有湿但不重,加薏苡仁半两,以利湿。但此时不应认为薏苡仁微寒就是治疗湿热痹证的,因为麻黄半两,其性为温;薏苡仁药食同用,其性为微寒,而且量小,其制约麻黄之温尚显不足,又怎么治疗湿热痹证呢?所以,我认为本方是治疗寒湿痹证的轻症患者。

④麻杏苡甘汤的煎服方法,是先把药物粉碎成粗末,再用水煮药末,其实就是煮散的方法。每次量是4钱匕,一钱匕的药量大约相当于1~2g。可见,每次所用的药量是很少的,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微微是有汗出的要求,一方面也说明病情应该不重。服药要求是温服,要达到的效果是微微出汗。

结合上下两条原文可见,麻黄加术汤是治疗“湿家”感寒,为“寒湿痹证”的较重的患者;麻杏苡甘汤所治疗的患者,素体无湿邪停留,其发病仅仅为“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名风湿”,所以当为“寒湿痹证”的轻症患者。


5 


以上所述是我对麻杏苡甘汤的认识,不知当否,敬请师父及各位师兄弟姐妹们批评指正!

另外,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也即是治疗肾阳虚外感寒邪的高效方。
本方表里同治,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散深入少阴之寒邪;细辛则既能解表之寒,又能散少阴之邪,与麻黄、附子相伍,有表里同治之功。
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应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应用范围,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如爆哑失音或咽喉疼痛,审其病机,凡属阳虚里寒者均可获良效。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如有不当、错误之处甚或荒谬之处,恳请师父及各位师兄弟姐妹们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大家都在看

麻黄汤也能治便秘?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仲景原意

2024-11-08

为什么你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痹症疗效不好?

2024-11-07

 THE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李玉杰。来源:肖相如频道。封面图片:包图网。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



诵明书院
跟名师学中医,带你成为真正的中医高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