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中医,存在哪些问题?中医,是文化吗?

健康   2024-10-28 16:34   北京  

肖相如按:这是熊志成在四期弟子拜师典礼后,线下集中授课时记的笔记,从中大家可以了解我对弟子的要求,也可以看出熊志成的学习能力和态度,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的笔记来?师门弟子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肖相如师门“第一堂课”目录

肖老师的人生态度

中医,是什么?

中医,存在哪些问题?

中医,是一种文化吗?


| 作者:熊志成 肖相如



中医,是什么?


首先思考几个问题:

(1)中医的现状如何?
(2)中医的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疫情初起,很多人得不到中医的治疗?
(4)即使在事实面前,仍然有很多人质疑中医在防疫中的作用,那中医自己说清楚了吗?

01

很多人攻击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但医学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科学吗?

事实上卷入这样的争论是一条死路。

西方近代科学是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医就是这些科学成果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必须认识到近代科学在我们生活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失去网络、失去手机你还能正常生活吗?

而手机就是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技的运用,很多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就是机械、生物科技的运用。

所以绝大多数人在争论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完整内涵,其实自己未必搞得清楚,自己也未必相信。

中医为什么可以存在?为什么应该存在?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

就像一件商品,你做得再好没有人认可你,你同样活不下去。好东西还需要别人认可,市场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找中医看病的人,往往先看了西医,没有看好而且没有被看死的才会来看中医,好了的他不会来看中医,看死了的也不可能再来看中医,有的人宁愿死都不看中医,所以毫无疑问,中医的现状很严峻。

要让中国人,而且还有其它国家的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有疗效的,并且与西医也不是对立的,人类不仅仅只需要西医,也同样需要中医。

02

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东汉,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一个呕吐与发热并见的病人,一付小柴胡汤就搞定了,似乎十分诡异。

事实上,首先在中医发端的时候,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研究。

比如,没有显微镜,你就找不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不可能发现细胞等人体器官的微观结构,医学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清规戒律也阻碍着医学向人体解剖方向发展。

如《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被损伤身体的人都是坏人,是在被惩罚。

但不能触碰尤其是损坏别人的身体,人依然还是要生病的。

这就迫使我们的祖先创造另外的诊疗思维,即不借助任何工具,在不损伤人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体既病之后身体状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总之就是要落实到你这个病人身体上的症状,即所谓“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比如头痛:痛在哪里?前部还是后部,两侧还是巅顶。是什么样的痛?痛的时间段?其它伴随的症状以及舌、脉、年龄、地域等,有了这些资料,你就可以看病了。

因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状态变化的实质就是以“证”为单位的,而“证”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是虚实寒热。辨证最重要是要将虚实寒热辨出来。

比如头痛、项强、恶寒、无汗、脉浮紧,就是麻黄汤主之。古人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积累,然后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医学的基本目标就是:疗效+规律。凡是《伤寒论》第35条所描述的症状,你就用麻黄汤,不仅你能好,别人也能好。现在所强调的“辨证论治”却丢掉了确定性。

《伤寒论》之所以可以流传,正是它所追求的确定性,把实践中的经验不断重复,最终把基本的规律确定下来。

也可以说,中医的形成是先把人治好,有了寒热虚实,才有了治法的实施,然后又去研究诸如头痛究竟有几个类型,再引进当时的哲学文化成果,即阴阳五行的内容来加以充实,这与西医引进近代科学来发展医学是一样的。

03

中西医的差异在哪里?

西医查病因是从结构、微观上入手的。

当代的中医要学会,让西医了解中医,并会使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

如见到“呕、利、痞”并见,就是半夏泻心汤。

现在强调辨证论治就把说服别人的方向搞偏了。

中西医都不是包治百病的医学,而且医学也不是以某些人眼中的“科学性”来判断。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我认为简单的说医学科学并不准确,因为医学是针对人的学问,始终要强调人的主观性的,不同的人解释问题的路径是不同的。

熊志成按:“这里作为记录者,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将一块没有主观意识的石头扔到水里,只要你知道石头的初始速度、落水点等,你可以计算出石头落到水底的时间及地点,也就是是说这块石头的轨迹你可以清清楚楚。但如果是扔进一个人到水里,哪怕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能准确计算吗?其实但凡心理学等学科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

必须要将中西医存在的思维差距告诉人们,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的原创性贡献很少,而现代人类基本素质的教育是西方模式的,如何认识中医的发生发展同样是一场新的启蒙。

无论中西医在方法论、高度的理论性、确定性方面都不能无视经验性的问题,不能超越人类的理性。

爱因斯坦指出: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牺牲完整性为代价。

中医需要争论的并非是否科学的问题,而是其方法与适应范围的问题。

针对一个单纯性的感染,西医效果很好,而对于有些慢性的、复杂性的感染却办法不多。比如慢性尿路感染引起的发热,西医很头疼,一味用抗生素有时问题很多,因为西医没有扶正的思路,这时正气虚弱,对中医来讲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现在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中医也缺乏保证疗效的自信,原因在哪里?

原因在于现在的中医理论背离了中医正确的方向,而且以往的中医理论本身也有问题。










中医,存在哪些问题?
01

比如伤寒的概念是什么?一般认为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准确吗?

在中医历史上,有的人临床不怎么样,但能说会道,如张景岳就有很多理论,特别是阴阳的概念,阴阳很重要,但仅有阴阳就能看病吗?

阴阳不是中医本身,阴阳是中医拿来说理的,它是来源于哲学,中医最终要落实到寒热虚实。

中医当然需要阴阳理论,但不能滥用,最终是要用来治病的,而不是满足于理论上的自圆其说。

说到底,阴阳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东西,算命的也在用。我们有的理论是混淆视听的,看病必须落实到虚实寒热的“证”之上。

一般认为“阴虚”、“阳虚”是有用的,但仔细思考一下,最终依然是虚实寒热。

这里是“五行”、那里是“八卦”,或者再来点“运气”什么的,虚玄的做足了,却丢了确定性。

02

“五行”事实上也同样值得思考,比如肺属金,取类比象,宣发与肃降,金肃降还说得过去,可宣发呢,金怎么宣发呀?

所谓相生相克的关系中,有些是说不通的,火生土,心怎么生脾胃呢?

比较公认和实用的肝与脾的关系,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由于缺乏解剖的基础,中医理论将消化功能都归因于脾,而消化涉及多个脏器的协同。

比如为了使四季对应五脏则说“脾主长夏”或将四季的后18天归于脾,长夏在哪里?靠谱吗?可以有长冬吗?

因此,“五行”是存在问题的,需要思考它存在的意义。

中医不能脱离其基本的属性:人体——疾病——证。

03

同样中医的病因学说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人们常说的:风为阳邪、风性开泄、善行数变等概念,其真正的用处在哪里?一般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其它病邪要借助风来侵入人体,这经得起推敲吗?

其实在《内经》中“中风”的概念是混杂的,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作为现在的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有时记住了这些概念反倒成了问题,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因此,有些内容全盘地搬到教科书里面是有问题的。

还是以“风”为例,“风药”的概念现在很流行,但什么是真正的风药呢?

羌活、独活、川芎还有一些有活血化瘀的虫类药等是风药,但仔细分析,大部分“风药”都是散寒药。

再来看看六淫中“火”的概念有问题吗?外感病中有外感“火”的吗?烧伤算外感吗?心火、相火,尤其是李东垣的“阴火”又是什么?

教科书中将火与热联系在一起,那么“暑”呢?暑的本质是热,人们常说盛夏酷暑。

中医理论一般认为暑必夹湿,有“暑湿”一说,中暑可以用白虎汤。但白虎汤与湿有什么关系呢?而藿香正气散是解决暑天感受了湿邪,却不能简单地说是治暑的。

再来说“燥”,把燥分为“温燥”与“凉燥”,即所谓初秋是暑热刚过,所以是温燥,但事实上初秋同样有各种证,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等证都有;

“燥”的本质是干燥,治燥就要用润,说杏苏散治疗凉燥的,杏苏散怎么可能治燥?肯定是越治越燥啊。

04

必须看到,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传染病是西医控制的,必须承认这一点,只是简单地把新冠称为“寒湿邪”是没有意义的。

中医反复强调西医研究的是形而下的器,问题是难道中医不想研究“器”吗?无非是不能做而已。

王清任不是做了吗,但也没有真正地搞清楚,只是留下了五个著名的活血化瘀的方剂来。

能弄清人体的结构有害处吗?现在西医有规范的解剖学,你为什么不学呢?难道你傻了吗?

整体观是重要的,但局部同样重要。形之不存,神将安附?人是离不开形的,必须要有对形的了解,只有形神皆备才能安度百岁。因此中西医必须互相学习。

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大部分人得不到中医的治疗,现在中国非常好地控制住了疫情,这其中有中医的贡献,但很多国家却并不认同,中医让世界了解的目的仍然没有做到。

是国家不重视中医吗?国家是重视中医的,但问题出在缺乏路径和方法上。

按有些人的建议成立中医部是解决问题是办法吗?事实上,没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组织都不管用。

从目前中西医的从业人员看,中医很多是对西医有了解的,而且并不排斥西医。但西医却排斥中医。

从我从事的肾病领域看,中医不了解西医是不靠谱的,必须要了解西医肾脏疾病方面的各种检查。

相反西医也应该了解中医,只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建立一个综合的医学体系,才能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医学分中医、西医,但是有中化学、西化学吗?

05

唯一能够解决人类健康的就是有一个统一的医学标准,而且医学应该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之中。

美国就没有单独的专科医学院,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利用综合大学其它学科的资源补充和发展医学。

学中医,要学古汉语、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有雄厚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的支持。

甚至医学院应该有十年制,其实现在加上研究生教育也不比十年短多少,五年学西医,五年学中医。

现在的半吊子医生是很多的,而医学必须扎扎实实,不能搞群众运动,要宁缺毋滥,要改变现在的医学标准。

这次新冠疫情的控制证明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聪明,中国做到了,美国人却没做到,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

如果真在医学教育体制是这样做,十年后全世界将为之一振。

比如肾病,我就不比世界一流的差,恰恰在于我对中西医的了解。

从运用层面上说,中医对西医理论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至少使用西医检测、西医设备运用是没有问题的。

西医对疾病了解到细菌、病原体以及器官结构方面上去,微小病变性的肾病综合证西医用激素是有效的,但药物依赖性还是没有根本解决,而中西医结合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中西医完全分开是不行的。

06

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医,首先要学好中医,其次要了解中医存在的问题。

真正的中医人先独善其身,并进入一个小众孤独的体系,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没有疗效说再多也没有用。

我就不到公立医院出诊,不靠政策活着,有疗效才会有病人,才会有病人的口碑。

现在的医院都在拼设备、扩病房,把医院办成了旅馆,要大门诊、小病房才是出路。

医生本身是精英群体,理一次发收300元,大家觉得正常,那救你一次命应该多少钱呢?

虽说作为医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并提高道德境界,但医生应该是国家来供养的,而且是高薪,由此,医生则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水平的提高方面,并注重医德的提高。










中医,是文化吗?

中医不能简单地归于文化范畴。


01


学中医必须有文化基础,《内经》很多人难以真正读懂,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了,不会认繁体字的人也很多,虽说是中国人,却不理解中国的文化。

师门的弟子就是要如同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查去学,通过这个过程去提高自己的文化。

没有文化是无法振兴中医的,要有信心与勇气走过这一关。

学经典也是在补古典汉语,苦海无边,唯有自渡。

在师门的帮助下,学会经典,解决虽知道经典重要,却不知道解决路径的困境。

《易经》是五经之首很重要,道教文化也很重要,但文化不是医学,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有用呢?

你没有学好经典,你是不能用这些东西来治病的。只有学好了经典以及包含四大经典在内的九门中医核心课程,再去多学些东西是可以的。

《易经》它是真正清楚的吗?文化与医学的差异又在哪里呢?

医学是实事求是,必须落实到病人与疾病,落实到“证”。

而文化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于生活就是天马行空,放飞想象。

很多人强调中医是传统文化,这是有问题的。中医是医学而非文化。有道无术不是医学,有术无道是医学,而有道有术才是高明的医学。

因此,关于文化范畴的东西要多一分谨慎,只有学好经典,还有余力,再来学习其它文化的东西。

有人说孙思邈就提倡学易,但孙思邈是在学好医学以后学易的,有道无术不是医学,有道有术才是好医生。

道可以养生但不能治病,中医不是文化。

现在讲故事的中医火得一塌糊涂,我是反对在大众传媒将中医做成娱乐性节目的,起码要按照我的要求做,不然就成了一群没文化的所谓中医,在追求泛文化的东西了。


02


关于“五运六气”,本来五运六气是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西方也是有时间医学的,但为什么不普及?

时间是什么?什么是时间对人体的影响。最本质的应该是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时间与空间是联系的,四季、昼夜、温度等的变化与地球、太阳等天体的运动有关,时间医学就是想发现其中的规律,运气的本质就是要做预测,但预测需要大量的参数。

天气预报拥有气象卫星和海量的参数,一般预报一周的天气,还经常不准,而五运六气要研究60年的预测问题,参数够吗?

运气是唐代王冰加进去的东西,运气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认真研究、合理使用,将其扩大到无可置疑的范围是需要思考的。

关于运气学说,我建议大家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川先生的书,王玉川先生毕生致力于《黄帝内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立的见解,学识和人品有口皆碑,王先生的观点会有参考价值。

对于中医来说,无论你多少参数都要落实到“证”的上面。

例如有发热、脉浮、恶寒、汗出,无论你在天南地北就是桂枝汤证。

所谓的“三因制宜”已经落实到“证”的上面来了,一个脾胃有问题的人感受寒邪就会表现出桂枝汤证,所有的预测必须要能够操作。

运气可以对一些搞不定的东西提供一种思路,提醒医生这时可以看看疾病是否与环境、气候有没有什么联系,一个好的医生在其它方法用尽的时候,可以比其他人在思路与方法上多一点点。

03


我的弟子要先学医,后学文化。

古代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但我们现在不是古代,只能按反的道路来进行。

中医很多描述是文学性的,其准确性、规范性是不够的,必须将中医的理论继续规范,不要搞云山雾绕、神神叨叨,要规范、准确、平实的叙述。




关于肖相如老师招收

第八期弟子通知


各位热爱中医的同学们:大家好!
应广大同学要求,诵明书院经肖相如老师同意并授权,启动2024年招收内部弟子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报名事宜:

1、报名条件:中医师、中西医医师、深度中医爱好者。
2、考核时间:根据报名时间,由招生负责人通知考核时间。
3、考核方式:网络考核。

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


 THE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熊志成。来源:肖相如频道。封面图片:包图网。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



诵明书院
跟名师学中医,带你成为真正的中医高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