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辑:小药童
▍全文共10161字,预计阅读时间26分钟
尊敬的肖老师,各位中医同仁,各位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诵明书院院长,亦是肖相如老师的一期弟子,非常荣幸能在立冬时节,与大家相聚直播间,分享我与肖相如师门的那份独特的中医机缘。
立冬已至(当时直播,正值立冬),天涯共此时,愿诸君如冬日暖阳,阳气内藏而不泄,脏腑经络皆得温暖,气血畅行,寒邪不侵,病痛远离,安康永伴!
回首往昔,我有幸全程参与并见证肖师师门,从最初壁画蓝图到如今的发展壮大。
起初,诸多同仁对肖师师门规划心存疑虑,随着时光推移,理解者渐多,加入者渐多。一路走来,见证诸多不解化为理解,更见证无数同仁突破迷茫、瓶颈,成为了“一专多能”的明医!
诵明书院:溯源医道传承之名
接下来,先为大家讲一讲“诵明书院”名字的由来,也等一等正在赶往直播间的朋友们。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著至教论”篇中,黄帝和雷公探讨医道,总结医道学习有五个阶段:“诵,解,别,明,彰”,诵,即诵读经典、背诵经典;解,即解读理解剖析;别,即辨别区别;明,是融会贯通,做明白的中医,彰,是运用于临床,传承彰显中医魅力。
曾与行知堂李校长研讨中医时,谈及取名,李校长提议“诵明”二字,后请教肖老师,也获认可支持。诵明书院的名字取自医道学习五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诵”,和第四个阶段“明”。意在顺应医道传承规律,矢志中医薪火赓续、蓬勃发展。
自2016年诵明书院成立以来,八载春秋,助力了诸多中医人成长,化解了很多中医同仁学医路上的迷茫困惑,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中医人才。
以上是“诵明书院”名字的由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我们多一些了解。
由此牵线,我与中医的结缘
每年常有人问询,我与肖相如老师如何结缘,肖师师门最初的规划与未来的规划有哪些。今日相聚直播间,与大家分享这份机缘。
而这份机缘的到来,不得不提到我与中医的结缘,正是根源于对中医的热爱,由此牵线,与肖老师相遇,踏上这意义非凡的中医传承之旅,此后一路无畏、勇往直前!
发现中医:开启奇妙医缘之旅
时光回溯至2009年,彼时,我刚退伍重返大学校园,生活却突遭了一个“小麻烦”,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的认知轨迹。
01
拉肚子的窘境,初试中药
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拉肚子的问题缠上了我。起初,去药店买了氟哌酸,吃完可以止泻,但总不能断根,拉肚子的“小疾”如同幽灵,反复搅乱我的上课节奏、考试状态。后来发展到兜里要带上氟哌酸,以备不时之需,我满心无奈与苦恼。
一次无意间路过一家医馆,看见一位中医坐诊,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去把了脉,并把心中苦恼告诉了医生。医生把完脉看完舌苔后,给我开了5副中药,代煎。
第二天我去取了中药,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喝中药,药喝到第2副,我知道这次拉肚子可能会彻底的变好,因为喝完中药后,身体便有了积极“回应”,拉肚子的那种急迫感没有了,“拉肚子”这件烦心事已被抛诸脑后。
我坚持喝完5副中药,拉肚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好了,且再未复发,我感觉很神奇,以前从没有认真关注过中医,也从没有想到中医还能治病。
02
拉肚子的药方,一探究竟
好奇顿生,便想一探究竟,看看这些中药为什么能够治病。我拿出药方,上面开的中药有:姜半夏、黄连、干姜、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藿香、陈皮、芦根、生麦芽。
我在图书馆借来中药书,一味药一味药的对照查看,发现其中不少中药我居然听说过,黄连听说过,干姜听说过,茯苓听说过,甘草听说过,陈皮听说过,麦芽听说过,普通之物,寻常食材,居然藏着祛病疗疾的“超能力”。中医那层神秘感、距离感、陌生感一下子没有了。
我的中医探索之旅从研究这张药方开始,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记得起这张治疗拉肚子的药方,也把它一起分享给大家。
03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
后来,随着对中医研究的深入,才知道这张药方是中医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变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脾胃疾病、中焦湿热最经典的方剂之一。
肖相如老师总结特异性方证:“呕、利、痞并见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凡有“呕吐、下利、心下痞满”症状并见的情况,半夏泻心汤是首选方剂。
今天,也给大家一个福利,扫二位码加助教微信,备注“半夏”,可以解锁肖相如老师的“特异性方证之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的讲座,助你掌握脾胃疾病“克星”最经典方剂的精髓用法。
添加微信 备注“半夏”
↓↓↓
就是这么神奇,就是这样的机缘,我发现了中医,中医走进了我的视野。同时,我还发现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以五脏为中心,统御万物的简洁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如磁石吸铁,我对中医越研究越感兴趣,以至于让我割舍原有专业、放弃重回部队机会,一头扎进中医瀚海,沉迷中医,不能自拔!
沉迷中医:在经典中探寻医道真章
初涉中医求知路,我满心热忱,漫天遍野看各种类型的中医书,依旧摸不到头绪,找不到方向,在中医的汪洋大海,我第一次迷失了方向,许久挣脱不出这困局。
迷失的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感觉不是办法,下定决心,从经典入手,从《伤寒论》入手,重新开启中医之旅。
因为《伤寒论》原序中有一句话,“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这是何等的自信,深深地触动了我!若能找到我写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一半医学的问题就解决了,这般笃定与自信,也带给我对中医的自信,像光一样驱散了我的迷茫,坚定了我学习中医、投身中医事业的信念。
于是,我郑重抄写下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勉励自己,下定决心, 从《伤寒论》入手。只要一有时间,就读《伤寒》背《伤寒》感悟《伤寒》,经过近4年多的时间,居然把《伤寒论》读顺了,居然把《伤寒论》条文给背诵了下来。
以《伤寒论》为中心,我继续学习《伤寒论》的条文、方剂,在网上搜索各个条文、方剂的用法,大家的经验各不相同,推荐学习《伤寒论》不同的参考书籍,这些经验又像网一样,越撒越大,逐渐丰富我的视野。
以此为引,围绕《伤寒论》,我开启了大量的中医古籍的阅读,很多中医经典古籍是有生命力的,它们触动着我的心弦,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对中医的探索。
当翻开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才明白,后世的评价“不读郑钦安,难过阴阳关”,是多么的准确,文字凝练,直击阴阳要理,读他的文章不觉得累,诵读间只觉酣畅淋漓,真一个爽字了得。
当翻开黄元御黄师的《四圣心源》《伤寒悬解》,如获珍宝,窥得医道别样乾坤。读着读着,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透过文字我知道,这本书倾注了黄师的心血和灵魂,我不禁感叹,能读此书,三生有幸!
当翻开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扑面而来治病救人的“大愿力”贯穿篇章,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张锡纯苦苦探寻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决心与担当,深深地打动着我!
当翻开唐容川的《本草问答》,这样小小的一本书,居然能以问答的形式,把中药治病机理阐述的如此清楚。我以前学中药学的困惑,到此突然有一种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的感觉,《本草问答》是对我中药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当读到《内经》,四季平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我深知要正常体验四季不同的脉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周期。
为了对脉像有一种形象的认识,我扎根药店,怀着谦卑敬畏之心,把诊脉当成对顾客的一项额外服务,认真的给每一位愿意让我诊脉顾客诊脉,无论老人小孩,无论买药与否,我都悉心帮助大家解答健康困惑,珍惜每一次机会,细品脉象。
有时,我把手放在风里,感受风的气质;把手放在墙上,体验墙的温度;抚摸叶子的纹路,体验叶子的生命。以万物为师,感知生命细微处的“脉象”。
就这样,我以《伤寒论》为中心,理法方药都不放过,看大量注家的书,系统专研了黄元御,郑钦安,陈修园,徐灵胎,唐容川,张锡纯,柯韵柏,喻嘉言,大冢敬节等中医名家的著作。
除经方外,滋阴、补土、攻下、火神,医案、医话、医理,我全都浏览。就这样学习着,感悟着,沉迷着中医,满眼都是气血津液,阴阳表里,梦中还在给别人诊脉看病。
思考中医:破迷茫寻方向,正路在哪里
然而,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各种迷茫产生的过程,我发现主要有这两大类迷茫,不仅困扰着我,也同样困扰着很多的中医同仁。
01
青年中医容易产生的迷茫
一大类是初学中医者容易产生的迷茫,或者是青年中医容易产生的迷茫,我和很多的青年中医朋友交流过,这种迷茫很普遍。
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古今医书汗牛充栋,但最基本的问题也没讨论清楚,一人一个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容易莫衷一是,很容易误入歧途,而歧途一入,就很难走出。
青年中医踏入临床后,现实更显残酷,很多人大学毕业,学习的中医知识,应用到临床,并不能取得想象中的疗效,再加上病人给年轻医生的机会本来就少,年轻医生生计就比较困难,内心的迷茫、痛苦可想而知。
后来,遇到肖相如老师,和肖老师探讨了这个问题时,肖老师对中医学子的痛苦感同身受,也深知其中缘由:中医理论本身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概念有很多没有厘清的地方,而且流派众多,歧义纷纭,难学难懂;
再者中医背离了仲景的方向,变得没有目标,变得疗效不确定;
中医院校的教育脱离临床,不重视经典;
加上社会也未给青年医生铺就明晰成长路径……
以上种种原因,都打击着年轻医者的信心。
同时,肖老师也清楚指出,疗效是解决以上难题的关键,但必须有清晰的路径。
首先要给青年医生信心,教给其“特异性方证”,当学会了“特异性方证”,临床就有了疗效,就会树立中医的信心,信心比黄金还可贵;有了疗效,就会有病人,就解决了后顾之忧,就能安心求学。
当然还有很多疾病没有经验,不过没有关系,没有人天生是大医生,临床遇到疑难困惑,需要有一个大家可以共同探讨的氛围,能够给出解决方案,让中医的成长不再孤单,学医的过程才能变得动力无限。
02
临证多年的医者容易产生的瓶颈
另一类大迷茫,缠上临证多年的医者,随着门诊病人的增多:有效的,说不出因何有效;无效的,不知因何无效。理论和临床都进入了瓶颈,陷入了低水平的重复,日复一日,原地踏步!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后来,随着接触的中医大夫越来越多,发现这种瓶颈,居然极其普遍!而且可以肯定,几乎每一位寻求上进的医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因为只要你努力上进,疗效一定会提高,病人一定会增多,看不好的病人也必然增加,进一步寻求质的突破,就会出现这种瓶颈。
这种瓶颈最难突破也最痛苦,很多医生一年、两年,十年……四处求索,一直不见质的飞跃,一直都是低水平重复,挫败感逐年加深。妥协,自欺欺人;前行,不知路在何方;久之,医学信念动摇,甚至怀疑职业选择!
突破这种瓶颈,肖老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以及已经培养众多弟子的经验,明确指出,必须回归经典,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必须下苦功夫,必须自己动手系统性的学习经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源头活水,舍此,无它法。
这也是肖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下定决心,一定要深入经典,一定要独立思考,一定要亲自动手的原因,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自己。这也是肖师师门三年,系统回归中医经典,有专人督促陪伴你共同突破难关的原因,这三年很苦,是身体的苦,不经历这一茬苦,不去突破临床瓶颈,心里可能会苦一辈子。
参考张扣启师兄在师门学习的心路历程(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为中医也为自己抽一签
不过,我当时还没有遇到肖老师,只能自己在中医的路上,继续苦苦求索,对中医的前途,我曾一度产生了很大的迷茫,不知前路应该如何突破。就在迷茫之时,我突然想要为中医也为自己抽一签,算一卦。
在我上班的路上,有一位摆摊算卦的老先生,除了刮风下雨,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我要为中医算一卦,就问中医的前途。我记得抽签五元,我调整好呼吸,慎重的抽了一签,小心翼翼的翻了过来,赫然写着两个字“三皇”。我深知这个签的分量,于是我给了老先生二十元钱,没让他找钱,也没让他解释,我当然知道这个签的重量,“三皇”伏羲、神农、皇帝,是中华始祖,也是中医始祖,看来中医复兴就在我辈。
01
追问中医正路,第二次抽签
然而,中医的正路到底在哪里,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我还只能反复的追问。
金元四大家也有过我这样的心路历程,面对失传的中医,他们也找不到出路,什么滋阴派、攻下派、寒冷派、补土派,不正是迷茫所致吗?
王清任也有这样的困惑,他的解剖实践,他的《医林改错》,不正是反复探求中医之路无果的产物吗?
从清末到民初,从民初到现在,所有的中医都有这样的困惑,中医的正路在哪里,如何有效传承,如何振兴发展,一直困扰着大家。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我的中医追寻之路,依旧没有突破瓶颈。我要再为中医的前途抽上一签,算上一卦。同样是上班路上,老先生的卦摊,依旧按时出摊,按时收摊,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把签,抽哪一个好呢?我干脆闭上眼睛,让心灵选择,打开签赫然写着“三皇”二字。我吃了一惊,怀疑老先生做假,把所有的签打开,各不相同,两次抽签居然相同,我不由感叹,这是天命吗!?
02
传承中医:燃热爱之火,激发成长
以后,我再也没有为中医抽签,非道能弘人,人能弘道也。那就去行动,去传承中医,用心中对中医的热爱,去激发自己的成长,去做振兴中医的事业!
中医是身心医学,心无所感怎么学医
而且,我还发现中医是身心医学,心无所感怎么学医?
仲景先师“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个感字,一个伤字,大家体会一下,仲景先师那种心中的悲伤和触动,以及所立下的志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动力之源。
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徐灵胎“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九折臂而成医。”
许叔微“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刻意方书,以救物为心。”
吴鞠通“慨然弃举子也,专事方术。”
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盖即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意也。”
古今名医哪一个不是有感而学医,哪一个不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哪一个不是誓救含灵之苦,哪一个不是传承经典,以继先圣之业!
那一刻,我的心,与古圣先贤的心接通了,他们的渴望成为了我心中的渴望,他们的志愿成为了我心中的志愿,因为热爱,奔赴山海!
那一刻,困难不在了,迷茫不在了,去创造,去承担,去传承中医,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失败,只是表明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2014年,机缘巧合投身“易中医”团队,率先探索“中医 + 人工智能”的传承路径,探究中医之秘,彼时理念超前,虽举步维艰、折戟而归,却也收获宝贵经验。
失败不过是积累沉淀,求索之心从未止息。2016年我和伙伴们一起,综合自己学习中医走过的坑,直接回归经典,开发中医读经典app,上线第一天,下载量达到7千余人,后续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口碑相传,一个月的下载量达到了10余万人次。
很多中医朋友下载中医读经典app后,给我们反馈,爱不释手,帮助他们重拾了中医的信心!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对中医的热爱和用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非常遗憾的是,当时由于资金不足,又想不出挣钱的办法,以至于无法维护中医读经典app的正常运营,无奈之下,只能暂停更新,忍痛下架。
所幸的是,中医读经典app汇聚了一大批热爱中医的火种,我们通过中医读经典传递信息,发起了伤寒论背诵大赛,分班分组,经典就要大声读出来,《伤寒论》就要大声读出来,还要交手写作业。我当时作为班主任,给大家发作业,写寄语,几千人共读《伤寒论》,共背《伤寒论》,比学赶帮超,氛围拉满,学习伤寒,热火朝天!
与肖相如老师相遇,开启中医新征程
我们精选大家的伤寒作业,发到朋友圈,发到微信群,肖相如老师给我们点赞,给我们鼓励,肯定我们的做法,我们大受鼓舞,欣喜万分。
《伤寒论》背诵大赛活动,如同一把神奇钥匙,穿过时间无垠的旷野,跨越千山万水的界限,我们和肖老师相遇了!
第一次来到肖老师家中,一位长者,一个小青年,我们畅谈中医,快乐的相聚,心灵的盛宴。那一刻,时间仿佛变慢,不知不觉3个多小时过去了;那一刻,对中医的迷茫烟消云散,内心充满着理想豪迈。
我思索良久之事,肖老师心中早已经有答案,中医的正路到底应该怎么走,肖老师早已践行几十年!
01
用临床疗效赢得患者的认可
肖相如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伤寒论带研究生期间,坚持不让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做动物实验,坚持要求学生背经典、上临床、跟师带教,以过硬的临床疗效赢得患者的认可。
现在肖老师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临床实战家,有的甚至日门诊量达到百人以上,用疗效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口碑,一人看好病,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整个家庭都来看病的比比皆是。
02
十年如一日,帮助沙河市中医院建立肾病专科
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间,肖老师坚持十年如一日,利用双休日,从北京乘坐火车,历经四个小时达到河北邢台,再坐一个小时的汽车到达沙河市,到达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帮助沙河市中医院建立肾病专科。
肖老师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为患者治病外,肖老师还为全院职工讲授肾病诊疗技术,讲授《伤寒论》,培养医院中医人才和后备力量。
10年的辛勤付出,沙河市中医院的肾病科,成为当时全国的重点肾病专科。要知道,当时全国的重点肾病专科只有12家,县级中医院只有沙河市中医院1家。肖老师说,是中医有确切的疗效,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
就这样,肖相如老师经过几十年的思考、实践和亲身经历,证明了“回归经典+重视临床+师徒传承”是中医成才的规律,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中医,是疗效的保证,能赢得患者持久的尊重。
既然已经相遇,既然对中医都是如此的热爱,那就开始吧,中医,我来啦!那一刻,未来奔涌而来,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开始了!
03
肖相如师门的规划:传承经典,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医人才
肖师师门的规划,疗效是中医的根本,人才是中医的关键。以学术钻研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宗旨,按照“回归经典+重视临床+师徒传承”的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打造“比学赶帮超的专人督促陪伴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医人才,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为中医的贡献一些自己的微薄之力。
系统回归中医经典,筑牢中医传承根基
肖老师反复强调“疗效是中医存在的根本,经典是获得疗效的根据,大家都不学经典,我们学,我们系统地学!”
肖老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临床和教学的经验,制定详细的经典学习计划,让大家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师门3年系统学习共分9大模块,安排如下:
第1大模块 全本《伤寒论》+师门医案学习
第2大模块《特异性方证》
第3大模块 《金匮要略》
第4大模块 《黄帝内经》
第5大模块 《外感病》研讨学习第6大模块
《伤寒论》精讲回顾第7大模块
《肾病专病专方》第8大模块 师门线下专题研讨会
第9大模块 师门毕业论文考核
3年的系统学习很苦,没有捷径可走,让大家在持续不断深入经典的过程中,打牢经典基础,弥补医术缺失,让诊疗看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突破临床瓶颈,全面提高医术。
01
专人陪伴管理体系,铺就高效学习之路
明确了中医成长之路要学什么的问题,但是怎样能保证大家认真学完,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再好的规划,在清晰的路径,没有办法落实执行,也只是一句空话。
因为,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是终身学习的职业,繁忙是每一个医生的职业状态。
针对医生的职业特点,肖师师门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办法,而且这些办法还在持续完善:
首先是肖老师根据自己临床和教学经验,对师门学习任务进行详细的规划,拆解到每月/每周,让你不走弯路,循序渐进、吃透经典;
其次,师门学务部打造有专人陪伴管理体系,设立有教务主任、班主任、小组长,专人鼓励你,提醒你,督促你,陪伴你完成师门学业,助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师门是全体弟子的大家庭,有师父有同门之间的答疑解惑,交流促进,有比学赶帮超的学术氛围,学医不再孤单。
并且,肖老师倡导:中医最好的状态是“半日临证、半日读书”,太忙会挤占深度思考的时间,不利于中医的成长。师门也帮助大家思考职业规划,时间安排,帮助大家逐步从繁忙的状态脱离出来,变得从容不迫,临证、读书、思考,更有利于医学技术与临床水平的提高。
众多措施的保障,让你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跟随师门步伐,吃透经典,稳步提高疗效。
02
“一专多能”,绘就中医成长蓝图
培养弟子成为“一专多能”的一方明医,是肖老师根据中医的特点,以及亲身经历总结的经验。医生需要宽广深厚的知识储备,在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前,片面的割裂的,对一个专科或者专病进行研究,很难取得突出的成就。
因此,在具备中医全科医生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专科或者专病进行系统学习,深入吸收中医西医的研究成果,争取做到常见疾病看的好,专科疾病有优势,甚至有绝活,疑难病有思路,有方案,这才是医生成长的最优路径。
肖老师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具备全科医生能力的基础上,融合中医经典,吸收西医研究成果,在肾病专科领域,自己是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有独到见解,独有绝活,持久赢得患者信任!
虽然每名医生的经历、潜质、兴趣点不一样,但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相通的,肖老师会传授自己在肾病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肖老师传授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病专科,术业专攻,持续、透彻、全面、深入的研究。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没有人能在所有领域成为专家,在与疾病抗争的征程中,“一专多能”是中医未来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呼唤。
对于这样的规划,加入肖师师门的中医同道,需要像小学生一样沉潜下来重读经典,还需要有专人陪伴着你督促你,克服系统学习的重重困难,而且是三年的时间,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起初,很多人对于这样的规划不理解,很多人质疑难道没有更加简便的办法吗?然而,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中医需要回归经典,需要系统学习,需要沉潜其中,需要有共同的氛围前行,需要把经典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去行动,去创造,去传承中医
既然如此,那就去行动,去创造,道虽远,行则必至,探索之旅永无止境,随着一次次的前行,越来越多的中医同仁认可了肖师师门的规划,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加入了我们,共同传承中医,共同实现心中的中医理想。
如今,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小伙伴,已经是200多人的大队伍,他们在付出,他们在绽放,他们在创造,他们在传承中医,他们在践行心中的梦想!感谢大家!
我们举办的伤寒背诵挑战大赛,传承仲景之志,上百支战队共同参加,上千人共读经典,旭日东升背伤寒,浩然正气读经典。
我们的肖师师门也越来越壮大,肖老师已经培养弟子3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师门众弟子所处地域各有不同,学术上各具特色,临床上各有专长。
大家彼此温暖,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精进医术。百战归来再读书 不负韶华做明医!
追求之路永不停息,师门完善持续进行
我们举办师门内部学术大讲堂,大家分享临床实战经验、医理思考、诊治技巧等,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肖老师定期指导、点评、讲解,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总结表达,加深记忆。
我们成立师门编委会,师门学务部对大家分享的稿件按照医案、医理、心得体会等分类进行整理。优选特色鲜明、临床实用的精华稿件,整理成师门内部刊物定期发放,形成同门经验交流、互通有无的优良风气,达到1+1>2的师门学术合力。
同时,师门编委会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以学术化、专业化为定位,对符合出专著的弟子,出版学术专著,或者多名弟子一起,出版学术合辑。
我们筹建师门各地学术分享基地,游学交流。肖相如师门2024年04月共聚医圣故里南阳,举办了“一专多能”线下学术研讨会;7月,举行了“外治法”湖北省区域学术研讨交流会;8月,再会“山水之城”济南,与诸同道共论特异性方证之临床实践……大家群策群议,共商共讨,区域弟子面对面交流实战经验与学术心得,促进临床交流进步。
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们在路上
这一路走来,我们深知不足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回望肖师师门规划,疗效是中医的根本,人才是中医的关键。以学术钻研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宗旨,按照“回归经典+重视临床+师徒传承”的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打造“比学赶帮超的专人督促陪伴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医人才,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们在路上,感谢大家的一路相伴!
以上是肖师师门规划的一些简单的介绍,更详细的师门规划和安排,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会与大家从陆续直播分享:
11月28日:王杰:从“回归经典”到“一专多能”——肖相如师门课程体系介绍;
12月5日:薛栋栋:让穿石的水滴汇入江河大海——肖相如师门教学模式汇报交流分享;
12月12日:吴泽栋(团长):肖相如教授师门招生和考核流程。
若大家想更全面的了解的肖师师门,可以添加助教微信,备注“师门”,助教给你发直播链接,解答你的问题。
最后,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自己。
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以心相承 共赴未来
与诸君共勉,共同期待,
共谱华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