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写公众号之后,这个是问的最多的问题。
好多朋友催着我写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下笔,原因就是我很清楚,我一路走来,所学、所知、所遇、所用的理法方药,甚至于秉持的医道,都有其偶然性。
没有赵老师的伤寒课,我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伤寒住家中找到纯和中正的气化路子入门伤寒,步入中医。
没有鲁老师所讲习的法承迟老师的内经课,我无由窥见《玄隐遗密》的内涵与逻辑。
没有徐师哥的本草带读,我也无缘走入以古本草为核心的神农汤液之学,进而对《证类》所集诸书做系统性的对照和应用。
没有高师哥、姚老在脉学方面的引领,也很难走入传统平脉认症,平脉辨证,凭脉用药的治疗逻辑中。
没有张道长、匡道长内丹学和静功的开示,对于一些入门的性命修持,也很难有基础的了解。
甚至是如果没有大四期间为了考研,通读整本方剂学所引方子背后的的全部医书,千金、外台、易水、陈士铎傅青主、温病等诸家的方书也很难遍览。
因为大学期间,带过很多师弟师妹们,我发现我走过来的路,以及我所学的东西并不适合所有人。
就比如说,我经常自己掏钱给我师弟师妹们买《玄隐遗密》这本书,然后建议他们多读读,至今送出去十几本,而我周围……至今也只有我在研究这本书。
至于大家之前问我,应该怎么学中医这个事情,我也只能说一些我是怎么学习这门传统的学问的,很难给出什么具体的建议。
直到最近,我最开始带的那一批师弟师妹们,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自己对于医学、医术、临床和文献的思考,也各自走出了自己不同的路。其中学的比较好的几个,也在带下一批的师弟师妹们。跟他们聊天,谈到怎样学中医这个事情,慢慢有了一些我个人的认识。
学中医这个事情有他自己的逻辑,在我们的实践中,前进的路上至少有两个阶段。
第1个阶段,一般是从大一到大三,甚至是整个本科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重要的是保护想要学中医这个事情的兴趣,以及探寻自己适合学什么类型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里面最先需要明白的一个事情是:只跟着课本学,是一辈子学不会用中医怎么治病的。
我在校期间接触了大概10代左右的,华东某地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做公众号也接触了全国各地各所院校的中医学子,至今还没遇到过只跟着课本学,就能用中医给人治病有良效,并且以此出诊为生的。
既然课本教不会人用中医治病,那下一步就是,走出课本之外,去探寻怎样学习传统中医。
这个时候,在探寻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时行的学说。
比如二十年前大家倾向于向学院里的当年从民间征集的老中医学习跟诊,十年前的风尚是的学李可老爷子,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年前的风尚是学《四圣心源》和火神大剂附子扶阳的技术;近两三年江西姚氏的伤寒与脉诊则备受推崇;姚老仙逝之后,近段时间学倪海厦倪师的学生多了起来。
在这期间经方、方证、汉方、五运六气、道医、以及各种时代性名家,也都风行过,也都有人学。
以上所提到的所有今人或近人写的东西、阐发的观点,其在现阶段的本质都是一种引领和指引,指向的是对古代经典的研习和深入。
上面这些,提到的近代风行的各家都可以学,都可以作为中医学入门的读物,但需要注意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注意它的东西是否是指向经典的。
比如说虽然倪海厦老师被当代学院派各种抨击,但倪海厦老师在课程结束之后,推荐了大量古代医家的书籍,也非常强调对于古圣经典的研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很负责任的医家,一个很好的医道上的引领者。
在倪海厦老师这样有正确观念的医者的引领下,对中医学的理解是越来越大的,学医的路途是越来越宽广的,这就非常好。
而当代某些名家,好为异说,非议古圣,经常把古人的东西剽窃过来,安到自己学派的名头上,对于古代医家的论述,缺乏尊敬。往往会宣传:“学了我的这个东西之后,其他书就都不用看了” 这种是非常有害的,越学会视野越狭窄,极不利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早期观念的建立。
学中医早期,最重要的是多了、解多看,多去阅读古代的典籍,多与现实中的医家交流。
读温病,然后知伤寒有未及;学运气,然后知人道之外有天道;读千金而后知金石之用,学戴人而后明寒苦之味;四诊需要合参,诸家需要遍读。
我跟过很多老师,在他们那里学到了遍身诊法,神门人迎趺阳阳溪合谷太溪颊车耳前太阳等脉的摸法,小儿外感的诊治,男科用药的理法,火神扶阳姜附桂,温病透营与热饮,逍遥散的广泛应用,癌症的治则治法和常用药,蝶颞神经节的扎法,腰三横突综合症的治疗,千金药法的应用,等一系列临床很实用的技术和不同的医学流派的观念和治法。
在第一个阶段最后,你会突然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学什么,自己能学什么,在你自己的价值观中,什么东西是最值得学的。
第1个阶段结束之后,每个人的所得都不一样,这很正常。
甚至很多人第一个阶段最后,幡然醒悟,自己其实不太适合走传统中医的路子,回去认认真真的研究保研、规培甚至是转行,从整个人生的视角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很有益的觉悟。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研习整个医学发展脉络中某条最适合你的枝干,在此过程中,提高阅读医书、整理汇总、搭建框架、反省思考、临证诊疗的能力。
我个人是以先秦汉唐为核心,通过对《玄隐遗密》《脉书》《伤寒卒病论(康平本伤寒+吴迁本金匮)》《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密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诸病源候论》《太素脉法》等的学习整理研究,来搭建整个理法方药的框架,再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和补充整个框架的。
上面的这一系列书,只是我个人阅读书籍之后挑出来的,我个人认为最合适我自己的本子。
他们是我搭建自己整个对于医学理解的核心,通过阅读和研究他们,我有了研究中医古籍和临床治疗的基础。
就比如《脉书》,因为是挖出来的文献,需要校订和整理,而且一直在出不同的本子,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锻炼了我阅读出土文献的能力,中间阅读了《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甲乙本)》《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天回医简》《灵枢·经脉篇》《黄帝内经之经脉结构》《经络·经筋·皮部》等一系列著作。
再如《伤寒卒病论》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参考历代医家的注解,看了黄元御,刘完素,陈修园,陶华,成无己,许叔微,王子接,方有执,喻嘉言,韩祇和,朱肱等人的注解,还去看了桂林古本,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康平本,康治本,唐本等不同版本的书。
再比如在研究《神农本草经》和《证类本草》的时候,对于药物主治的疑虑会去翻看《千金》和《外台》作为对照,而《千金》《外台》学习的过程中也反而加强了对于本草的理解。
在研究《千金》和《外台》组方原则的时候,不免会涉及到病机的讨论,这个时候就会去翻看《诸病源侯论》,而诸病源侯论中又涉及到了整个生理框架的理解,反过来促进了《灵素》《玄隐》的学习。
而《玄隐》《灵素》所提到的无比精细的生理框架,在实践中反逼你使用更为精细的诊断技巧,提高了望诊、脉诊这种直接面对病机的诊疗方式,技巧的提升。
而到了临床治病的时候,上面所提到的所有的医学知识,在临床的考验和应用中再次被提炼锤打,团成一团,相互融合。临床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自己对于整个医学认知在应用的时候,逻辑上、理论上、实践上有怎样的不足和缺憾。
对整个医学的认知就像树枝一样,它一层一层的分散开来,形成一片立体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