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必须对

财富   2024-10-15 15:29   四川  

       


昨天在雪球上看到一位老哥对【中国信达】投资的回顾,挺精彩的。

虽然我不懂这家公司,但是我对这笔投资的过程和结局大受震撼。

先简单说说中国信达的背景。

中国信达【01395】,港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不良资产处理,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这四家分别是中国信达、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

其中信达、华融为上市公司,另外两家没上市,信达是行业龙头,2023年底资产规模达到1.59万亿,营收(761亿)和归母净利(58亿),都是行业中最大的。

简单来说,这种公司的业务就是专业处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坏账”,相当于金融界“清道夫”的角色。

这些坏账,主要是金融机构借出去的各种债务,由于借款人破产或者跑路,导致难以收回。

中国信达就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那里收购这些“坏账”,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收资金,比如直接找借款人要钱,或者把抵押的资产卖掉,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追讨等。

有时候,他们还会把这些不良资产打包,变成一种投资产品,卖给其他投资者。这样既能帮银行减轻负担,又能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润。

中国信达的生意模式,就是通过专业的团队和手段,把这些看起来不值钱的不良资产,变成能够带来收益的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很多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和资产管理的工作,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资金,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风险。

类似于银行,这种金融业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各种金融资产。

比如中国信达2023年报中,1.59万亿总资产里,占比最大的两项是“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5183亿,“发放贷款及垫款”4031亿,这两项就占到总资产近六成。

负债里对应的最大两项分别是“长期借款”6153亿,“吸收存款”3230亿。

可以说,和银行非常类似,靠借钱来生钱的高杠杆生意。

而中国信达的估值也就基本可以按银行的逻辑,按“市净率”估值。

信达自2013年末上市,上市之时也是pb最高的时刻,曾经一度超过2pb,之后就一路跌。

而到了现在是多少呢?最低点2024年9月20日,0.13pb。

之所以能够到这么极端的估值,主要是因为中国信达的核心业务不良资产处理中,其底层资产占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

在2023年,中国信达在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中,房地产行业的资产占比达到了63.5%。

结合近两年我国房地产债务风险,就不难理解这种极端估值了。

基本上市场认为这堆不良资产就是破烂,给公司净资产几乎打了九折。


这位老哥是2013.11.29介入信达的。

主要仓位是2023.11~2024.1买入的,后续又陆续加仓过,最终持仓比例近60%。

然后就是意外的风落之财了,9月24日三大金融发布刺激政策,股市大涨,而这类大放水最受益的,自然是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市场对债务暴雷的预期一下降低很多,不良资产价值重估。

中国信达连续大涨,最高涨到10月7日的2.1港币,从9.23的0.6港币算,这波涨了3.5倍。

当然,这位老哥的风格是极低估值买入,合理估值卖出,所以在9.30接近1港币附近大部分卖出了,持有10个月,盈利49%。

关键是,以接近六成的重仓。

非常精彩的一笔投资。

但是呢,回顾起来,如此短时间内,重仓赚到49%的盈利,也有很大程度的运气成分。

这位老哥复盘的时候,拿出过程中的投资笔记,提到对业绩的测算,屡次出现大的偏差,甚至一度盼望能够微利出局。

估计他也没想到后面出现如此戏剧化的结果。

不过呢,抛开突然的刺激政策带来的运气,别人做对的地方仍然值得学习和深思。

第一,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时。

查了中国信达市面上的研报,发现最近一篇深度研究都是2019年中旬的了,近两年几乎没有主流机构深度研究,评级也完全没有看好的。

下图中“中性”可以理解成“别买”,“持有”可以理解成“可以卖了”

当然,无人问津和股价低迷可能是互为因果,业绩差股价跌,当然大家都不看好,又会带来进一步的下跌。

但值得思考的是,市场的看法是对还是错?

大部分精彩的投资,我们复盘看的话,都有个特征,就是市场的看法短期内大概率很对,但是长期看,可能就过度悲观/乐观了。

当然,这建立在深度研究,搞清楚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低估一定有低估的道理,重点是独立思考。

第二,极低估值是个保护。

这个涉及到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了,如果理解很深,那么内在价值区间可以给得小一点,反之,宽泛一点没错。

想起巴神在一笔林地套利的案例的说法很好,你可能完全不懂木材,根本不知道这片森林值多少钱,但是你一定知道它的价值是在0和某个数之间。

换句话说,如果市场对一笔资产的估值是0,或者干脆是负值,那么你需要判断的,就是他是否大于0,就够了。

一笔资产以小于0的估值卖给你,而你知道他们多少值点钱,那么大概率就是笔不错的投资。

对应到信达这个案例,我虽然不懂金融行业,但是,至少有一个点是明确的,即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垄断性和牌照,就值一大笔钱。

0.13pb的估值,市场给大部分业务的估值是负的。

当然,这一点需要细看公司,这里主要说逻辑,定量的数据未必对。

第三,细节可以错,但大方向必须对。

中国信达的大逻辑,一是其底层资产大部分是房地产,政府救市此前已经有预期了,必然会在某个时候出更大的政策,所以信达的大部分不良资产有兜底;

二是降息利好信达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业务;

三是有资产重组的预期。

其中第一条是核心。

回顾这位老哥的复盘,好几次业绩估算都错了,但是最后影响也不大,因为大逻辑对了,业绩估算错了,影响的是买入可能贵了一点。

后来预期反转,逻辑兑现,细节的错误影响很小。

这一点我认为在投资里挺关键的。

其实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直观体现。

选错了对象,再努力深入的研究,可能都是事倍功半。

投资的大逻辑一定要自洽,再是细节的财务数据,业务细节等等。

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定性”大于“定量”。


怎么做到大方向对呢?

我觉得有几点:

1.  时间上想长远一点。

比如近一两个季度,公司发展如何,这个其实对内在价值没有实质影响,而十年八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维度,对内在价值影响很大。

这点可以想想复利的公式就清楚,哪怕是很小的增长率,增长的时间足够长,终值都会很大。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能否永续经营,是否能长期向上,空间是否广阔等等,这种长远的问题可以多思考。

短期内出现的困境,可以思考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拿信达这个例子来说,地产的不良资产处理,大概率是个短期的困境,如果了解一点宏观经济学,政府一定会出手救市。

不确定性是时间和深度。

下跌深度靠极低估值来保护,时间则是靠长期持股来应对,然后又有适当的股息产生现金流,则持股的底气会更足。

2.  空间上站得更宏观一点。

这里的宏观,不是指通过宏观经济去预判未来,而是除了看企业财务数据这种微观角度,也需要多角度去理解公司。

搜集尽量多的信息,从不同侧面去理解这笔投资,评估市场看法是对是错。

另外,尽量多地比较,在不同的机会中选择最好的。

在你的视野里,如果只有一两个公司,那么,投资的路子是相对窄的。如果公司持续走下坡路,那么投资回报很难好。

理论上,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越好,找到最好的机会,在彻底搞清楚的情况下重仓,才可能有优异的投资业绩。

3.  估值上尽量保守一点。

时间成本其实挺高的。

如果买入估值高了,即便是好公司,也需要很长时间消化估值。更不要说本身就有问题的公司。

借用这位老哥的话说,涨幅巨大往往就是一种原罪。

“能够甄别出特别公司的远期前景时,譬如老巴之于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大道之于苹果、茅台等等,当然是可以忽视期间的无数次波澜起伏的。

但是不要忘记的是,他们主要仓位建立时的成本控制,也就是说,他们挥棒击打、重仓出击的时候,才是最为值得关注的,但公众了解到的,往往是滞后披露的财报。”

“低估值的成长股,是最美妙的。找不到时,至少应该坚持低估值+高股息。”


最近有不少朋友咨询开户的靠谱渠道,我推荐我自己在用的券商。做价值投资,交易不多,账户安全第一,同时佣金也要足够优惠。

如果您有证券开户需求,可以后台联系加我个人微信,下列链接里也有二维码:万0.85,国内一线券商A+B开户,亲测靠谱


进入本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订阅本公众号,消息会及时推送。喜欢这篇文章,请您点击右下角“点赞”“在看”支持。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文末评论、分享!

林飞的价值营造社
投资的两门功课:评估企业价值,正确看待市场波动。学好两门功课,追求财务自由,投资路上,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